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冬天的雨,給人的感覺是那麼的寒冷。望著窗外飄落的冬雨,在不知不覺中,秋天早已退去,冬天則已悄然而至。

在一年四季中,有人喜歡春季,因為它是萬物復甦的號角,是美好的象徵;有人喜歡夏季,因為它驕陽似火,是熱情的象徵;有人喜歡秋季,因為它是五穀豐登,碩果累累,是收穫的象徵。很少有人喜歡冬天,而我卻是其中的一個,我喜歡冬天,尤其是冬天的雨。

在四季的迴圈往復中,沒有一個春天不來臨,也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

那麼,冬雨在古代詩人的眼中會是什麼樣子呢?他們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古代詩人的內心世界,領略一番詩人所描畫的冬雨吧!

四、描寫冬雨的古詩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唐代著名詩人孟郊在《旅行》一文中描寫的冬雨:

旅行

楚水結冰薄,楚云為雨微。

野梅參差發,旅榜逍遙歸。

譯文:

楚地的水結的冰也很薄,楚地的雲變成了小小的細雨。

野外的梅花陸陸續續的在發芽,客船高高興興的回來了。

註釋:

楚水:1。水名。一名乳水。即今陝西省商縣西乳河。2。泛指古楚地的江河湖澤。

楚雲:1。楚天之雲。2。比喻女子秀美的髮髻。

旅榜:意思是客船。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鑑賞:

孟郊接過元結一派手中的復古旗幟,在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上繼續宣揚其復古思想。他宣揚仁義道德,歌頌堯舜古風,批判澆薄時風和叛亂犯上,處處顯示出一個偉岸君子的姿態,對時俗採取一種不合作態度:“恥與新學遊,願將古農齊。”他所結交的官僚和朋友,如鄭餘慶等也大多是些重道德,守古遣的人物。他標榜的“自是君子才,終是君子識”,其主要內含就在於不與時俗為伍,只求復古守道的知音的意願。他衛道、行道的思想和行動,與韓愈所倡導的“道”相近,而其生活準則正好是韓愈的“道”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孟郊不僅在生活中惜守古道,而且在創作中亦以宣揚這種“道”為目的。他的“補風教”、“證興亡”的創作宗旨,直陳元結的“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的原則,與元和時白居易的“篇篇無空文,句句必盡規。……惟歌民生病,願得天子知”母、“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創作理論是一致的。因此孟郊雖然沒有直接參預韓愈的古文運動,也沒有象白居易那樣在鮮明的文學原則下以直言諷諫式的詩去千預政治,但他卻是自始至終地沿著恢復古道、整頓朝綱、淳化民俗、振興詩壇的道路走下去的,而復古,就是他在這條道路上的戰鬥宗黔和精神武器。他是一位復古思潮的傑出代表。因此他在中唐這個復古之風很濃的時代裡得到了在後來不可能有的讚譽。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唐代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有兩首,其中比較出名的是第一首:

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是一首仄起入韻,押平水韻“七虞”部的七絕。

王昌齡,詩家天子,七絕聖手,在盛唐七絕的成型、推廣上和李白兩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七絕這種體式,題材、格式、修辭方法、文法走向都因為他而規範,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描寫的是送別的狀態,並沒有對背後的關係進行過多交代,我們要讀懂他,就要了解王昌齡創作這首詩時自身的狀態,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他的詩意。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當時由潤州(今鎮江)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是江寧丞,陪他到潤州,然後在此分手。芙蓉樓原名西北樓,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

前面兩句好理解,就是寫早晨送別時候所見到的景色。“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唐詩寫景,從來都是寓情於景,我們看到王昌齡所描繪出來的景色,就自帶了蕭瑟、黯淡的離別之情。昨夜江雨聲聲,更添寒色,今朝送君遠行,江面的楚山孤峙,倍感傷懷。

第三句按照絕句文法,轉開一筆,不再寫景,用假設的口氣做出詩意轉換:“洛陽親友如相問”,親友肯定是會問的,問什麼呢?近況如何?王昌齡個人不拘小節,引人謗議,仕途是不暢的,一直是在貶謫之中。那麼這種親友相問,可能就會帶有了關切的責備:“你現在可改了些?”

改是不會改的,一輩子都不會改的,我心光明,不在乎流言是非。所以王昌齡第幾句自答,表明心跡:“一片冰心在玉壺。”南北朝時期的鮑照曾作《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玉壺冰心就一直是性格高潔的代表。王昌齡在這裡化用這個意象,讓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口信,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

這首詩並不複雜,前面寫景,後面的心意表白,兩者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絡呢?除了在敘事上遵從邏輯關係(肯定是告別的時候說的這兩句話),“一片冰心在玉壺”的高潔和前面兩句營造的清寒、孤冷的情境有沒有關係呢?

