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寧陽伏山:一座隱入塵煙的佛山

山東寧陽伏山:一座隱入塵煙的佛山

寧山(至京亭)

西漢初年(公元前200年)置縣寧陽。山南為陽,以山命名寧陽縣的寧山就在這個鎮上,如今寧山早已消失,僅在前伏山村南小學內留下寧山遺址。

寧山遺址往北,相距不足二里,原來還有一座山,名叫伏山,伏山鎮因此而得名。

伏山又叫佛山。或許是“佛”與“伏”發音相近的緣故,不知什麼年代,“佛山”就被叫作“伏山”了。

山東寧陽伏山:一座隱入塵煙的佛山

寧陽縣誌·疆域境至圖

光緒十三年版續修《寧陽縣誌》記載:“伏山,在縣北二十里(胡家莊北)。山上有靈峰寺,石壁峭絕,老樹如龍,依寺森列,亦幽棲勝地也。洞內鐫石佛,故又名佛山。”

從這些文字記載中,不難想象這座山曾有過怎樣的景觀。記得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距十幾裡外的我們村子後面,往東一眼就能看見伏山。

關於伏山(佛山)的文字記載不多,目前僅能從縣誌中還可見到歷史上本縣人士的關於伏山的詩作,無疑是難得的史料。

明朝嘉靖二十年(1541年)辛丑科進士王正容(寧陽縣戴村人,曾纂《寧陽縣誌》),有詩多篇載於縣誌,其中《伏山洞次六泉韻》(六泉,明代己丑科進士吳孟祺別號)是這樣寫的:

伏山洞次六泉韻

[清] 王正容

佛洞雲林拱,禪關溪壑幽。

來尋真境寂,如共此身浮。

杯酒千巖(巖)晚,霜華兩鬢秋。

焚修堪結社,支許憶同遊。

從這首詩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象:當年伏山上佛洞大開、老樹如林、曲徑通幽的景象。

山東寧陽伏山:一座隱入塵煙的佛山

圖源:公眾號“光影流年追夢人”

寧陽縣吳氏家族,為本縣有名的望族,吳孟祺,明朝初年遷寧始祖吳敬第八代孫。吳瀛洲為吳孟祺第十一代孫,寧陽縣戴村(伏山東四五里)人,生活於清乾隆至同治年間。有一次,在一個雨後初晴的日子,吳瀛洲登臨佛山,寫下一首詩——《雨霽登佛山》(縣誌有記載):

雨霽登佛山

[清] 吳瀛洲

坐臥谷峰上,清和四月時。

一天心抹翠,百道亂交絲。

寺壓松陰冷,風梳麥浪遲。

山靈遠有約,未許外人知。

從“清和四月時”一句,可見作者寫這首詩時實在陰曆四月,清明節前後,此時已是春暖花開,麥苗拔節,一場春雨之後,大地更加清新,作者登上佛山,坐臥于山峰,放眼遠望,接天連地,都是一片翠綠,山下道路縱橫交錯。山上靈峰寺在眾多松樹的簇擁下,顯得十分陰冷,能感覺得到涼颼颼的空氣,但山下麥田裡早已春風吹動,綠浪滾滾。

唐代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很想跟遠方的朋友相約登臨佛山,一起欣賞佛山美好的風光,這山不高不大,不是本地的人恐怕根本不知道這座山的存在。

山東寧陽伏山:一座隱入塵煙的佛山

圖源:公眾號“光影流年追夢人”

伏山鎮人士呂東明老師是一位對家鄉有著深厚感情的攝影愛好者、文旅愛好者,曾在其公眾號“光影流年追夢人”發文《大美伏山行之(伏山山)》,文中這樣寫道:

一九五七年泰安專區在堽城壩原址重修加固,調來平陰縣的火炮手開山炸石,那時候我們還不具備放炮的技術哩(暈),炸走了伏山的西南半壁山。

後又重修濟兗公路、建水泥廠,原先的古蹟逐漸逐漸的消失殆盡。150米高的山,只剩下深達幾十米的深坑,像個褐色的破碗,盈盈盛滿了往事。

往事悠悠,歲月變遷,石刻佛像、老廟,古樹,幾丈平的大青石,臥佛燒香治病的故事,裡面所有的人和事,都消失在歷史的塵煙中了。

山東寧陽伏山:一座隱入塵煙的佛山

現如今,伏山(佛山)已經沒了,只留下一片山根,山上的靈峰寺、佛洞、洞內的佛像等景觀,也早已蕩然無存。後人要想了解伏山(佛山),僅能靠翻翻留存於縣誌中的為數不多的幾首古人詩篇。

倘若伏山(佛山)如今仍在,一年四季,人們在勞作之餘,登山遠望,尋古探幽,那該是一番多麼愜意的景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