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腫瘤和免疫,醫藥的軸心時代也許是中醫中藥

作者小藥怪

積極干預,疾病修飾,我們是對的嗎

歸功於喜馬拉雅研究的成功,阿斯利康的雷管組合前天FDA批了肝癌一線適應症,情理之內、意料之內。國外批適應症,美國代表的FDA似乎尊重人類設計的統計學規則,歐盟代表的EMA則顯得更頑皮,也是大家口中的更加“挑剔”,通常會做些“優中選優”,挑更有獲益的亞組來批適應症,這裡面有多少科學性,我不知道,都是大人們的事。

我相信規則是被用來破壞的,但前提是需要合理性。舉例兩個腫瘤中大火的兩個靶點,DKK-1和LAG-3。年初,百時美施貴寶的R藥(全球首款LAG-3抑制劑)聯合自家花旦O藥成功獲批黑色素瘤適應症,美國給了全人群適應症,歐盟的審批建議令人大跌眼鏡,竟推薦用於PD-L1低表達人群,又是一次亞組分析後的“優中選優”。當然,也許是合理的,PD-L1表達對於黑色素瘤預測作用有限,也就無所謂高低,但還是有點衝擊固有觀念。

同樣現象也見於百濟的DKN-01早期消化道腫瘤臨床資料,結果顯示,聯合PD-1後,似乎對於DKK-1高表達、PD-L1低表達人更有效,但我們知道,無論對於食管癌還是胃癌,PD-L1表達都是很好的預測因素。PD-L1作為腫瘤免疫治療中最權威的biomarker確不完美,沒辦法區隔出“完全有效”和“完全無效”的人群,但基於目前藥學/轉化醫學/臨床資料,我們現在最能相信、最值得相信的就只有它。

不僅感嘆,如果把重複無效的臨床資源,資本能多分一杯羹給基礎醫學,也許早就開啟了下一個治療時代,又或者帶來了另一個重磅,當然更多的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只有有科學情懷、毅力堅毅、不計得失的人才能做到。

回到雷管組合,亞組分析也沒見到更多的腰間盤突出;同時,PD-1在肝癌裡似乎還沒有好的預測biomarker,大機率EMA不會做出不同判斷。相對國內可能更先進,體現在適應症雖未獲批,但糧草已先行,2022CSCO原發性肝癌指南已經將其推薦作為不可切肝癌一線治療的標準方案,I級別推薦、1A類證據。

這個組合最大的優勢,是長跑獲益,它能為“合適的人”帶來更長的生存獲益(mDoR很長),但令人遺憾的是,關於究竟誰能獲得長跑優勢,我們知之甚少。完全不適合”A+T“模式的患者,同時使用條件需滿足,大醫院(裝置完好)、良好免疫使用、管理irAE經驗的中心可以嘗試。

一晃眼,已來到年底。最期待莫過於羅氏的Tigit抑制劑在食管癌中的III期結果,年初相繼折戟肺癌III期的“厚望“是否能在消化道腫瘤重拾,我們不得而知。像極了O藥的開場,但O藥開始二線NSCLC是成功了的(Checkmate017和Checkmate057),只是一線不順利而已(Checkmate-026),後面在消化道腫瘤一路開掛。前幾天無意翻腫瘤資訊,驚奇發現羅氏都開始做醫學工作了?好像有個系列研討會就是討論Tigit用於消化道腫瘤的,不說臨床/藥學卷,上市後團隊要這麼卷,也許總部暗示積極結果?開玩笑,這種結果應該屬於高度機密,直到官宣、至死方休。連結果都沒有就開始做上市後工作了,還得是羅氏,哈哈哈哈,當然也可能是沒事做來炫工作的,你有錢,臨床老師有需求,合規前提,怎麼玩都行,萬一成功了呢,提前佈局,失敗也就是點點錢,也許還有別的好處。

除了腫瘤,因為工作原因更多時間在瘋狂學習免疫,重新撿起自己上學時代最自豪的“免疫學“,醫學生三座大山之一,當年我們學院掛科率達一半,清楚記得自己考了91分,單科就算不是第一我想也是前三了,如今10年過去了,都還給老師了,一切從零開始,去學習眼花繚亂的細胞因子通路,感嘆生命真是奇妙,人類科學再高階,也設計不出有如此智慧的生物,在自然面前,我們是多麼弱小、可憐又無助。

醫學是科學的一部分,疾病能被治癒麼?真能被治癒的大多都是自限的或者來自外界的,感染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如果一個人身體內部開始發生變異、穩態發生了變化,我們能治癒麼?不可能的,不是悲觀,只不過是說事實。

想想高血壓治了幾十年了,只能控制,別找藉口說這種更掙錢、藥企能更掙錢,就是不考慮這些因素,我們也沒能力能把它們治癒。更別提腫瘤和炎症性疾病了,看看現在的藥,精準,無非是單靶點或是多靶點,抑制幾條通路而已,按下葫蘆浮起瓢,所以腫瘤會有耐藥,免疫會有漂移。

藥是死的,機體、組織、細胞是活的,活的東西會適應環境的改變(藥物干預),有正負反饋調節,從這點意義上講,藥物永遠是滯後的。

看的越多,就會發現,自己越認可中醫中藥,這裡更多指的的治療理念,而非某些無節操推廣的中藥,中醫中藥都被它們弄得臭名昭著了。相比藥到病除,更多追求的是一個平衡、陰陽,如果藥物能可以調節機體至平衡狀態,可以根據機體狀態調節自身作用強弱,那我們早就長命千歲了,最後可能死於資源耗竭帶來的飢餓。

文明向著蘇格拉底-孔子-釋迦摩尼的軸心時代靠近,發展了這麼多年,原來最好的是最初的;對應的,

也許西醫西藥的軸心時代就是中醫中藥,我們不過是在溯源而已

,但當找不到更好的發展道路,積極探索現有道路也是值得的,雖不能長生不老,也能多活幾年。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