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順治18年正月初六的夜裡,新年的歡樂祥和還籠罩著整個北京城。然而,此時此刻的皇宮就看不到絲毫節日的喜慶。子時,深宮傳出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年僅24歲的順治帝在養心殿崩了。《清世祖實錄》對這位皇帝的死,記載得異常的簡短“丁已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屈指算來一共只有11個字,上崩於養心殿。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24歲的順治皇帝,一向身體強健。從未聽說有什麼疾病纏身,為什麼會在這個風華正茂的年紀突然暴斃?一向對皇帝行為詳盡記載的史書,又為什麼會如此反常,對順治皇帝的死因隻字不提。

順治名叫愛新覺羅福臨,是清太宗皇太極的第九子。皇太極辭世之後,他的弟弟多爾袞和兒子豪格。為了爭奪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結果在順治的母親,著名的孝莊太后的巧妙周旋之下,年僅六歲的順治漁翁得利逆襲上位,成為了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一位皇帝。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清朝很快就化解了民族矛盾,鞏固了統治。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關於順治,有一個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雖然說他六歲就當上了皇帝,但是當時的朝政,都是有他的叔叔多爾袞攝政王把持。以至於人們只知道攝政王,而不知還有一個皇帝。換作一般人,可能早就無法忍受了。至高無上的皇權怎麼可能與人分享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可是順治毫不以為意,對多爾袞的態度一直是非常恭順。還不斷地加官進爵。那個架勢,好像要把全天下都拱手送給多爾袞。等到多爾袞一死,年僅14歲的順治立刻就翻臉,一腳把多爾袞踩翻在地。說他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小人,不僅剝奪了多爾袞所有的封號,還掘了他的墳。同時清除多爾滾在朝中的餘黨,把權力牢牢地抓了回來。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由此可見,順治是一個情商和智商都不錯的皇帝,而且也比較有魄力和主見。所以很多人對他的突然去世,感到非常遺憾,對他的死因也就特別的關注感興趣。可奇怪的是,不光是《清世祖實錄》,所有清朝的正史典籍,在說到順治的死因的時候都是一種態度,不清不楚不明不白。這就怪了,為什麼會這樣?

這樣做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順治的死因很可能不可告人。既然正史當中找不到答案,那麼可以從野史或者當時人們留下的文字記載當中尋找線索。就在順治死後,當時有一位大詩人吳梅村,寫下一首《清涼山贊佛詩》。這首詩和白居易的《長恨歌》有些類似,都是描寫帝王愛情的。只不過清朝的文化環境,遠遠比不上唐代那麼寬鬆。時不時來一下文字獄,弄得當時的讀書人特別小心謹慎。生怕觸了黴頭,犯了煞氣,所以這首《清涼山贊佛詩》文風就有點迷離恍惚晦澀難懂,很是考驗讀者的智商。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吳梅村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壇領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曾經得到過崇禎皇帝的肯定,而且在明朝和清朝兩朝都做過官。所以他的詩,不僅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有著一定的史學價值。吳老先生在這首《清涼山贊佛詩》裡寫道“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願供南山槨,長奉西宮杯”。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詩中的“陛下”和“妾”都是誰?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當時的背景。在民間有這麼一種說法,相傳順治皇帝迷戀上了一位江南名妓董小婉。順治的母親孝莊太后,對此就極為不滿。於是,設計弄死了董小宛,這件事情讓順治悲痛欲絕。所以人們猜想,吳梅村在詩中所寫的,極有可能就是順治皇帝和他的董鄂妃。因為他深知朝廷內情,不能夠輕易明言不敢說,於是將一些不為人知的事情,用隱晦的手法寫入詩中。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民間有個傳說,董小宛是冒闢疆的妾,是江南八大名妓之一,詩書琴畫樣樣精通,長得又嬌美。死了之後,順治就受得很大的打擊,痛不欲生尋死覓活。在吳梅村的這首詩當中,還有一句語含深意,讓人心生疑惑。“八級何茫茫,日往清涼山”,據吳梅村的筆記記載,詩中的清涼山指的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五臺山。難不成吳老先生是在暗示順治皇帝因愛而看破紅塵,沒有真的死在宮中,而是退位前往五臺山出家?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順治出家,其實在民間這樣的說法流傳極廣。像《清穆類鈔》《清代野史犬觀》《清史通俗演義》等等野史,都持這樣的觀點。根據史料記載,順治一向崇尚佛教,而且早有出家之意。董鄂妃死後,他一度傷心欲絕,無心朝政,病逝於養心殿,也許僅僅是一個對外的託詞。其實順治並沒有死,而是遁入空門削髮為僧。《起居住》記載,康熙繼位後不久,孝莊皇太后曾多次帶著他,上五臺山禮佛。像這一類的活動完全可以在北京舉行的,可他們偏偏不遠千里,勞師動眾,特意去到五臺山。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如此看來,順治在五臺山出家修行,也許才是隱藏在禮服背後的真相吧。庚子之變的時候,慈禧太后西逃,到了山西北邊的時候,當地要接待她。接待當時物質條件比較差,她是皇太后,那又器具不夠,就從五臺上借了一些用具。有人說,那些用具跟宮廷用具相似,可能是順治當年用過的。

