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你好,請坐。

這裡是“一聽就懂的《易經》”,今天是第二十六講:干支。

什麼叫干支呢?干支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統稱、合稱。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十個字,地支十二個字,一定要背得滾瓜爛熟。

現在請大家看一張表,叫“一甲子”表。什麼叫“一甲子”呢?不著急,我們先來看一看這張“一甲子”表都有哪些要點、看點: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第一、“一甲子”表上下共有六行,每一行有十列,表中總共有六十對干支。

第二、這六十對干支的排列順序,是以右上角的甲子為起頭,然後是它左側的乙丑、丙寅……,再然後是第二行的甲戌、乙亥……,最後是第六行的甲寅、乙卯……,直到壬戌、癸亥。

第三、這六十對干支是用來幹什麼的呢?是我們老祖宗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的,這裡的“紀”是年紀的“紀”,不是筆記的“記”,意思是記載。

用干支來紀年、月、日、時的歷法叫干支歷,干支歷是我們中國的陽曆。用干支來紀年、月、日、時,呈現出來的就有八個字,比如,2018年2月28日上午十點,用干支來紀就是:戊戌,甲寅,辛卯,癸巳。也就是說,出生於2018年2月28日上午十點的孩子,他的八字就是:戊戌,甲寅,辛卯,癸巳。

第四,今年是壬寅年,那明年呢?大家在“一甲子”表上找一找,在第三行的壬寅左側是癸卯,那明年就是癸卯年。同樣的道理,這個月是戊申月,下個月就是己酉月;今天是丁酉日,明天就是戊戌日;這個時辰是甲辰時,下一個時辰就是乙巳時。

第五,用干支來紀年,它是六十年一個輪迴、一個週期,這一個輪迴、一個週期,就叫“一甲子”。為什麼不叫“一乙丑”或者“一甲戌”,而偏要叫“一甲子”呢?因為甲子是六十對干支的起頭,是老大,所以用它來代表六十對干支。同樣,用干支來紀月,它是六十月一個輪迴、一個週期;用干支來紀日,它是六十日一個輪迴、一個週期;用干支來紀時,它是六十個時辰一個輪迴、一個週期。

第六、大家看“一甲子”表最右邊的一列,從上到下分別是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這就叫“六甲”,據說孩子出生在“六甲”年月日時比較吉利,所以懷孕常常被叫做“身懷六甲”。“六甲”的每一甲都統領著一旬,“六甲”就統領著六旬,每一旬都有十對干支,第一行就叫甲子旬,第二行就叫甲戌旬,第三行就叫甲申旬……,等等等等。

第七、大家看上下六行,每一行的天干都一樣,從右到左都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但每一行的地支都不一樣,第一行的甲子旬裡面沒有戌亥,戌亥跑到第二行的甲戌旬頭裡去了,第二行的甲戌旬裡面沒有申酉,申酉跑到第三行的甲申旬頭裡去了……,等等等等;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一甲子”表當中,自右向左、自上向下,總共有六組天干配五組地支。所以,在每一旬裡面,總有兩個地支被輪空。

第八、如果我們給位序為1、3、5、7等等的干支標上奇數的“奇”字,給位序為2、4、6、8等等的干支標上偶數的“偶”字,我們就會發現,“一甲子”表上的六十對干支,三十對是“奇奇”組合,另外三十對是“偶偶”組合;換一種說法,因為奇數為陽,偶數為陰,所以,天干可以分為陽天干與陰天干,甲丙戊庚等等就是陽天干,乙丁己辛等等就是陰天干;地支也可以分為陽地支與陰地支,子寅辰午等等就是陽地支,醜卯巳未等等就是陰地支,“一甲子”表上的六十對干支,三十對是陽天干與陽地支的組合,另外三十對是陰天干與陰地支的組合。

“一甲子”表的要點、看點講完了,接下來講干支的來歷:

在我們的人文始祖黃帝的時候,有個史官叫大橈,木字旁一個堯舜的“堯”, 據說就是這個大橈,創造出了干支。大家想想,在黃帝的時候,沒有曆法,時間就像一條沒有任何標記的無窮無盡的道路,走了多久無從知道,一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也無從知道,這怎麼受得了?於是,大橈才創造出了干支,用它來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有一種說法,說黃帝舉行開國大典的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那一時辰,就是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這個說法很大膽、很有想象力,也很有道理,可惜沒有辦法來考證。

現在看起來,有了干支以後,並不是馬上就有了“一甲子”表,然後直接用六十對干支來紀年、月、日、時,而是先用十天干紀日,用十二地支紀月、紀時辰。

用十天干紀日,就是日子每十天一個輪迴、一個週期,這一影響至今還在,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以十天為一旬;用十二地支紀月、紀時辰,就是月是每十二月一個輪迴、一個週期,時辰是每十二時辰一個輪迴、一個週期,這一影響至今也還在,直到今天,我們還是以十二月為一年,以十二時辰為一天。大家想想,老祖宗的東西,穿越時間的力量有多麼的強大。

老祖宗先用十天干紀日,可是每十天一個輪迴、一個週期,這顯然太短促了,於是,他們就將干支搭配起來紀日。也就是說,“一甲子”表裡面的六十對干支,最早是用來紀日的。那最早什麼時候開始用六十對干支來紀日呢?這個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知道,現在只知道,最早出現在典籍裡面的干支日是己巳日,不是甲子日。在五經之一的《春秋》裡面有一項記載,說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也就是公元前720年2月22日,這一天出現了日全食。從這一天到現在,干支紀日經過了多少年呢?經過了2738年,一天都沒有斷過,一天都沒有錯過。從這一天以後,出現在典籍裡面的干支日就多了,屈原的《離騷》裡面有一句“惟庚寅吾以降”,說的就是他降生在庚寅日。

順便說一下,“一甲子”表裡面的六十對干支,大約在西漢末,才用來紀年;大約在五代初,才用來紀月;到了北宋,才用來紀時。也就是說,到了北宋,才出現八字這一說。

那麼,大橈是受了什麼啟發,才創造出了干支呢?

我認為他是受了草木的啟發。孔子說過,“讀《詩經》,可以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詩經》的時代有很多的草木鳥獸,黃帝和大橈的時代,

只會有更多的草木鳥獸。而鳥獸是奔走飛動的,生命週期也不長,於是,大橈就用草木的生生不息來比擬歲月、時光的無窮無盡。所以,干支的“幹”是從樹幹的“幹”演變而來的,干支的“支”是從樹枝的“枝” 演變而來的,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個字都與草木有關。

我填了兩張表,一張叫十干本義表,一張叫十二支本義表,還請大家仔細看一看。看了之後,你就會發現,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每一個字,都代表著草木生滅變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或者說,每一個字都在草木生滅變化的大戲中輪番出場,各自扮演著一個角色。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接下來,我們還要講六張圖,每一張都很重要,請大家看圖聽講:

第一張叫天干五行圖,講的是十天干和五行之間的對應關係。請大家用心記,十天干和五行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這樣,生來就是這樣。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和記憶,我也編了一首歌訣:“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尚有壬癸水在後,一氣連生五代親。”什麼叫“一氣連生五代親”?就是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第二張叫地支五行圖,講的是十二地支和五行之間的對應關係。大家同樣要用心記,十二地支和五行之間的對應關係就是這樣,生來就是這樣。也有一首歌訣:“寅卯木,巳午火,辰未戌醜併為土;申酉金,亥子水,紛紛然皆有歸屬。”什麼叫“紛紛然皆有歸屬”?就是說地支雖然數量多達十二個,但終究是分別歸屬於五行。有的兩個歸屬於一個五行,有的四個歸屬於一個五行。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第三張圖叫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時辰圖,這張圖是在地支五行圖的基礎上擴充套件開來的,又是十二生肖圖、十二月圖、十二時辰圖的合併。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先把它看做十二生肖圖,十二生肖、十二地支以及五行三者之間的對應關係就可以一目瞭然。