不但有,而且關係很大。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道教是大唐的國教,而在道教中,“壺中有日月”是常見的一種說法,李白有詩:“何當脫屣謝時去,壺中別有日月天。”壺裡面有天地,那麼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也不過就是壺中日月罷了。天地寒江中的楚山,不就是玉壺中的一片冰心麼?這種道心,闊達、宏美,又暗藏玄機,描繪的景色和冰心玉壺又不謀而合,這正是詩人的詩心所在。所謂“靈犀一點”,不用明言,有過相同感受的人自然就感受得到。

景色和幻想互相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站在這寒雨漫天的江邊,我的心就像那楚江中的孤山。看到眼前離別時的景色,王昌齡對自己的心境有了更深的認識,借景抒情,借詩言志。

唐詩的特色,就是寓情於景,觸景生情。

王昌齡用“冰心”、“玉壺”這種幻境迴應了“楚山”、“寒雨連江”,完成了整首七絕的詩意迴環。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唐代詩人李頻的《朔中即事》一文中寫道:

朔中即事

關門南北雜戎夷,草木秋來即出師。

落日風沙長暝早,窮冬雨雪轉春遲。

山頭堠火孤明後,星外行人四絕時。

自古邊功何不立,漢家中外自相疑。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雪夜小飲贈夢得》一詩中寫道:

雪夜小飲贈夢得

同為懶慢園林客,共對蕭條雨雪天。

小酌酒巡銷永夜,大開口笑送殘年。

久將時背成遺老,多被人呼作散仙。

呼作散仙應有以,曾看東海變桑田。

註釋:

①永夜:長夜,整夜。

②殘年:歲暮,一年將盡之時。

鑑賞:

這首《雪夜小飲贈夢得》作於洛陽。這是一首記敘詩。雪夜,詩人與友人小酌慢飲,促膝敘談,銷磨了一整夜時間;談得高興了,就開懷大笑,以爽朗的胸懷,度過殘年。老年生活情趣,生動而又活躍。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宋代著名詩人蘇轍在《寒雨》一詩中寫道:

寒雨

江南殊氣候,冬雨作春寒。

冰雪期方遠,蕉絺意始闌。

未妨溪草綠,先恐嶺梅殘。

忽發中原念,貂裘據錦鞍。

譯文:

江南不同氣候,冬季雨作春寒。

冰雪期遠方,香蕉細意始盡。

沒有妨礙溪草綠色,先擔心嶺梅殘。

忽然發中原念,貂皮大衣據錦鞍。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宋代著名詩人范成大在《寒雨》一詩中寫道:

何事冬來雨打窗,夜聲滴滴曉聲淙。

若為化作漫天雪,徑上孤篷釣晚江。

何事冬來雨打窗,夜聲滴滴曉聲淙。

若為化作漫天雪,徑上孤篷釣晚江。

曉聲:指曉鼓之聲。這裡指佛曉。濱cóng:形容流水聲音。

孤篷:孤舟的篷。

賞析:

一二句,“何事冬來雨打窗,夜聲滴滴曉聲淙”。是說,冬天來了,為什麼寒雨敲打著疏窗,夜晚的雨聲一滴一滴落下直到拂曉,化作淙淙的細流。

“何事”二字, 說明詩人內心是不喜冬雨的,加上詩人有了愁思後,更怕敲打疏窗添新愁。

雨沒完沒了下了一整夜,滴滴答答匯成了一股淙淙的細流,說明雨下的時間很長,而詩人增添的新愁又多了幾分。

三四句,若是化作漫天雪,徑上孤篷釣晚江。是說,如果將寒雨化作漫天的飛雪該多好!這樣我就可以走上小徑,在傍晚的江畔孤舟上“獨釣寒江雪”了。

這兩句寫出了詩人對於雪花的偏愛。為何詩人喜歡漫天飛舞的雪花呢?因為他覺得“獨釣寒江雪”才更有意境。

這說明詩人內心是嚮往柳宗元《江雪》的意境的,他迫切希望下一場大雪,來慰藉他對大雪垂釣的渴望。這也是詩人嚮往詩意生活的一種真實的寫照。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虞美人·冬雨》則不是《虞美人·聽雨》。瀟瀟一晌殘梅雨,獨立無情緒。且隨湖柳入微茫,渾記荷花那日小池塘。人生多少春秋裡,留住一冬季,怎禁嫵媚破東風,幾綴杜鵑紅在雨絲中。

譯文:

瀟瀟一片刻殘梅雨,獨立無情緒。

而且隨著湖柳入模糊,渾記荷花那一小池塘。

人生多少春秋裡,留住一冬季,

怎禁嫵媚破東風,幾乎連杜鵑紅在雨絲中。

“雨之為物,能令晝短,能令夜長”,多少人暗歎季節更替無痕。既尋常又神秘的雨,頻繁地在眾人生命中出現,卻少人知曉暗藏其中的玄機。

冬雨只是預告,雨絲盡頭才是真正的冬的國度。雨過渡到雪只是短暫的瞬間,即便冬雨會帶來令人生畏的寒冷,人也不見得會悽惻和哀傷。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拓展延伸:

《虞美人·冬雨》詩意:

在冬天的山河田野裡,風景隨處見,詩意遍地可尋。從“枯荷聽雨”到“殘荷聽雨”,天氣又冷了幾分;從“在水一方”到“孤舟笠翁”,冬天一步步跌進臘月隆冬。

晚來天寒欲雪,而雪期未定,故作冬雨一場來解饞。榮盛有時,衰枯有節。盛放有盛放的氣度,枯萎有枯萎的姿態,在陰晴雨雪裡葉落花開,是萬物的自然流轉,也是美的一個個側臉。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

冬之美不全要去回憶裡找,漫漫散散的一場雨就能澆灌出別緻的風景。

一場冬雨,一場洗禮。從天空的溼意到大地的詩意,從雨滴的創意到流水的禪意,冬雨質清而潔,看似無情,勝似有情。

冬雨以潔淨之身,洗出青山綠水;以雲霧之姿,柔化城市村落。雨,晶瑩剔透,引來風景入畫冊;雨,冰清玉潔,擷取感觸變作詩詞。萬種姿態,萬般滋味,都只需一點冬雨來轉化!

中國古詩中的“雨”(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