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做了就能成功。可惜太難做到了。

心存偏見的總是弱者(塞·約翰遜)

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做了就能成功。可惜太難做到了。

這三件事沒有人能做到。原因很簡單,真相事實對人而言並不重要,人們所需要的是對自己有利的事實,符合自己價值觀的結果。

第一件事,客觀。

第二件事,無偏見。

第三件事,就事論事。

客觀很難,思維懶惰是人的天性,早就習慣於不思考、不追問,輕易得出答案。在思想解放後,人對自己思維的要求開始以低階動物為標準。為什麼要有偏見?答案是因為我是人,人是動物,動物都是感性的。

人逐漸放棄了理性思維。

員工a對眾人說,員工b是心機婊,因為他只工作了一年,就能連升三級,定是不擇手段。於是眾人對b產生了本能的厭惡。很少有人會懷疑a的結論,眾人不由自主的關閉理性思維,陷入偏見的狂歡中。一群人圍攻一個人會產生快感。b連升三級的原因,有可能是工作能力強,可能待人和善,有種種原因。但人們不喜歡這種追問,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結果。

經常會有這樣的偏見,對別人的成功,總希望找出他們用了不正當、不合理的手段。對自己的失敗,也希望找到類似於“運氣不好”的理由。

母親都認為自己的孩子太老實了,在外總會被別人欺負。妻子也會認為自己的老公太善良了,總會被周圍的朋友坑。但母親從來沒有考慮過兒子會欺負別人,妻子也不會考慮老公欺騙別人。人不可能做到客觀,只能是選擇性客觀。而選擇的客觀,正是生存所需要的。

不客觀的代價就是會產生從眾心理。生活因他人而存在。要求自己客觀認知很難,“他人”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捷徑。“他人”炒股票發了橫財,“他人”的孩子鋼琴比賽得了第一名,“他人”的老公當上了局長……。“他人”每時每刻都在擾亂我們的生活。因為“他人”的存在,我們無法客觀的認知自己。

當不能客觀認知自己的時候,人們就會用偏見滿足自己內心的空缺。

偏見都是負面的,這個世界不存在正面的偏見。人們習慣於用俯視的角度去看待被偏見者,心理會獲得巨大的滿足。例如,很多人認為有錢人都是道德敗壞的,這是俯視角度,從道德的制高點往下看。

客觀、無偏見,只是思維、認知的方式,而就事論事便是具體行為。我把就事論事歸於剋制、自律的結果。思想放縱與肉體放縱都會帶來危害。在生活中,我們無法拋開以往的經驗去評價一個人,例如,看到吸菸的女人就會聯想到在夜店裡混跡的女人,但事實上也許只是工作壓力才吸菸而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以前你看過的影視劇裡的抽菸女人都是這樣的。

無法客觀認知,就會產生偏見,一旦有了偏見就不會就事論事。妻子對丈夫有了偏見,就會因為雞毛蒜皮的瑣事,牽扯出陳年舊案,以及得出當初後悔結婚的結論。工作中,如果對某同事產生偏見,行為目標就不是為了完成工作,有可能只是為了證明該同事道德上有瑕疵。

現代文明的思維基礎是理性,但人們又排斥理性,認為那是桎梏,誤把放縱當成自由。以自我為中心是客觀認知的天敵。也許你所堅持的觀點、理念是錯誤的,但我們很輕易就會原諒自己。於是,不客觀的感性認知就會成為習慣,看待任何事物都帶有偏見。

客觀、無偏見、就事論事很難做到,但可以儘量實現。方法是,勤奮、思考、自律。思維上勤奮,不斷追問,讓我們能更接近事實。思考是認知的基礎,消除偏見的不是道德,因為道德本身就是帶有偏見的,例如有君子小人之分。消除偏見的方法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