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偌大一個網際網路,除了1+1=2之外,可以光速達成共識的觀點不多,下面可以算一條。

“只要你也討厭夾子音,我們就是好朋友。”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影片截圖

根據網路釋義,夾子音指人故意夾著嗓子說話,讓聲線變得非常細、非常嗲,讓聽到的人感覺難受。

厭惡“拿腔作調”的夾子音,多“正常”啊。

在抖音,夾子音相關話題播放量累計近40億次;熱愛玩梗的B站,調侃夾子音的惡搞影片遍地開花。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目前該影片在B站播放量214萬多,評論2500多條 / 《當你有個夾子音朋友》

近日B站Up主@Thurman貓一杯 釋出的《當你有個夾子音朋友》,其評論區除了一如既往地拿夾子音開玩笑的吃瓜網友,還成了無數“夾子音受害者”的大型破防現場。

“還沒有夾子這個詞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說我講話輕聲細語,直到夾子出來,他們都說我夾、裝。”

隨著該影片內容在微博熱傳,博主@婉司姬 給出了對夾子音在網路輿論場上最精準的演變過程——

從玩梗到羞辱,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

網暴的方式有很多,“夾子羞辱”似乎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種。夾子音,真的就該人見人嫌嗎?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他們拍拍屁股就走了,你也不會得到一句道歉。” / 微博@婉司姬

網路熱門夾子音鑑定

夾子音這個詞究竟是誰發明的,已然不可知,但2021年無疑是夾子音成為“萬惡之源”的夾子元年。

2021年初,某短影片平臺出了一項新功能,只要在@後輸入關鍵詞,就會自動出現官方認定的相關人物。

有網友發現,如果@夾子音,就會出現博主@三十七度八,所以網友把她稱為“官方認證夾子”。

事實上,博主@三十七度八 更是公認的“夾子音鼻祖”。2021年5月20日,該博主釋出了一條10秒短影片,說自己買了一個小風車,該影片火速躥紅並上了該短影片平臺熱搜榜。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小風車,呼呼呼,阿巴阿巴”成了夾子音界史詩級鉅作 / @三十七度八

“一天不聽渾身難受,一聽難受一整天”的夾子音,其相關創作影片開始在各大影片平臺廣泛出現,一視同仁“無差別攻擊”點開影片的廣大網民。

同年10月,博主@聶可以 翻唱了一首“夾子音”版《MC來了》,一夜漲粉180萬。之所以出圈,因為大部分網友認為這種夾子音是“有效”的,聽起來自然舒服,沒有過多做作的不適感,博主亦被喊作“夾子音天花板”。

不難看出,判斷一個人的聲音是否為夾子音,方法通常主觀得非常簡單粗暴:如果處於大眾聽力“舒適區”,那就是“有效”的甜美;反之,則是“含夾量過高”。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有效夾子” / @聶可以

公眾號“娛樂獨角獸”分析,夾子音作為一個年度爆款製造故事,屬於非常典型的病毒式傳播案例。“風格強烈,隨機性強,同原創作者、原創本意的關聯性更弱,同時複製難度低,加入跟拍成本低廉。”

按此發展,“夾子音”算是一個平平無奇的網路熱梗,熱度一過大機率會被喜新厭舊的5G衝浪達人拋之腦後,直到“吃個桃桃好涼涼”出現。

因為過度矯揉造作的嗓音和姿態引起了網友的強烈不適,讓這句話從此有了聲音的博主@風小逸 賬號隨即被平臺永久封禁,但同時亦似乎坐實了夾子音的“惡名”。

娛樂至死的無下限審醜文化被肅清,夾子音的流行也引來反思和警惕。

假甜油膩程度宛如勾兌了一噸工業糖精,成年人模仿夾子音,其行為將自身形象幼化討好觀眾。

幼稚化審美催生了一群網路“夾子”,

《洛麗塔》的慾望之火可能燒到現實,“從道德層面考量,夾子音應該被限制”。

從健康角度來說,夾子音也是真的“傷身體”。有很多臨床證據表明,聲帶小結、聲帶息肉等喉部疾病都與不正確的發聲方式息息相關。

歸根到底,大家深惡痛絕的不是聲音本身,而是利用聲音博流量、打擦邊球的行為。

但要論夾子音大流行造成的最大負面影響是什麼?無疑是令天生娃娃音的朋友們處境愈發艱難。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夾子音受害者聯盟

當“反夾子音”成了一種“正義”之舉,夾子音所延伸出來的問題其實和“媛”是一樣的。打著“抨擊夾子音”的旗號,藉機對女性貼上“假”“媚男”“打擦邊球”的標籤。

肆意橫行的“鑑夾黨”把女性聲音分為兩種:夾子、非夾子,但如果是“天生的夾子音就沒關係,裝的才噁心”。

於是新的問題誕生了:女性要怎麼證明自己的聲音是天然的?進一步,她有義務必須向質疑者“澄清”自己的聲音狀態嗎?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一種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論 / 《悲傷逆流成河》

