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去建立知識體系?

為什麼不要去建立知識體系?

你是否遇到過以下情況:

1、看到好文章好課程好資料趕緊收藏,然後那些內容就躺在收藏夾裡吃灰;

2、每年的大促季都有屯書的習慣,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

3、讀了記不住,記住了用不上,用上了效果並不好;

4、刷朋友圈看到別人聽的課看的書趕緊記錄下來,生怕錯過重要內容;

5、訂閱號關注列表豐富、各種電子書和網課買了很多,根本學不過來。

如果你曾經經歷過以上其中一種情況,當事實不如你所願時,

極容易懷疑並放棄以上動作,轉向遇到問題先問別人答案。

那麼大機率你也會遇到過關於【是否要構建知識體系】這個問題的困惑。

01 構建知識體系是個偽命題

在每隔七年,知識總量就翻番的時代,構建知識體系變得越來越具有挑戰性。

即便現在有了豐富的工具,大容量的硬碟、雲端儲存,但呼叫起來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在細分領域,每年也有許多新增的內容,在快速變化的方向,最前沿的玩法還在一手玩家那裡,等到整理成體系,已經是塵埃落定,大機率是幾年之後的事了。

就像市面上那些所謂成熟的體系、技巧和方法論,教你怎樣快速入門,很快你會發現,入門之後還有許多關卡在等著你。

前些年,我把許多我認為好用的、有啟發的、可以長期受益的內容,整理在印象筆記中,這些年持續做下來,已經有一千多萬字。同時發現呼叫起來並不是很方便,尤其是涉及到快速變化的領域,知識方法更新速度太快,用到的時候又需要重新去尋找答案。

忽然想起了莊子的那句: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殆已。

02 知識沒有盡頭,如何為我所用

我們在學生時期,學習的內容有大綱,圈定了範圍和考點。

長期的訓練下來,在潛意識裡,以為遇到的大部分現實問題都能尋找到答案。

後來才發現,

現實中別說答案了,甚至連題目是什麼都不完全清晰。

相比找答案來說,遇到了什麼問題,問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更有意義。

而一直在訓練解題方法的思維,要轉換成找問題、分析問題、定位問題的思維,需要修行。

當我逐漸轉變這種思維的時候,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看書不再求記住多少內容,更加關注作者在解決什麼問題,這個問題覆蓋面有多大,一旦解決對讀者的價值有多豐富。

做任務遇到阻礙,會思考是屬於什麼方面的問題,是否自己可控,局面的性質、基本矛盾點在哪裡。

透過將問題細化,找到主要的問題,抓住核心矛盾,去尋找對應的知識來解答。

如果不是知識層面的問題,那麼是否是技能、才幹、素養、行為層面的問題。

如此一來,不再為知識學不完、學了不會用、用了忘得快而再煩惱。

為什麼不要去建立知識體系?

03 一個新領域裡最高頻的100問

當面對一個新的課題、任務、領域的時候,我們很容易不知所措。

通常的做法是,上網找資料、找資深人士諮詢、找幾本書來看。

這裡我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透過能夠接觸到的方式,整理出這個領域裡高頻、重要的一百個問題,然後嘗試自己去尋找答案。

這個過程有意思的點在於:既利用了群體智慧,又開啟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如果一個問題足夠的重要,同時還高頻出現,那麼在資料、高手、書籍體系裡,是會反覆出現的。

另外,神奇的是,

不在於一定要找到第一百個問題,而是在尋找問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哪些問題根本就不重要,以及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問題,出現在你的面前。

相當於透過問題,對【問題集合】做了一層篩選,人去找問題是效率不高的,但是問題去找問題,效率很高。

就像你在搜尋引擎裡,輸入關鍵字,搜尋結果裡面出現的相關新的關鍵字和問題,在其他人的回答中有有新的關鍵字、問題、解決方案。

這樣一層層做下來,把你搜集到的足夠重要的問題,和解決方案對應起來,你瞭解一個新領域的速度會飛快,親測有效。

這一兩年裡,我對外做行業分析、市場調研,對內向個人和團隊賦能,實踐開啟群體心智、教練技術的應用,對自己的覺察、和家人的相處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採用了這種方式。

人去找問題找答案的速度,是趕不上透過問題去找更重要的問題、用答案去找更好的答案的速度。就像人教人不好教,但是事情教人,往往一教就會。

同樣的道理,人找錢的效率,是遠遠趕不上錢生錢的效率。

04 不斷追問,追根溯源

或許你會問,如果領域很多,上面的方法豈不是負擔很重?

不妨先放下所謂的【領域】的概念,畢竟如今許多領域都出現了交叉學科,許多公司的招聘要求,出現了對複合背景人才的需求,甚至競爭對手都不來自本行業。

可以花一段時間,把足夠重要的問題想清楚、弄明白,這個問題就不再困擾你。當你做完的時候,你會發現,足夠重要的問題,其實沒有多少個的。解決一個,前行的路上就少一個阻礙。

同時,在解決那些重要的問題的過程中,會迫使你將精力足夠地聚焦在要事身上,變相地集中了精力,提高了整體效能。

不斷追問的方式,思想先哲們使用很多。在使用這種方式的時候,需要注意:

我們所認知的現實和真正的現實的差距,比我們想象中要大得多。

過去的教育裡,歸納法用得比較多,導致我們對現實形成過度抽象化,捨去了不被重視的因素,導致我們對現實形成了偏差的認識,具體到做事情來的結果就發生了偏移。

人類對現實的認知,是基於一個叫做“認知金字塔”的模型。

為什麼不要去建立知識體系?

我們所認知的現實和真正的現實之間,至少隔了四個層次:

最下面一層是“經驗”;

倒數第二層是“注意力”;

接下來是“理論”;

再往上,是“判斷”;

判斷之上,才是你對現實的認知。

但我們通常會根據過往的觀察、經驗、理論,得出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然後把這個答案當成是現實本身。

但實際上,真正的現實並不可知,我們只能透過不停地探求和追問,找到暫時最接近現實的答案。

這也是為什麼查理·芒格會說:如果哪年你沒有破壞至少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麼你這一年就白活了。

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里奧也說過:如果你現在不覺得一年前的自己是個笨蛋,那說明你這一年沒學到什麼東西。

最後,不要去建立知識體系。

而是從知識驅動,轉換為問題驅動。

遇到問題,定位問題,解決問題。

從無盡知識海洋裡解脫出來,解放有限的注意力,基於自己的判斷,升級認知。

長此以往,你會發現,

只有你認為的問題才是問題,一旦你認為問題不再是問題的時候,那恭喜你,你又少了一個問題對你造成的困惑。

最後,知識、技巧都有侷限性和應用邊界;

問題是可以跨越邊界,帶著你雲遊四海,探索豐富的內心與浩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