如果將這些細節綜合起來,關於順治的死亡之謎,似乎可以還原成這樣一個過程。孝莊害死了董小宛,順治心灰意冷之下,到五臺山出家為僧。而清廷唯恐此事為天下人所知曉,於是便假傳順治死訊。都說無風不起浪,這個解釋看似也合情合理。著名的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和梁羽生先生,都分別在他們的作品《鹿鼎記》和《生到下天山》中,用了一些筆墨做了渲染。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不過細說起來,這個說法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根據歷史上的真實記載,董小宛比順治大14歲。暫且不說,順治皇帝是不是會喜歡比他大那麼多的一個女子。更關鍵的是董小宛,甚至和順治皇帝就沒有出現過交集。有史書記載,筆記也記載,順治娶董鄂妃的時候,董小宛早已經死了不再人世界了,他們倆怎麼結合呢。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董鄂妃,並非是董小宛而是內大臣鄂碩之董鄂氏,她乖巧賢淑美麗聰慧,深受順治的恩寵。當然,也就不存在因為出生問題,而被孝莊太后嫌棄,並且設計害死這樣的事情。順治因董鄂妃辭世,而遁入空門的這一說法,儘管曲折離奇,為小說家所喜愛,但是真正的可信度並不高。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跟甚至出家說相比,另外有一種說法更加地吸引人的眼球。2004年4月20日,廈門晚報的頭條新聞吸引了無數的目光,說順治被鄭成功斃於廈門。一時間輿論譁然,很多人都覺得實在是太勁爆了。

1992年的一個普通的下午,居住在廈門的鄭萬齡,在家裡整理父親留下的遺物。鄭家是鄭成功的後代,鄭萬齡的父親去世之後,留下了不少跟先祖相關的書籍。然而,就在整理的過程中,一本書吸引了鄭萬齡的注意,這本手抄本名叫《延平王起義實錄》。延平王就是鄭成功,延平郡王這個名號是南明永曆皇帝,為了獎賞鄭成功抗清有功而賜給他的。這本書以日記的形式,記載了鄭成功的戎馬生涯。除了這家的主人,從來就沒有人知道還有這麼一本日記體的書的存在。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延平王起義實錄》一直由鄭萬齡的爺爺鄭雨春儲存著,直到去世了才傳給了鄭萬齡的父親。手抄本前頁,有一個不可東移西借的誡訓。雖然在92年就被發現了,但是12年才向外界公佈。《延平王起義實錄》當中有這麼一則記載,竟有人密報鄭成功,順治皇帝在廈門思明港被炮擊沒擊沒。清軍統帥達素,不敢對外公佈這個訊息,自感罪責重大,不得不畏罪自殺。

