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提示

大足微釋出

免費訂閱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1945年4月30日,大足石刻考察團一行首次來到寶頂山,當楊家駱、馬衡、顧頡剛等著名學者跨進大悲閣那一瞬間,他們被眼前崖壁上的造像深深震撼,隨後在考察團評價大足石刻文化價值的文中這樣寫道:

千手觀音像,長廣各約五丈,向刻千手觀音者不過多刻數手,以示多手之意,而此則真有千數,且從一體伸出,恍若自然天生。每手各執一物,金碧輝煌,心搖目眩;我人立像下仰視久之,見各手若在搖動,鬼斧神工,嘆觀止矣。(吳顯齊《介紹大足石刻及其文化評價》)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寶頂山的這龕千手觀音造像,在面積88平方米的岩石上,以主尊觀音造像為中心,呈輻射狀在巖面上雕鑿千隻手,手中大多執法器,手心各有一眼,以表現觀世音菩薩的法力無邊,智慧無窮。另雕刻有侍者、力士等像。整龕造像佈局嚴謹,氣勢恢弘,宛如孔雀開屏,是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發展的高峰和極致,也是全國同類型造像題材中藝術成就最高的龕窟之一,更是世界石窟藝術史上的一朵奇葩,有“天下奇觀”“國寶中的國寶”等諸多讚譽!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這是一龕立意深遠、構思奇詭的造像。

在南宋時趙智鳳營建寶頂山之前,千手觀音造像在華夏大地大量出現。不過,這些造像呈現出的一些特點,在龕窟大小上,它們的高寬絕大多數在2、3米左右,也有規模宏大者,如內江東林寺、聖水寺和富順千佛崖的千手觀音造像,但是在構圖、佈局尤其是細節等之處又有所不及。在千手的展現上,之前的造像基本上是採取“圓雕+陰刻”的組合形式,甚至於往往只雕刻42只正大手象徵千手。而寶頂山千手觀音採取基本上以圓雕為主的形式,將千手完美地展現,其構圖的形式,在摩崖造像中可謂是極其稀見,由此可知其立意與構圖之新。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這龕造像規模宏偉,彰顯出大悲濟世的神格。

與之前雕塑作品相比較,這龕千手觀音造像規模宏偉,主體以展示千手為主,透過淡化護法、眷屬等造像的內容,給予千手更多的空間,湧現出千臂盡顯、千手綻放的宏偉場景,展現出千手觀音的自身強大的藝術魅力。而此壯觀、宏偉的雕刻藝術感染力,倍增千手觀音造像本身題材所具備的神格,據佛經記載,千手觀音“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呵護世間眾生,並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而著稱。寶頂山此龕造像千手綻放、千眼盡見的雕刻場景,極大地體現出千手觀音自身所具備的神格,再加之對觀音主尊面容等細節的刻畫,體現出的慈祥哀憫之感,備受後人敬仰和稱讚。清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時為知榮昌縣事兼攝大足縣史彰稱道“千手大悲像,皆莊嚴中具慈憫相,遠望自生敬心”。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這龕造像,在千手雕刻上極盡能工巧匠之能事。

在千手觀音像崖壁上,雕刻千隻手臂,它們以主尊身姿為中心,呈輻射狀散佈於崖壁之上,千手遠觀如浪潮一層又一層,逐漸開來;近觀則錯綜複雜、縱橫交錯。這些手形千姿百態、變化萬千,或五指平伸,芊芊細指流暢而自然;或顯露二三手指,向前略微彎曲,作輕拈器物狀;或雙手從不同角度,合捧寶塔、分持拍板等;或手指作不同的手印,屈伸離合、各具形態;或數手匯聚於一器物旁,各展其姿,各現其態……如此種種手姿,千變萬化於崖壁之上。與壁畫產生的視覺效果不同的是,雕塑作品的觀賞具有多個角度和側面,正面仰望,眾手迎面而來,心搖目眩;側面斜視,鱗次櫛比、逶迤開來;再步步移、步步觀,既有一手數姿的形態,也有多手薈萃的不同場景,令人讚不絕口!這些極盡變化的手姿,受到世人的廣泛讚譽,如當代作家汪曾祺說“大足的千手觀音我以為是個奇蹟。那麼多隻手,可是非常自然”,“這是富於人性的手”。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這龕造像,在其間薈萃諸多佛經記載和當時常見的器物。

寶頂山千手觀音手中多數持有器物,佛經中記載的40餘隻手中的器物,在其上基本上都有雕刻,有數手同時持握一長達110釐米的戟(寶戟手),橫亙於崖壁;捧在手中的樓閣(化宮殿手),飛簷翹角之下,窗欞與佛像清晰可見;倒垂的葡萄(葡萄手),略帶枝葉,顆粒飽滿,給人以晶瑩剔透、色澤鮮明的感覺……如此種種經典常見器物,皆呈現於崖壁上。之外,還出現了未見於經典記載的器物,如動物一類中的大象和獅子,各自匍匐在一手掌之內,雙眼凝視前方,顯得溫順而和藹;日常用具一類中,有一手握毛筆,另一手捧長方形經冊,正在書寫……宋代一些飲食習俗用具和食物也出現在其間,如對稱雕刻有宋代繪畫藝術作品中較為常見的食盒,還有長方形盤,其內刻祥雲和魚等。這些器物的出現,生動地展示出宋代世俗社會場景。

然而,春去秋來,光陰荏苒,這龕精湛的雕像歷史上曾經歷多次的妝金修繕,寶頂山現存的碑刻記載,明清時期千手觀音至少有4次修復的記錄。時光的步履邁入21世紀,這尊歷經八百多年歲月的千手觀音造像,早已病害纏身。2008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組織數十家科研機構開啟了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寶頂千手觀音搶救加固保護專案。根據整體工作計劃,工程分為了前期勘察、方案設計、本體修復三個階段。修復工作嚴格遵循現代保護原則,並按照自上而下、由外至內、由易到難的程式,逐步開展造像本體砂岩、貼金層與彩繪的修復工作。2015年6月13日第十個中國文化遺產日(重慶大足)主場城市活動期間舉行的修復工程竣工儀式,標誌著工程修復完成,歷時800餘載的“千手觀音”再次以金碧輝煌的面容與世人見面。

以寶頂山千手觀音為代表的觀音信仰,對後世民俗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大足境內有一個流傳已久的民俗活動“寶頂香會”,相傳在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誕辰左右,巴蜀一帶眾多香客便於此月雲集寶頂山,在清初就流傳著“上朝峨眉,下朝寶頂”(清·史彰《重開寶頂碑記》,康熙二十九年撰)的民諺,迄今此民俗活動仍綿延不絕。

正因為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像具備多方面的文化藝術價值,所以造像自南宋開鑿以來便備受世人稱道,尤其是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了世界石窟藝術中的一朵奇葩!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

最後,小編推薦兩個能讓你

變得更優秀的公眾號

寶頂山千手觀音:千手奇觀 天下一絕 ——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間(1179—12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