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這一期咱們來聊一個你經常聽說的,可能有些地方被忽略的,而你經常需要用到的概念:

說服力

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作為銷售,這項能力你一定不陌生。提到說服力,你可能會想到擺事實、講道理、舉例子、列數字、畫圖表,沒錯,很多講說服力的書和文章都是這麼教的。

可是,如果只關注到了這裡,你可能一開始就輸了。

現代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發,這些洞見,值得你花點時間瞭解一下。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當一位銷售坐在客戶的面前,一開始在客戶的心裡,你是賣東西的,我是買東西的,我們不是一撥的,你的“心必異”啊。

這時,不管對方說什麼,對方是怎麼說的,在客戶的心中,會有一種事先的定性:他不是我們一撥的,他是具有威脅且不值得信任的。

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在產生有意識的察覺之前,大腦先啟動了情緒反應,有時候,這些刺激低於閾值,所以你根本沒有意識到。

因此,作為銷售,我們可能已經在無意識之間就被客戶劃分到了不可信任的“他群”中了。這時,我們再說什麼都很難快速的達成共識。

所以,

誰說的比說的是什麼更重要

01

綠鬍子效應

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那麼,這個“誰”到底說的是誰。這個誰,說的是“我們”。

神經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在他的新書《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中,對這個現象給出了很有意思的解釋:

我們會因為別人和我們共享了最無意義的特質,而對他們產生正向的聯想

【1】

喜歡自己人、信任自己人,討厭外人、懷疑外人,是人類的天性。

在生物進化領域,有個概念,叫做

綠鬍子效應

。它的意思是,在一個群體中,如果基因可以產生一個能被內部成員識別的獨特的訊號,那麼,這個訊號就可能成為一面旗幟,將成員聚攏起來進行合作,從而使這個群體更有競爭力。

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長著綠鬍子的和長著綠鬍子的合作,和長著紅鬍子的群體競爭。這個訊號,可以是鬍子的顏色,也可以是面板的顏色,出身,信仰等等。比如,不同的種族就是不同顏色的鬍子。

識別非自己族類的人,只需要50毫秒,杏仁核就能發出報警訊號。區分族群,是潛意識中的本能。識別危險是最重要的事情。這就是反感外族的大腦效應的基本原理。

杏仁核可以學習,可以對任何標籤進行快速的反應。很多東西都能成為我們的綠鬍子。作為現代人,我們知道鬍子的顏色不同並不是敵我矛盾,有時候我們可以說服杏仁核;但是更多的時候,是杏仁核勝利了,我們就是喜歡綠鬍子,排斥紅鬍子,好吧,額葉皮質會給出一個解釋:紅鬍子的價值觀有問題,他們是野蠻人。

人,會本能的信任本群的人,反感或者討厭外群的人。人類的情感是在進化中產生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幫助人類進行自我保護和演化發展。噁心,其實就是一套這樣的心理上的免疫系統。有研究指出,外群的人會激發人的腦島,使人產生噁心的感覺。進化心理學的解釋認為,在原始祖先,這是因為不同族群的人可能會攜帶不同的病毒、細菌和寄生蟲,這會帶來感染。有個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越容易感到噁心,越擔心日常生活中的感染,就越有可能反對移民政策。

綠鬍子效應可以幫助人們快速成為自己人,說白了就是刻意的分群,給人貼標籤。

舉個例子。在拍攝電影《人猿星球》的時候,群眾演員被隨機的分為扮演大猩猩和黑猩猩。當拍攝休息集體吃飯的時候,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那些“大猩猩”會和“大猩猩”坐在一堆,而“黑猩猩”會和“黑猩猩”在一起。再比如,讓美國的亞裔女生做數學題。在做題之前,如果你透過某種方式強調她們是女性,那麼考試的結果就會相對差一些;如果你強調她們是亞裔,那成績就會相對好一些。

也就是說,綠鬍子可以是很多事情,很多特質,只要被彼此接受,就能產生綠鬍子效應。

02

啟用共同的身份認同

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那,問題又來了,我們該如何成為“我們”?

先看一項研究。

英國的心理學家招募了一些曼聯的球迷參加實驗

【2】

開始的時候,參與者被要求寫下支援曼聯的原因,支援球隊的時間、觀看球隊比賽的頻率,以及球隊勝利和失敗時的感受等。

接著,這些球迷被要求從一棟建築走向另一棟建築(比如被告知要求那邊再完成一個什麼事情,但是其實這都是幌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看到一位跑步者摔倒在草地上,捂著膝蓋痛苦地尖叫。

真正的測試開始了,這些球迷會主動過去幫助這位跑步者嗎?

那要看這位跑步的人穿著什麼。

如果這位跑步者穿著一件普通的T恤,有33%的被試會去幫忙;

如果穿著的是曼聯球隊的T恤,那麼幫助者會增加到92%。

耶魯大學心理學專家傑克·多維迪奧(Jack Dovidio)說,這是典型的“

啟用共同的身份認同

”。是的,他們“確認過眼神”,是自己人。

那你猜,如果對方穿的是一件利物浦俱樂部的T恤,那會發生什麼呢?