想的也是奇怪,如果僅僅是一場普通的敗仗,達素有什麼必要非選擇一條自殺的不歸之路。順治被鄭成功炮斃於廈門,這個訊息對於當時正在纏鬥的清朝和南明雙方都很重要。為了不動搖本方的軍心,同時也為了不鼓舞對方計程車氣。清廷有意地隱瞞了順治的死因,這個說法似乎也很有道理。只是還能不能找到更為有利的證據,來驗證並且支援這個說法呢?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專家們對《延平王起義實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讀,他們發現在手抄本上,還有一段關於太師鄭芝龍被害內幕的文字。其中再次提到順治帝的死因,太師鄭芝龍降清之後,屢次寫信勸兒子鄭成功投降,都以失敗而告終。但順治並未將他治罪,而是好吃好喝地養著,然而順治一死,繼位的康熙就把他給處死了。

在廈門貧篤港海域有一種特產,是一種很小也非常奇特的魚。因為肚子裡面沒有魚鰾,於是被人們稱為無鰾江魚。當地人傳說,以前這種魚是有鰾的。原來順治皇帝御駕親征來到廈門,希望剿滅鄭成功的部隊,雙方展開了殊死的激戰。結果順治被鄭成功炮轟而死,屍體沉江,就成為了江魚的美食。這些江魚能夠吃到皇帝的肉實在是太高興了,所以它為了騰出位置來,連那個鰾都不要了。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這個充滿濃郁神話色彩的傳說,讓本來就很聳人聽聞的順治死亡新說,變得更加神秘而離奇。要尋找到真相,還是要憑事實來說話。作為清朝歷史的研究專家何齡修,曾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他首先對《延平王起義實錄》當中記載的真實性表示了懷疑。

二百年來沒有看見過這樣的記載,《延平王起義實錄》是民國二年作的。等於清朝滅亡以後,這個書才出來,這太不可思議了。《先王實錄》是一部很有參考意義的文獻,它原名叫作《從徵實錄》。是鄭成功的戶官楊英,為鄭成功歷年征戰事蹟所做的一個真實記錄。《先王實錄》所引用的材料多來自於鄭氏政權的六官卷宗,以及楊英本人多年的親歷親聞,具有比較高的史料價值。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何齡修仔細研讀之後,並沒有找到任何佐證。這裡面沒有記載,而且鄭成功本人在出兵恢復臺灣之前,他有一次講話。他講話也只是提到“去年雖勝韃虜一戰”,就是說打敗了達素軍隊一戰,並沒有說打死了順治。這麼說來就很不合理了,取得了重大的戰果,鄭成功居然從不提及。不僅如此,南明大臣張煌言,在給永曆皇帝的所有奏報當中,也從來沒有關於順治被鄭成功炮轟的隻言片語。

按道理說,打死順治皇帝是一個很大的功勞,但是也沒有提到,就說明當時並沒有這種說法。史載順治17年,清朝將領達素,帶領著清兵抵達廈門,之後便開始了和鄭成功軍隊的擊戰。交戰是4月,打得比較厲害比較激烈是5月。那麼順治被炮擊的話,不能超過5月,,5月以後沒戰事了。順治18年新皇帝才即位,中間的空缺達到了半年以上,這個非常危險的時機叫權力真空。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皇位虛懸半年,權力真空必將導致政治混亂。這種情況在極權統治下的封建王朝,根本不可能發生,國不可一日無君。如果順治真的是5月份被鄭成功炮斃於廈門的話,為什麼康熙皇帝沒有馬上即位,而是過了足足半年之後才舉行的登基大典,留下權力真空呢?如此之大的隱患,素來深謀遠慮的孝莊皇太后會這樣處理嗎?

順治死於鄭成功的炮轟,除了一份家傳的手抄本和一個遙遠的傳說之外,專家們再也找不到任何有力的佐證了。而且其中疑點頗多,根本無法用常理來解釋,因此不足為信。《清世祖實錄》是記錄順治皇帝生平最為權威的檔案了,這裡面可以找到廟的儀式也委派官員前往。任子日,也就是初二這一天,順治皇帝感到身體不適。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順治患病是在順治18年正月初二,從初二到初六短短的幾天時間裡,順治的病情急劇惡化。到初六已是大漸了,大漸這個詞,在古代是專指帝王病重病危的。皇家檔案裡出現了這樣的字眼,說明順治確實是病入膏肓了。也就是在記載順治大漸的初六夜裡,深宮裡傳出了順治駕崩的訊息。

