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的燈謎詩裡隱藏的令人悲憤的歷史

薛寶釵的燈謎詩裡隱藏的令人悲憤的歷史

《紅樓隱史》上下兩冊,天貓淘寶噹噹京東等均有售,全本230集已上線喜馬拉雅聽書,首度揭開明朝滅亡的真相

破解了寶琴的十首懷古詩的大秘密,接下來看寶釵、寶玉和黛玉三人的燈謎詩的大玄機。

首先是寶釵的:

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

鏤和鍥,都指雕刻,這兩個字都是金字旁,借喻“後金”滿清。檀和梓均為木材,前面反覆講了,朱為“赤心木”, 所以《紅樓夢》中“木”代指“朱”。“鏤檀鍥梓”是暗喻滿清對朱明所施的作為,是什麼呢?這就要從檀和梓的用途上說了。

檀和梓有何區別呢?

檀,木質堅硬,香氣芬芳永恆,色彩絢麗多變且百毒不侵,萬古不朽,又能避邪,故又稱聖檀。通常指紫檀,紫檀的材質緻密堅硬,體重,入水則沉。色調呈紫黑色,微有芳香,深沉古雅,心材呈血赭色,紫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公認的最名貴珍稀的木材之一,到了明代,尤得皇家及王公貴族的喜愛,多為皇家所用。

而梓木則普通常見,因其材質堅韌、木理優美而多被用作雕版刻字的底板,因此古人將書籍的刊印出版稱為“付梓”,其中的“梓”是雕板的意思。如明代吳應箕的《答陳定生書》:“

《東林本末》,採錄最真,編定最確,即弟議論亦甚平恕,有關世道不小。今以原稿附上,幸即付梓也。

原來,寶釵燈謎詩中的檀木是借喻忠於朱明的明遺民,而梓木是借指史書。朱慈炤是用“鏤檀”借喻滿清殘酷屠殺朱明義士,而用“鍥梓”喻指滿清蓄意篡改歷史,同時也影射滿清血腥殘酷的文字獄迫害。

鏤檀鍥梓一層層,豈系良工堆砌成

?”

暗紫的血色沉積的屍山骨海一層層,錯落的篡改偽造的清修史書一層層,這一層層的血腥屠戮“鏤檀”和一層層的文化欺詐“鍥梓”,自然不是工匠“良工”所能為的,而是滿清統治者屠殺漢民的殘忍暴虐和篡改史書的狡詐機深。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

!”

“風雨”是借喻滿清鎮壓明遺民和製造文字獄所造成的腥風血雨。

“梵鈴”,佛寺或佛塔簷角上所懸的鈴鐸。“風雨聞梵鈴聲” 引用之典,是指唐明皇懷念楊貴妃的《雨淋鈴曲》。見王灼《碧雞漫志》卷五引《明皇雜錄》及《太真外傳》雲:“

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為《雨淋鈴曲》以寄恨。時梨園弟子惟張野狐一人,善篳篥,因吹之,遂傳於世。”

這裡引用楊貴妃的典故是為何意?

首先要明確誰是《紅樓夢》中的楊妃。第三十回裡寶玉說得清楚:楊妃就是“

體豐怯熱的寶姐姐

”,朱慈炤是用體豐怯熱、奸兄亂國、被迫自縊的楊貴妃來影射矮小豐滿、同樣是父兄貪賄亂國、同樣是被逼自縊殉國的周皇后。正是由於薛寶釵不僅僅是影射後金滿清,同時也影射排名“金”字輩的朱明周後,為了避免讀者因為寶釵的雙重影射而錯誤的解讀這首詩的寓意,朱慈炤特意貼心地在此處用“何曾聞得梵鈴聲!”,也就是“不曾有梵鈴聲”來明示讀者:這“鏤檀鍥梓”與楊貴妃、也就是周後毫無關係,寶釵的這首燈謎詩完全只是針對滿清這一層影射而言的。這首當與寶琴的《馬嵬懷古》對照看。

“雖是半天風雨過,何曾聞得梵鈴聲!”其實仍是強調寶釵詩中所說的“鏤檀鍥梓”不是指匠人的鑿作雕刻, 而是隱喻滿清血腥屠殺和篡改史書的暴行惡跡,詩中的“風雨”也不是自然界的颳風下雨,而是滿清血腥屠戮和殘酷鎮壓所造成的腥風血雨!這是作者迫不得已使用的文學的借喻手法,而非實物實景,如何會能“聞得梵鈴聲”呢?

寶釵的這首燈謎詩表現的是滿清的兇殘猙獰和卑鄙狡詐,以及成功鎮壓反清抗爭後的無限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