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到天黑就睡覺?他們的夜生活比想象中更刺激

在古裝劇裡,古人的夜生活那叫一個多姿多彩,一到晚上燈紅酒綠、觀燈飲茶,然而現實真是如此嗎?事實上,直到19世紀70年代,電力才真正被廣泛應用。如今我們豐富的夜生活,也要感謝“電”的發明。

那古代還沒有電的時候,漫漫長夜,古人是如何消遣度過的呢?當然是睡整夜了,畢竟“春宵一刻值千金”嘛!今天就給大家講講古人的夜生活。

一到天黑就睡覺

中國古代是傳統的農耕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十二時辰中,亥時(晚上9點到11點)又叫“人定”,意思是人定住了,該睡覺了。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辛苦勞作了一天,天黑後大多就洗洗睡了,沒有什麼特殊的夜生活。這既是為了恢復體力,也是因為那時的照明實在太貴了,不管是油燈還是蠟燭,都是平民消費不起的。

古人一到天黑就睡覺?他們的夜生活比想象中更刺激

你可能很難想象,在以前沒有電的時候,想點個蠟燭或油燈照明,都是要省著用的。據《西京雜記》記載,漢朝時南越向高帝進貢的貢品當中有蠟燭,可見蠟燭是很稀有的物品。

那點根蠟燭有多貴呢?讓我來給你算筆賬:晚清時期蠟燭的價格高達150-200文,而且一晚上就要消耗掉2-3支。要知道,曾國藩早年間在京城當七品官的時候,一年才賺45兩銀子,這麼算下來,一天也就掙120文左右,還不夠買一根蠟燭的。

《儒林外史》中的守財奴嚴監生,臨死之前伸著兩根指頭不肯斷氣,就是嫌油燈裡點了兩根燈芯,太費油了。所謂的“挑燈夜讀”,那都是大戶人家的生活方式,窮苦人家只能鑿壁偷光或囊螢映雪了。

夜這麼長,如果睡不著該做點什麼好呢?在平民人家,夜生活普遍是藉著月光全家一起嘮嗑,長者會給後生們“講古”,聊聊歷史故事,談談禮儀規範;或者“講白話”,講講民間志怪,嘮嘮鄰里家常。

嘮完後大家就上床睡覺了,成家的還可以過過夫妻生活,單身的就只能數羊或者“自給自足”了。如果是在城裡,晚上還能聽到巡夜的更夫敲鑼或打梆子報時,提醒你“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解除宵禁,夜市繁華

在隋唐之前,宵禁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夜間隨意出門是會受罰的。唐朝法律就規定:諸犯夜者,笞二十。到了唐朝,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開放,宵禁政策逐漸放鬆。開元盛世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此時,為滿足人們夜生活的需求,夜市也出現了。

古人一到天黑就睡覺?他們的夜生活比想象中更刺激

到了宋朝,宵禁制度徹底解除,北宋都城開封成為“不夜城”,燈火通明,人聲鼎沸。這麼說吧,宋代人除了沒有手機和網路,其他娛樂方式一應俱全——可以到酒樓茶坊欣賞曲藝跳舞,在夜市街上吃燒烤小食、算卦、剃剪、買紙畫……

那時還有了24小時營業的酒樓,宵夜開始成規模地經營起來。宵夜是“消夜”的雅稱,這名號古已有之,《辭源》裡註釋曰“粵人夜市之食肆亦謂宵夜”。但還有一種說法是,宵夜曾吃出過“桃色經濟”,與風月場所的出現有關。

舊時的風流人士若欣賞某名女子,那可是有消費門檻的,需要先在房間內擺一桌酒席,名曰“攔臺飯”,酒菜配上低吟淺唱,酒足飯飽之後,才慢慢進入正題。

民國年間有詩云:“兩岸青樓接酒樓,萬星燈火夜無收(《羊城竹枝詞》)”。既滿足口腹之慾,又飽嘗魚水之歡,可謂是風流至極!

在這種值千金的春宵一刻,要是起立困難,那可就破壞氣氛了。那時古人雖然沒有“

西地那非小粉片”

這種科學有效的藥物,但也沒有自暴自棄放棄治療,他們充分利用大自然的智慧,探索了各種解決方案,比如陽起石、淫羊藿、羊鞭等,但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總的來說,古人雖然睡得早,也沒有網際網路,但夜生活也並非乏善可陳。當然了,經濟條件、社會階層不同,夜生活的豐富程度也不同,這在今時今日也是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