“鑑夾黨”讓夾子音這個詞彙最終變成攻擊女性的利器,讓女性陷入自證清白的矛盾迴圈。

即使是“娃娃音代言人”林志玲,能夠憑著這種甜美特色成為地圖軟體裡的常駐導航聲音,時至今日依然有人說“美如林志玲,也需要假裝夾子音”。

在一次採訪中,被那英吐槽“把舌頭捋直了再說話”的主持人丫頭,如果你的童年回憶也有《黑澀會美眉》,當然會知道她的聲音天生如此。但在心直口快的“英言英語”襯托下,她是“活該被當眾打臉”的物件。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影片截圖

今夏爆火的古偶劇《蒼蘭訣》,主演在熱度過後同樣被事後清算。從“訣症”中清醒過來的網友,開始瘋狂攻擊需要“有病去治”的人——說話嗲聲嗲氣的“夾子”虞書欣。

而在不被網路世界凝視的現實生活角落,有更多的女性面對著不同的難堪局面。

在畢業季和室友和解的小A,終於弄明白了她被莫名其妙排擠了四年的原因。室友原來一直在背地裡以為她的聲音是裝出來的,覺得她“人品不好”,後來在相處中發現“怎麼可能裝這麼久不暴露蛛絲馬跡,聲音肯定是天生的”。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只要被打成夾子音,就只有三個狀態:夾了,沒夾住,本音不夾裝的 /微博截圖

高中女生羅萍萍,經常因為聲音被男同學捉弄。在某次過火的惡作劇中她沒忍住,很生氣地大聲罵了對方,反而更加“洗不白了”。“你罵人的聲音明明很粗,平時果然是故意裝出來的。”

有初入職場的網友,被領導批評過“聲音像撒嬌”,從此刻意壓低聲音說話,因此得了慢性咽炎。

被嗤之以鼻的“病態”夾子音,折射出的卻是真正的病症——本質上始終都是對女性群體的貶低、憎惡以及加深刻板印象。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有人在開玩笑,有人卻當了真 /影片截圖

在圍剿夾子音的網路狂歡中,走向泛汙名化的夾子音,讓所有“具有明顯特徵”的女性都成了不清白的心機人士。

當夾子音成為一種選擇

根據CNNIC資料,2020年我國線上音訊市場規模達131億,由此亦誕生了五花八門的“聲控”流行嗓音。對於大眾來說,這些聲音滿足了個性化的情感需求,所以有人稱之為“網戀必備嗓音”。

夾子音在大眾傳播層面廣泛散播之前,在遊戲界、直播界並不算罕見。在這個人均聲控的時代,和美顏濾鏡一樣,夾子音更像是一種“聲音濾鏡”選項。

在有關夾子音的形容中,通常會被說成“如果說的是日語就毫無違和感”。

日語裡雖然沒有夾子音這個說法,但存在著相似的概念——アニメ聲(動漫音),簡單來說就是像動漫人物那樣發出可愛的聲音。

寫出《80%的人討厭自己的聲音》的作家山崎廣子,長久以來在街頭進行聲音相關的調查,她發現大概從2000年左右起,日本女性逐漸習慣“高聲說話”。

當今日本女性將原本在230~240赫茲的語調,拔高到300~350赫茲,比泡沫時代時要高出一截,經濟不景氣使得女性的聲音變得更加高亢。

雖然這種“高聲現象”並不自然,山崎給出的結論是:“高聲代表一種生態,作為弱勢個體,需要藉此尋求庇護”。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增加女子力、動漫音,某種程度上都是日本女性包裝自我的“千層套路” / 《カサネテク》

“在過去,如果一個成年女性擁有所謂的動漫音,會讓人感到困擾,甚至成為欺凌的物件,但隨著這種聲音越來越普遍,包括電視在內的媒體隨處可以聽到,一些年輕女性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開始用更高的聲調說話。”

根據梅拉賓法則,一個人對他人的印象,有7%取決於談話的內容,輔助表達的方法如手勢、聲音等則佔了38%,肢體動作所佔的比例則高達55%。

在虛擬世界,聲音代替肢體語言成了一個人被“鑑定”的初印象。但無論是動漫音,還是夾子音,本質上都是屬於成年人的一種偽裝方式。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適當的偽裝,也是一種成熟的社交禮儀 / 《失戀巧克力職人》

選擇在網際網路如何展示自己的聲音,是一個成年人的社交體面,最大的前提是這種選擇本身就是一種不需他人同意的自由。

在脫口秀節目《每日秀》中,主持人特雷弗 · 諾亞曾經評論過金 · 卡戴珊離婚後被前夫無理糾纏一事。

“你當然可以討厭她,但不妨想一想,這個世界總是因為女人的遭遇去質疑女人,卻從來沒有人去質疑,她們憑什麼遭受這些事情?”

彼時彼刻人見人嫌的金 · 卡戴珊,正如此時此刻“人人喊打”的夾子音。

但無論是誰,都不值得遭受被嫌棄的一生。

夾子音羞辱,超惡毒的網路暴力

格格不入,也是正常 / 《17。3》

參考資料:

[1] 40億播放的“夾子音”,為什麼令人上頭?| 新榜

[2] 《漠河舞廳》走紅、“夾子音”播放超30億,誰在助推“老歌翻紅”?| 娛樂獨角獸

[3] 一聽就硬的“夾子音”,我勸你少說 | 壹讀

[4] 一聽就軟的“夾子音”到底得罪了多少人 | BB姬

[5] 有多少日本女生的夾子音,被嫌棄到不行?| beebee公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銳見Neweekly,作者:王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