還不如一件普通的T恤,只有30%的人提供了幫助。

幫助和自己具有相同身份屬性的人,就像是在幫助自己。當人們共享一種身份認同的時候,幫助對方就是利他且自利的行為,這會讓整個群體變得更好。

關鍵在於身份認同。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是不是也有辦法,讓人們去幫助競爭對手呢?

既然關鍵在於身份認同,那如何使得不同陣營的球迷共享一個身份認同呢?

同樣的試驗設計,這一次,研究者讓參與者回答了不同的問題。這一次,在開始的時候,參與者被要求寫下喜歡足球的原因,足球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麼,以及他們與其他球隊的球迷的共同點是什麼等等。

接下來的情況如何呢?

這一次,如果這位跑步者穿著一件普通的T恤,有22%的被試會去幫忙;

如果穿著的是曼聯球隊的T恤,那麼幫助者有80%;

最大的差異在這裡:如果對方穿的是一件利物浦俱樂部的T恤,會有70%的人提供幫助。

當研究者把大家的身份認同錨定在球迷而非某個具體俱樂部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來自他們的認同。很多時候,人們之所有沒有互相認同,是因為在看待彼此的時候,視角過於狹隘,在一個過於具體和確定的角度上區分我們和他們。如果可以

刻意地去尋找一些共同點

,在此基礎上構建起身份認同,那麼在之後的溝通中,會更容易建立共識。

這就是“啟用共同的身份認同”,用這種方法,我們可以為和客戶之後的溝通,預先抹上潤滑油。

所以,在和客戶進行正式溝通之前,請先尋找共同點,並以此作為實現共識的基礎。

03

找到你們共有的綠鬍子

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如果將大家的共性點錨定在了球迷上,那麼被試穿著自己支援球隊的衣服,會有80%的人提供幫助;

如果將大家的共性點錨定在了曼聯球迷上,那麼被試穿著自己支援球隊的衣服,會有92%的人提供幫助。

你看,這個

共性點越具體,實現的綠鬍子效應就越強烈

好的,基本的原理說清楚了,那麼下一步需要落實到行動環節了。

在實踐中,我們該如何利用好綠鬍子效應呢?

為了方便記憶,我為你總結了一個公式:

形成我們 = 發現共性 + 錨定共性 + 明確我們

第一步,發現共性。

說的是你需要從和對方相關的各種資訊中,提煉出來你們之間的共性。就像薩波斯基所說的,就算是無意義的特質,只要能共享,就能產生正向的聯想。這就是找到綠鬍子。

第二步,錨定共性。

這時你需要將這些共性表達出來,讓對方理解這些共性是你和他所共有的。這是共享綠鬍子。

第三步,明確我們。

你需要明確的點出來,這個共性到底是如何劃分的,是如何把我們聯絡在一起的。這是告訴對方“我們都是綠鬍子”。

舉個我自己的經歷。

我以前在的一家公司,產品以機械方面的元器件為主;我所在的部門是這家公司的少數派,負責相關電氣產品的銷售和服務。

我的一個客戶,他們的裝置是自動化輸送裝置,主要做機械部分。控制部分,也就是涉及到了電的部分主要是外包。

為了包的明白,他們也招聘了兩位搞電的工程師。

瞭解到這個情況之後,在拜訪其中的一位工程師的時候,我是這麼說的:

“張工啊,您也知道,我們公司是主做機械產品的,我們部門在公司是小眾。機械類產品一年銷售額50個億,我們電氣類的產品銷售額只有2個億。一開會,我們就是那個”等等”。介紹完各種機械類產品的銷售額,然後說還有什麼什麼等等2億的銷售額,一筆帶過,實在沒有存在感。關鍵是吧,在配合的時候,本來電氣是控制機械的,結果他們人多勢眾,最後還得我們聽他們的。有時候用我們的方法很簡單就實現了,結果按照他們說的又費錢還麻煩,真無語了。”

你看,我們的共性是,在各自的公司中都是少數派。上面的這部分表達,就是要把這個資訊確定的告訴對方,其實就是在

錨定共性

。這時我看到張工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但是,這還不夠,你還需要再進一步,更加明確,形成“我們”。

我接著對張工說:

“人都說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可是在這種大公司的邊緣部門中,就算是我們掌握了真理,也往往力不從心啊。”

這就是第三步,

明確我們

。這部分,我明確的指出了“我們”的特徵:少數派,邊緣化,被壓制的感覺。

有了這個環節,之後的討論就容易多了。因為,這是“我們”內部的討論,不管有什麼,都是人民內部矛盾。

真正的說服力,發生在你正式說服之前

說服力的真相不是說服的能力有多麼的強大,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是啟用你們共同的身份認定。成為“我們”,那什麼都好說。

參考文獻:

【1】羅伯特·薩波斯基(Robert M。 Sapolsky),《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Behave: 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2】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沃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思維課》(GIVE AND TAKE|why helping others drives our su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