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唯有自己,才能真正為自己遮風擋雨

今天在頭條上看到一篇文章《人生三座靠山,有一座就很管用!》,講的是人不應該依靠他人,而是要自己滿足自己,要堅強,要樂觀,要有個好人品,自己成為自己的靠山,人生才會獲得精彩。我覺得文章很好,雖然是雞湯,但是值得嘗一嘗。

由《遙遠的救世主》的救世主改編的電視機《天道》中向我們介紹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區別。

由海洋文明孕育了強勢文化,這也很好理解,就像漁民打魚一樣,魚是活得到處跑,漁民乘船出海打魚每天的地方也不一樣,近海的魚少了,就要去遠海,再加上西方大海航時代的發展,強盜邏輯進一步強化,所以造就了所謂的強勢文化,強調個人英雄主義。

我們呢,我們主要是農耕文明,歷朝歷代以來,國家一直希望老百姓能夠耕者有其田,人人有恆產,這樣的話老百姓有活路,才會順從國家統治,社會才能安定。

在生產落後的年代裡,耕者有其田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只有伺候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自己和家人才不會餓肚子。那個時候個人力量很弱小,也沒有現在的科技力量做槓桿可以撬動改變(以前一畝田的水稻自己收割,播種要好6,7天,現在機械化收割播種,幾百畝也就3,4天),面對自然風險,人們就趨向於報團取暖,基層就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族,上面就是國家的相關行政部門。

抱團可以取暖,但是養活自家的還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可要想收成好,還是隻能指望土地肥沃,風調雨順,真的遇到天災人禍,活不下去了,會有族人的接濟,朝廷的救濟。幾千年的生活習慣,養成了我們靠天靠地靠皇恩的依賴文化。

強勢文化,強調靠自己,弱勢文化主要是不相信自己,習慣性依賴他人。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是很多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話本身沒有問題,我們沒有獨自生存能力肯定是要先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或者剛到陌生的地方,人生地不熟,找朋友幫忙,幫我們快速熟悉環境是聰明省力的做法。

諺語是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實踐經驗,經過口耳代代傳下來的,通俗易懂,而且還富有哲理(至少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但是畫虎畫皮難畫骨,學東西也一樣,很多人就只學會了依賴他人,他不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滿足才能長久的,父母可能會對孩子無慾無求,只希望自己孩子幸福就好。但是其他人不一樣的,他給你啥,總是希望你能回報他點啥,也許口頭上,現在表層心理上也表示不需要,但是潛意識,刻在基因深處的貪婪是需要的,人性本私,唯有愛才能克服。

不明白這一點的人,永遠學不會獨立自強,要麼離不開父母,變成啃老的巨嬰,要麼就是人際關係一團糟,總抱著一種“我弱我有理”,“你們都欠我的,都應該幫我的”的心理預期和人交往,有幾個人能扛得住這樣毫無回報又無節制索取?

一個人成熟的標誌,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對於別人而言毫無意義。

所以呀,不要高估了自己的位置,真正能讓你做靠山的,能給你安全感的,從來都不是別人。這個世界,唯有自己,才能真正為自己遮風擋雨!

這個世界,唯有自己,才能真正為自己遮風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