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嗎

最近問這個問題的小夥伴還挺多的。這個問題其實不難一概而論。但是可以從實證心理學角度,給大家一點參考。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嗎

同居試婚可以說是一種新的社會互動方式,尤其是城市化的程序成為了滋生這一現象的溫床。對於生活在大都市的年輕人,外來人口眾多,異質性強,城市有更強的容忍度,能夠接受更為開放和前衛的生活方式。同時大都市匿名性很強,和每個人認識的人都只佔到都市總人口的一小部分,不像在農村裡、小縣城裡,一有八卦就幾乎都知道,因而也降低了受到道德衡量的風險。

復旦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超四成80後有婚前同居的經驗,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婚前同居數量在17年間翻了30倍。不過大部分同居都是一種“短暫狀態”,少於四分之一的同居關係會維繫超過三個月以上。

【同居的離婚更高嗎】

美國耶魯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婚前有過同居行為的情侶,婚後的離婚率高達80%;相較那些沒有過婚前同居的夫妻,

離婚可能性高出46%

。研究還指出,在婚禮前就住在一起的人婚姻質量較差,婚姻滿足度較低,爭吵較多,交流較差,忠誠度較低。當然,這些數字並不能被推論成“同居是造成離婚的因素”,只能夠說,同居與高離婚率有著相關性,但因此也推翻了“同居可以降低婚變”的論點。

究其原因,心理學家們認為,願意婚前同居的人,本身就已經較能接受“

親密關係不一定要永遠存在

”的看法,才會採取試婚的方式,抱著“如果不合就拉倒”的心態一探究竟。而這種想法也很可能在婚後感情不滿意時,成為“不合就離婚”的原因。

在此我們且不說“親密關係不一定要永遠存在”這種看法是不是在你的意識或者潛意識裡。但不能否認的是,婚前同居試婚者本身就容易抱著一種否定的意味。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嗎

在一起時,雙方會帶著一種挑剔的心態,想考量對方到底是不是合適的結婚物件,

思考“他/她究竟適不適合我”的比重要遠遠大於“我們該如何去解決克服問題”的比重

。同居過程中,雙方的飲食習慣,生活習慣,消費觀,個人習慣,房間擺放皆可以暴露出來。然而,即使我們和父母共同生活了幾十年,依然有很多相互看不慣的地方,何況是一個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成長環境的伴侶,再加之獨生子女容易出現的嬌氣,不愛做家務等習慣,摩擦是必定存在的。

而婚前同居試婚會把婚姻中的

責任感弱化到極低的程度

,彼此容易抱著“過的下去就過過不下去就分”的心態。就像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老一代人東西壞了就修,新一代人東西壞了就換。

心理學家蘇珊.坎培爾(SusanCampbell)在《伴侶的旅程(A Couple’sJourney)》一書中,把關係分為五個階段:浪漫期、矛盾期、平淡期、承諾期、共同創造期。我們往往以為,有了矛盾,關係就破裂了。而心理學告訴我們,矛盾是建立關係的必然過程,也是關係升級的標誌。事實往往是,

即使你換了一個物件,心態沒有正確,也未必能把感情經營好。

也有心理學家們用“慣性理論”來解釋為什麼同居會跟高離婚率有關。如果一對情侶在同居之前並沒有考慮結婚的問題,而是在同居了一段時間後,覺得“時候到了”,自然而然地認為應該領證結婚了,那他們很可能會因為沒有經過足夠的思考而導致兩個人婚後的生活不幸福。這種狀態被稱為“滑”進婚姻,而不是“決定”結婚。

同居試婚的另一大風險在於慢慢讓對方

失去“結婚慾望”

。這也是感情破局的最大原因。一旦情侶同居在一起,進入一種類婚姻的生活狀態,就使雙方

提前享受到了婚姻所能給予的好處

:穩定和安全的性、溫柔和體貼的氛圍、充滿溫情的陪伴、生活起居的被照顧……尤其是對於男性來說,既然他都已經得到這些好處,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好處變得理所應當,甚至失去最初的美好和新鮮感,

婚姻反而成了一種束縛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嗎

另一方面,同時同居會讓雙方提前進入一種

“厭倦”

的狀態。男女期初渴望對方的時候,性荷爾蒙會分泌出睪酮和雌激素,這種渴望持續下去,到了陷入愛情階段,就會分泌多巴胺(dopamine)和5-羥色胺(serotonin),它們能讓人處於一時瘋狂的狀態,遮掩彼此的缺點。

同居生活在前期能促進多巴胺強烈持續分泌,所帶來的“激情”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愛可以永久狂熱。不幸的是,我們的身體無法一直承受這種刺激,也就是說,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於心跳過速的巔峰狀態,大腦產生疲倦感,所以只好讓那些化學成分自然新陳代謝,這樣的過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續到三四年的時間。隨著多巴胺的減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愛情歸於平淡,雙方產生對彼此不再有新鮮感。

研究表示,

很多表示“激情消退”的伴侶實際上親密度很好

,只是走到了一種“更平靜、更可預測(沒有太多變數)”的生活中。當然不是說所有伴侶都會因為激情的退卻而分手,但是缺乏責任和承諾的同居生活會造成更高機率的分道揚鑣。

【同居建議】

那這時候有人就要問了,

同居真的一無是處嗎

?非也。

心理學家們發現,

當一對情侶在同居前就彼此有明確的結婚意向,他們在同居時,會更願意投入承諾並對未來抱有較大的信心

。對於這些情侶,婚前是否同居與他們的婚後離婚率並沒有相關關係。

所以,當你和你伴侶在決定是否同居時,先深入地溝通你們對於這段關係的未來走向,你們是否堅信你們的關係會最終步入婚姻,在這段關係中是否處於同一階段。當你們都認定對方就是那個想共度餘生的人,那麼婚前同居對於你們來說,也只是步入婚姻的提前階段,而你們也會認真地對待這段同居生活,因為你們清楚你們遲早要面對一起生活出現的問題,所以你們會積極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言不合就換物件”。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嗎

儘管婚姻早已不是一段感情的唯一形式,這個時代也賦予了人們更多選擇的自由,但它在當下畢竟還是大部分人最願意做的選擇。

在你對婚姻有要求的前提下,你可以告訴你的partner:“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試婚,都是耍流氓”。:)

不以結婚為目的的同居,都是耍流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