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承認中醫好,但庸醫多,“上醫”太少

​“上醫療心、中醫理脈、下醫開藥”。

我也承認中醫好,但庸醫多,“上醫”太少

中醫起源

是從華夏民族哲學思維、信仰宗教、巫術治病、文化藝術養生等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主要是從實踐中來,再上升到理論,然後指導實踐。所以中醫的基礎是哲學體系,古有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之說,也有治病與治世相通之意。

人的病,首先是心病

,心病是源頭也可能是終症;其次是肌體的病;然後是體液失衡的病。但從治療上看,體液失衡的病最好治,吃出來的病再吃回去,就是吃藥;肌體的病深到神經肌體了,針灸、推拿按摩見效;心病最難,需要哲學疏導,遠古巫術就是治心病的,關鍵是信。這就是

“上醫療心、中醫理脈、下醫開藥”之說的通俗解釋。

我也承認中醫好,但庸醫多,“上醫”太少

從古代中醫形成上看

,“上醫”養成周期長,需要本人悟性高、學為深、口碑好的長期積累,用藥、理脈、療心皆通,待成名也都已年事已高。“下醫”養成最容易,茶葉能解毒,食物相剋知識有,看幾本醫書,“小偏方”知道幾個,就可以上路自生自滅去了。

從古代中醫生存上看

,“上醫”為高階客戶服務,或是太醫,或服務貴族,一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生存狀況好,但傳承難,一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傳統思想,二是教了徒弟也未必還是“上醫”,師傅給的是梯子,徒弟要靠本事爬,起步高也許摔下去必死。有情懷的“上醫”會留下典籍,三國電視劇裡華佗的典籍給燒了,麻沸散就失傳了。“下醫”服務基層老百姓,實物藥品容易變現,客戶群體大,但消費能力弱,總體

“藥醫”能夠做為一個職業生存下來

。藥醫起點低、普及性好,老百姓也能學會幾招,推動職業藥醫向高水平發展。小鄉村就養不住職業藥醫,所以很多鄉村就有兼職藥醫,平時該種地種地,十里八鄉才有個職業選手。

從近代中醫規模發展看

,中醫傳承主要是師承製度,自學成才也有,學院派沒考證哪個朝代才開始有,但絕對年代不早,規模不大,否則中醫界不是現在這個摸樣。

從中西醫體系對比看

,不論西醫效果明確,附合現代科學、商業社會的規則,單說體系,西醫體系構成龐大,醫生選拔嚴格學歷高,全世界建立了西醫知識體系,醫生們能共享知識系統,其它就不說了。中醫這個體系比較弱。

其實中西醫是平行的

,多數人看中醫也看西醫。非要說兩者競爭的話,西醫靠體系競爭,中醫主要靠個人戰鬥力組成群體勢能,如果中醫個個棒,也不會到現在這樣。

中醫系統裡容易魚龍混雜

,職業道德是中醫體系基礎,在封閉社會熟人圈層裡,醫德信譽都是生存之本。但隨著遊醫的出現,情況發生了惡化,清末到新中國建立前的百年社會動盪,社會管理混亂,遊醫大量存在且有壞事者。

為中醫振興亂髮幾點建議

1、加強體系化建設,

除知識體系、人才體系等專業體系外,敢於應用網際網路讓大眾點評,中醫界敢於在陽光下建立信譽體系,中醫界更應該相信群眾是有覺悟的。

2、中醫是有群眾基礎的

,關鍵是從醫者個人素質的提高,每個群眾都是看過中醫的,都是盼望出現更多的好中醫的,有了病,誰也願意付出更小的身體代價康復。

3、中醫的知識體系是幾千年的

,關鍵看中醫界的繼承發揚,與時俱進,新病新治的本領。

4、 中醫需要與區域性傳統文化相結合,文化是有療心功效的,中醫不能離開文化,倡議文醫融合。

我也承認中醫好,但庸醫多,“上醫”太少

最後分享一個小故事

十幾年前有個80多歲老中醫在附近坐診,據說是老名醫,我和家人、朋友都去看過,望聞問切過程都有,回來一看大家的“方子”都一樣。回去問老中醫,老中醫說“現代人都沒什麼病,都是亂吃和不睡覺,所以開始藥方都是一樣調理腸胃的,三天藥量吃完回來後,根據不同反應調整藥繼續調理,不回來的就是好了或者不信的”,細思覺得耐人回味。

非專業人寫的百姓文章,不較真兒,希望有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