王熙是當時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他在《自撰年譜》當中記載了順治晏駕之前,召見他並且口授遺詔的過程。翰林院學士王熙在他的《自撰年譜》中寫到,在他應召進入養心殿後,病榻上的順治帝對他說“朕得了痘症,恐怕是好不了了”。所謂的痘症就是天花,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雖然它是世界上被人類消滅的第一種傳染病,但是在順治帝生活的年代,天花幾乎就是無解的無法被治癒。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據史料記載,同治皇帝多鐸以及董鄂妃都死於天花。可見天花這種頑疾,在當時是多麼的可怕。年譜中王熙談到,在順治18年正月初六這天,他被招入了養心殿。在聆聽完順治皇帝的旨意後欽定。專家們認為,《自撰年譜》中的記載還算是合乎情理,這就更加印證了順治死於天花的定論。但與此同時,又有一位專家提出了質疑王戎笙。

王戎笙是中國社科院明清史研究專家,他發表了一篇關於順治遺詔的學術論文,從而引發了歷史學界對順治死因的再度關注。張氏《醫通》當中這樣描述天花的症狀“痘瘡將出,必先發熱,痘瘡成漿之時精神倦怠,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呼之不應自語呢喃,如邪祟狀”。

從天花的病徵推斷,順治臨死之前,根本是不可能神志清醒的,也就更加不可能親自口授遺詔,而且還三易其稿。王熙在自撰年譜當中,那樣的記載又該做何解釋呢?王熙的自傳年譜當中,順治是初六午夜,也就是初七的清晨子刻駕崩的。而順治年間,有一個叫張宸的官員,所寫的個人筆記,《平圃雜記中》記載。正月初七那一天,也就是順治駕崩的第二天,朝廷在傳諭大赦的同時,還傳諭民間不許炒豆不許點燈不許倒垃圾,這是皇帝得了天花需要禁忌的事情。也就是說,張宸是在初八上朝的時候,才得知順治駕崩的訊息。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說的是病死或者是天花死的,但是時間上都不一致,這是一個疑點。不僅順治駕崩時間的記載相差了整整一天,順治哪一天得的病,史料上的記載也有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清世祖實錄》當中記載,壬子也就是初二那天,順治感到身體不適。《平圃雜記》中卻說初二順治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而據《自撰年譜》當中記載,王熙初一到初三連續三天進宮請安,但是都沒有說到順治生病的事。而且初三這天,順治還和王熙討論和事情。

天花發病初期,體溫急劇上升了,之後便是神思昏沉不省人事。如果順治真的是染上了天花的話,那他就不可能在初二發病初期,冒著高燒還到憫忠寺看太監吳良輔剃度。就算是回來之後才發的病,那麼第二天恐怕也就很難再就重大問題,跟王熙進行討論。

這位皇帝離奇駕崩,關於他的死之謎似乎永遠無法求證?

王熙在年譜當中,對於皇帝跟他討論的內容沒有記載。而是用了一個詞四個字叫俱不敢載。全部都不敢寫下來,簡單帶過。究竟是什麼苦衷?讓他如此地要遮遮掩掩閃爍其詞。史料在很多關鍵之處的記載,居然有著如此之多的異常明顯的出入,這似乎很難用記述者的失誤來下結論吧。順治是否是因患天花而駕崩,最終仍是一個猜不透的謎題。

三百多年的時光悄然流逝,威嚴的紫禁城依然沉默不語。究竟是什麼奪走了一代天子年輕的生命?也許永遠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為了愛情遁入空門,只是充滿想象力的傳奇。被炮斃於廈門,只是一個似乎永遠無法求證的謎。從各種史料和跡象來推斷,順治死於天花似乎才最合乎情理。但這依然不是最終的定論,清史專家們對於順治的死亡原因,已經研究了幾十年,並且還在進行著。也許正是它難以猜測的神秘魅力,才吸引著人們對它永不停止地探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