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食猿雕,雕如其名,它們會捕食靈長類,但卻不單單以靈長類為食,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最早關注食猿雕的研究者,在它的胃裡發現了沒消化完的獼猴,再加上坊間流傳的關於雕吃猴的傳說,食猿雕的名字應運而生,如果說這個名字透露了它們的食性,那菲律賓鷹就表明了它們的分佈範圍。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食猿雕是菲律賓特有的鷹,也是菲律賓的國鳥,它們以茂密的熱帶雨林為棲身之所,森林中的各種動物對食猿雕來說都是食物。

與猛禽家族的成員們一樣,食猿雕憑實力站在了其棲息地的食物鏈頂端,它們不僅能捕食天上飛的鳥,樹上竄的猴,還能抓地上跑的貓、狗、蛇、鼠、兔,可以這麼說,一對食猿雕領地範圍內的所有動物都在它們的食譜上。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為什麼說是一對食猿雕的領地呢?一方面,食猿雕是領地意識很強的動物,每一對食猿雕會佔據大約30平方公里的領域,在此區域內肆意捕食,生息繁衍;另一方面,食猿雕是一夫一妻制,一對食猿雕會相伴一生,但如果其中一隻出現什麼意外,另一隻還是會尋找新的配偶。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每年7月,食猿雕進入繁殖季節,雌性食猿雕一次只產一枚卵,經過60天左右的孵化,小食猿雕就能破殼而出了。

在接下來的4個月時間裡,小食猿雕過著“飯來張口”的生活,父母會為它帶回各種各樣的食物,並用尖牙利爪扯下最柔軟的肉餵給它。4個月一過,小食猿雕的羽翼逐漸豐滿,也就迎來了出巢的時刻。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然而出巢並不意味著能夠獨立生活,因為此時的它們別說去狩獵了,就連飛行高度和騰空時長都得勤加練習才能熟練掌握,畢竟誰也不是天生的王者,幼年食猿雕要想像父母一樣強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們至少還需要在父母身邊乖乖地待上一年多,以便學習生存技能,而這也正是食猿雕成為“雕中之虎”的必經之路。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首先,力量要足夠大。成年食猿雕體長80釐米到100釐米,體重10斤到16斤,翼展則能夠達到1米8到2米2之間。單看體長、體重,食猿雕好像並不佔優勢,但是它們憑藉優秀的飛行能力從高處俯衝而下,力量就會以倍數增長,衝擊力之強,使得大部分獵物都難以承受。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其次,喙和爪要足夠鋒利。在衝向獵物後,食猿雕會先利用喙啄瞎獵物的眼睛,以免對方逃跑,接著喙爪並用,撕扯吞食新鮮的肉或者腦部。在關於食猿雕的紀錄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它們抓著獵物飛行的畫面,這也得益於那一對強有力的爪子,因為這雙爪子抓起其3/4體重的獵物不成問題。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再次,學會有效的合作狩獵。食猿雕通常是單獨捕食,但偶爾也會利用戰術,尤其是在捕獵長尾獼猴的時候。這是因為長尾獼猴的體重與食猿雕相近,而且十分善於在林間穿梭,對於食猿雕來說,獼猴是個需要耗費點精力的對手,在捕食時,往往是一隻食猿雕在前分散猴子的注意力,另一隻則在猴子慌亂時伺機出擊,以此提高捕食的成功率。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雖然食猿雕異常兇猛,但正如前文提到的,每對食猿雕每年只產下一個後代,而且撫育一個後代至少需要2年的時間,待到這個後代能夠獨立生存,它們才會再次生育。在所有猛禽中,如此長的繁育週期並不多見,因此食猿雕面臨著種群數量減少的難題。

“雕中之虎”食猿雕,位列食物鏈頂端,為什麼只剩下400對?

即便菲律賓很早就把食猿雕列為了重點保護物件,但根據2020年的資料,如今野外只有大約400對食猿雕,數量依舊不容樂觀。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菲律賓已經實施了許多保護措施,比如人工繁育飼養食猿雕、保護食猿雕棲息地、嚴懲任何傷害食猿雕的行為等等,畢竟作為菲律賓的“國鳥”,食猿雕已經有了超乎物種本身的象徵意義,誰都不希望它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