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1+1:大病眾籌莫成了“眾愁”

平臺從中取得的利益應該是光明正大的、經得起外界審視的

如今,面對超出家庭承受範圍的醫療費用,許多人都會選擇在大病眾籌平臺求助。然而近日有媒體報道,水滴籌籌款中介抽成最高達70%。一時引發輿論熱議。

面對質疑,8月21日,水滴籌釋出官方宣告稱,籌款中介由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對此類行為採取零容忍態度,堅決抵制和打擊。未來將持續完善平臺規則和風控體系,讓“灰產”從業者沒有漏洞可鑽。

評論1+1:大病眾籌莫成了“眾愁”

人民網:網路大病籌款,監管必須到位

對於水滴籌的自辯,有網友表示接受,認為平臺也是違規操作的受害者,也有網友認為這是在“甩鍋”,用意在於撇清責任,掩飾平臺對籌款專案的監管失能。無論如何,此次事件再次表明,網路大病籌款專案亟待強化外部監管。就像其他具有平臺屬性的網際網路企業一樣,大病籌款平臺也是籌款監管工作的第一責任方。如果平臺不能拿出有力監管手段,打擊違規收費的“黑中介”,讓堂堂正正的籌款者無需求助中介也能獲得幫助,本質上便無異於放任與縱容此類違規行為。當下,包括但不限於“黑中介”的種種亂象,已然對多個大病籌款平臺形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要消弭這些亂象,民政與網際網路管理部門還應加強調研,儘早設法建立健全網際網路大病籌款監管體系,為具體監管工作提供權威保障,並適時完善相關立法工作。如此多管齊下,才能管好網路大病籌款,更好保障患者與捐款者雙方權益。

北京日報:警惕引發“狼來了”效應

作為新興產業,眾籌平臺這些年發展勢頭迅猛,也確實依託自身渠道優勢,解了不少家庭的燃眉之急。正是著眼於這一產業的成長性,一些人做起了眾籌背後的生意,甚至發展出了完整的產業鏈。所謂“職業籌款推廣人”,正是其中一環。透過這一群體的介入,許多病人的籌款資訊可以突破自己的人際關係網,讓更多人看到並參與,以獲得更多幫助。初始產業樣貌下的眾籌平臺,往往難逃野蠻生長的狀態。一來,行業對“職業籌款推廣人”尚無明確行為規範,抽成多少基本是“信口開河”。7成的畸高比例,意味著其商業性遠超公益性,吃相赤裸且難看。二來,平臺想拿一紙宣告將自己與“職業推廣人”劃清界限,但“灰產”畢竟寄生於平臺,守土之責是無法忽視的存在倘若任由平臺被“綁架”、善心被消費,不僅會使眾籌陷入信任危機,更會引發“狼來了”效應。

澎湃新聞:應遵循最基本的商業原則

從法律層面上來說,水滴籌、輕鬆籌等平臺並非慈善法中所規定的慈善組織,是商業屬性的網際網路平臺。不過,不能據此否認相關平臺在公益事業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網路眾籌平臺確實能為很多人雪中送炭。網路平臺的運營、慈善捐助的操作也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樓閣之上,畢竟是要講成本的。這也是水滴籌自今年四月起收取籌款金額的3%作為服務費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求相關商業平臺純粹做公益而不做生意,恐怕有點難。問題的關鍵在於,網路眾籌平臺不能一邊在對外宣傳時強調自身的公益屬性,一邊在實際操作中忘卻自身的公益目的。既然是做生意,就必須讓相關慈善籌款活動透明化、規範化,遵循最基本的商業原則。平臺從中取得的利益應該是光明正大的、經得起外界審視的,而求助者得到的幫助也必須是不打折扣、實實在在的。

南方日報:約定好最高抽成比例,合理收費

職業籌款推廣人,本質是連線求助者和捐款者的中介,善意還是惡意,關鍵在於服務於何種目的。應該反對的是趁火打劫、收取高額佣金,拿患者當由頭、收割大眾愛心的推廣人。中介拿走一大半錢,捐款者還被矇在鼓裡,很難讓人接受。籌款抽成爭議持續將近兩個月,水滴籌宣告21日登上微博熱搜第一,充分說明了善款流向的敏感性,其關係著社會監督與公眾信任。平衡求助者、中介、平臺、捐款者之間的利益訴求,維護慈善良好環境,核心要點一是如實公開中介抽成情況,求助者當然可以同時說明籌款效果等現實困難,尊重捐款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二是行業約定好最高抽成比例,合理收費。國外服務於公益的商業公司一般收取捐款的5%—25%,職業籌款推廣人普遍收取抽走過半善款,明顯不符合捐款者的使用預期。

正觀新聞:需持續完善平臺規則和風控體系

目前,水滴籌風控團隊表示已經能夠有效識別籌款中介參與的籌款專案。7月份,平臺查實的此類籌款專案有20餘起。這是確保平臺迴歸成立本意的應盡職責,類似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更值得追問的是,是否還有未被發現的灰色專案,平臺又該如何確保現有的識別措施不會再被攻破,這一切都還需要水滴籌投入更多資源和努力。只有持續完善平臺規則和風控體系,才能讓“灰產”從業者沒有漏洞可鑽。從成立到成為行業超級品牌,水滴籌的成功離不開使用者的信任。而每一顆“水滴”之所以願意捐款,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的愛心能夠真正給那些遇到困難的患者帶去希望。使用者的信任禁不起一次次負面輿論的消解,只有讓每一顆“水滴”放心,水滴籌才能繼續籌。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梁冰

統籌:王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