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計成本的大會戰都能成功解決我們發展中的問題嗎

有人迷信“集中力量辦大事”,所以認為所有制是越公越好,能夠解決我們國內發展遇到的所有問題。事實一次又一次證明,這種不計成本的大會戰,很多時候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即使有的時候可以暫時解決一些緊急問題,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哪怕是在計劃經濟時代,也並不是每一次大會戰式的集中力量辦大事都是取得了成功的,“大鍊鋼鐵”和“大飛機”專案充分說明,“人多力量大”並不一定是真理。因為很多時候,人多帶來的,不僅僅是力量大,還可能帶來混亂和無序。

我們的一些領導,儘管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幾十年了,這種“面子工程”、“政績工程”、“政治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的思維仍然根深蒂固。這種思維的根源是升官發財,而不是執政為民,所以才會一次又一次碰壁後仍然痴心不改。因為一次又一次大會戰式的工作,浪費的都是國家財政,即使失敗了也不需要個人付出任何代價。

很久以前我們就推出了“終身負責制”,要求所有人為自己的決策失誤終身負責,但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並沒有多少。只要任期結束,人調走了或者退休了,只要沒有腐敗問題,一般都是很難被追責的。畢竟所有領導都只需要對上負責,不需要對人民負責,人民監督很多時候並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

這種源自封建時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觀念的政績工程思維,造成很多地區的領導在決策的時候,不經過充分的市場調查,重複投資等情況屢屢出現。這也造成儘管我們國家的製造業目前顯得很“繁榮”,但是能夠真正發展起來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甚至成為國際一線品牌的製造業並不多。

從幾十年開始的“把中國製造變成中國創造”,到底在哪些領域真正取得了成功,讓世界市場離不開,目前看是乏善可陳的。當然我們改革開放的時間還短,不能完全用結果論看這方面的問題,但是這種大呼隆式的一哄而上引起的重複建設重複投資現象,肯定是越少越好。否則,我們的gdp哪怕世界第一,也經不起這樣一次又一次的浪費折騰。

畢竟目前的國際競爭環境,與我們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不可同日而語了。那時候別人當我們是落後國家,從來不正眼瞧我們,沒有把我們的實力放在心上。現在隨著我們的體量逼近世界第一,別人開始重視我們拿捏我們的軟肋,我們再想像以前那樣集中力量辦大事是越來越難了。無論在晶片方面還是新能源汽車方面,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迷信“集中力量辦大事”,迷信人多力量大,都是在不夠先進的條件下,對真正的科學精神不瞭解不相信才會有的。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如何讓領導者們真正具有科學精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決策問題,是已經刻不容緩的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