再把它看做十二時辰圖,十二時辰和現代時間以及五行三者之間的對應關係也可以一目瞭然。有的朋友會問,夜裡1點屬子時還是丑時?很簡單,看秒針,秒針沒到或剛到,就是子時,秒針一過,就是丑時。

再把它看做十二月圖,子月相當於農曆十一月,丑月相當於農曆十二月,寅月相當於農曆正月……,等等等等,那麼,干支歷的新年從哪一個月開始呢?從寅月開始,準確地說,是從寅月的第一個節氣立春開始,更準確地說,是從立春的那一刻開始。

現在,請大家注意了,從立春到雨水再到驚蟄前,是寅月;從驚蟄到春分再到清明前,是卯月;從清明到穀雨再到立夏前,是辰月;寅月、卯月、辰月,這三個月是春天,大家再回頭看一下地支五行圖,寅屬木,卯也屬木,辰卻屬土,也就是說,春天五行屬木,但春天最後一個月的五行卻屬土。

同樣的道理,夏天五行屬火,但夏天最後一個月的五行卻屬土;秋天五行屬金,但秋天最後一個月的五行卻屬土;冬天五行屬水,但冬天最後一個月的五行卻屬土;總而言之,一年四季,每一季最後一個月的五行都屬土。

大家還記得嗎,在上一講,也就是第二十五講的末尾,我們留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四季五行狀態表”當中,為什麼沒有土旺、沒有金相、沒有火休、沒有木囚、

沒有水死,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請大家看第四張圖,叫四季五行狀態表之二,在這張表裡面可以看到,辰、未、戌、醜這四個月,正是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的時候。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在前面的部分,我講過一個故事,說清代的易學大師江永有一天和他的弟子在鄉間散步,見一頭黃牛和一頭黑牛,正在頂角相鬥,江永就問弟子:“你看哪一頭牛會勝出呢?”弟子說:“黃色五行屬土,黑色五行屬水,土克水,一定是黃牛勝。”江永說:“不對,眼下正是冬天,冬天則水旺土衰,一定是黑牛勝。”過了一會兒,果然黑牛勝。之前大家可能搞不明白為什麼“冬天則水旺土衰”,現在學了五行在四季當中的王相休囚死,就可以搞明白了。“冬天則水旺土衰”所說的“冬天”,指的是亥月和子月,到了丑月,也就是冬季的最後一個月,就不是水旺土衰,而是土旺水衰了。五行就是這樣,它是動的,它是在相互作用當中,在隨著時間的演進當中,不斷地變化著的。

再來看第五張圖,叫干支五行圖,就是把天干五行圖與地支五行圖併合成一張圖;也有一首歌訣,用來幫助大家理解和記憶:“甲乙寅卯木在東,丙丁巳午火在南,戊己辰未戌醜土,六者在中原。庚辛申酉金在西,壬癸亥子水在北,干支各自歸五行,五行各歸位。”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再來看第六張圖,叫八卦五行干支圖,就是把天干五行圖、地支五行圖與後天八卦圖併合成一張圖;也有一首歌訣,用來幫助大家理解和記憶:“八卦五行干與支,九方四季位和時。納於一圖等閒看,萬有千變幾在茲。”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

透過第二十六講,我們學習了“一甲子”表中的要點和看點,知道了干支的來歷,還看到了天干五行圖,地支五行圖,十二生肖、十二月、十二時辰圖,以及四季五行狀態表之二,還有干支五行圖和八卦五行干支圖。這些圖表當中,可以說凝聚著我們老祖宗的大智慧、大學問,凝聚著他們對宇宙萬物、過去未來的極其精微的觀察與探索,還是希望大家看著圖聽,多聽幾遍,一定要徹底搞懂。

第二十六分享就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一聽就懂的《易經》第二十六講:干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