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撰寫:宗鍇

山頭石 (陸游)

秋風萬木霣,春雨百草生。造物初何心,時至自枯榮。

惟有山頭石,歲月浩莫測。不知四時運,常帶太古色。

老翁一生居此山,腳力欲盡猶躋攀。時時撫石三太息,安得此身如爾頑。

我隔個幾天,便到附近山裡的竹林裡,走走,讓身心在大自然中暢遊,我把在這裡的生活,視為一種修復,修復自己過去在城市工作經歷中,受損的生命元氣。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山中秋色

我的日常,已經變為和泥,往細裡說呢,是和紫砂泥的相處。

泥巴,還是初見時的泥巴。

在丁山,以泥巴為生的人,一如往常的穩定。

雖然有些因為大環境的影響,一些內中的商人,或者投機客日子開始有些不安穩,

但並不影響本分的手藝人的生存。

平凡、如常、實在。

手中的泥巴,簡單而又直接,純粹而又直指本心。

當代手作的魅力,或許便應是這樣一種非工業化,非標準化的,充滿著個體生命呼吸之美的。

我自己做的器物,遵循著內心對自我生活狀態的直覺感受,

不會做很標準的圓,即便打出圓,也會做些打破它的處理,目的,是希望獲得一種情感上的親近。

會從久遠的先秦時代的陶器上尋找那種直指人心,不矯揉造作的,美的東西,嘗試在自己做的器物上。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我最新做的清水粗砂泥紫砂壺

傳統仿古壺的訓練還在繼續。

早在半月之前,我便暫時結束了基礎打圓的訓練,開始嘗試完成一把完整的仿古壺。至此,就仿古壺而言,我似乎正式進入了深水區。

做身桶造型,搓嘴巴,做蓋子,車的子,一步步地完成仿古壺的所有結構部件。

依著中心線,確定壺嘴和嘴把的安裝位置,做內推出水球孔,然後正式粘接嘴巴,用喂泥銜接嘴巴和壺身的線條,這個過程每一步都要求乾淨利落的完成,泥巴的乾溼度要準確地把控。

比如,我做的第一個內推孔,便因為泥巴乾溼度沒有掌握好,直接開裂而失敗。

就像畫畫一樣,安裝完嘴巴的茶壺胚體,還只是畫畫時的框架草圖。

下一步,需要進一步的細節豐富,去釋放它輪廓線條的張力。隨後便是“了胚”,了胚的完成則標誌著一把紫砂茶壺,制胚造型階段的完成。

文武教了我製作細節的方法,用工具(常用鐵尖刀或是同形制的竹製刀)沿著胚面線條的走勢,一根根的輕壓劃過,這個過程很像畫素描時的排線,只是在用力的節奏上略有不同。

這個過程,首先是可以讓胚體表面密度增加,大的顆粒被按下,留出較細膩的泥巴顆粒在表層,形成更為緻密的光面,俗稱“壓實泥門”。

走線的過程中,結合光線照射,遇到暗點或者是凹凸之處,就要或填或壓,將之理順。

然而,做到這一步,我便如同走入迷霧中了,不知在哪裡結束,又或者什麼時候“做到位”。

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進,直到你的眼睛,還有心,能夠感受到,“到位了”的時刻。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感受,走線。不停重複。

我做仿古壺的過程中,同處一室的老手們,已經做了2-3輪壺了。即便是經驗豐富的他們,在了胚階段,也是如臨大敵,慎之又慎。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克虎手中的筋紋器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即便老手也同樣謹慎專注

了胚,需要匠人非常的專注力,人的狀態必須足夠好才行。

不然,“指甲印、頭髮、工具不小心留下的痕跡、泥巴幹得太快、等等”因素,都會讓之前的工作毀於一旦,尤其是,了胚需要的胚體乾溼度,必須恰到好處,胚面既不能過軟,也不能過於乾硬,它需要處於兩者之間的

臨界點

上。

牛角片磨製的明針,是了胚階段的主要工具,用它壓劃過胚面可以帶來“光潔”的效果,讓極為細膩的泥漿在最外層形成最後的緻密層,燒製完成後,可以得到,類似瓷器釉面的水滑感,也就是,紫砂壺圈中俗稱的

“水色”

事實上,對“水色”的追求,似乎在市場流通的某些層面,被過分地拔高了。

“水色”的獲得,在歷史上,是一個隨著泡茶使用,在時間的累積中,砂壺自然而然獲得的變化,那樣的光澤,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生命時光的留痕,以一種“玉”的特質,讓人親近和喜愛。

但是,我們身處的時代,很多時候,購買一把壺,是透過手機網購的形式,不再是過去拿到手裡親自感受它了。

照片的視角觀感決定著,這把壺是否打眼,是否第一時間便能打動購買者,對“水色”的要求,在第一代網商那裡被確立,進而又反饋給了紫砂手藝人們。

這樣的話,

就某種程度而言,手藝人在紫砂的整個流通鏈條中,雖然是一把砂壺的創造者,但卻已經失去了對砂壺外觀標準的話語權。

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便隨著時代發展而稀缺了,甚至近乎從主流工藝體系中慘遭淘汰。

當然,這樣的話語,似乎過於主觀,但確是我個人的觀點。

可以說在市場這個大手的揮舞中,用一種機械的,工業化的標準,磨滅了手藝人最打動人心的痕跡,而這一切的發生,便是在“了胚”階段。

這一過程體現著一把壺的“做工”。

“做工越精細”似乎它的含金量便越高,當然事實也是如此。

但在我的世界觀裡,“做工”的精細是有度的,它不能越過“人”的界限,它應是帶有呼吸的,活著的線條,而不是過度精細帶來的死板呆線。

“精細”和美,兩者之間,並非等式。美可以是極精雕細琢的,但精細並不是美的唯一元素。

尤其是,這個時代,工業品一統天下。它的實用性,工整度,精密度,乃至售價,精心設計的造型,都具有無可比擬的規模優勢,

手作器物被我們需要的必要性又該是什麼呢?

我的感覺,首先便是情感,一種對自然、土地、生命呼吸的本能情感心理需求。

手陶作器天然具有這種魅力,來自人的、泥土的直接情感給予,撫慰著我們在城市體系中因為不自覺和身不由己的沉溺而受損的身心繫統。

某種程度上,它給人的情感反饋是帶有當下時代的潛意識心理療愈性的。由此,它的價值,根本不僅僅是,“美”“好看”“值錢”“用它代表身份階層”“優秀傳統文化”等等這些因由所能盡述的。

回到砂壺工藝的“了胚”

我一度以為自己永遠也做不完手中的壺了。

因為我想完整的體驗,我的陶手朋友們正在經歷的。

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了胚”環節,讓我連續很多個時日,都在一把壺上打轉。

工具在壺上走了一遍又一遍,真的,在這個階段進行中的時候,我甚至已經對壺的整個形體產生了不滿,眼高於手的尷尬,便在於此。

不過,最終我還是決定,結束在第一把壺上消耗更多的時間,用第二把壺來解決第一把壺遇到的問題。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路漫漫其修遠兮,真需要不停地求索才行呢。

第二把壺,比第一把要順利很多。嘴巴的塑型,對細節的塑造總算是在心裡有了些譜,壺流的線條也比第一把要豐滿一些,了胚也更為有的放矢。

不過,我更為期待,放在套缸裡的剩下兩把壺,因為它們的身桶更好一些。

好吧,手藝就是這樣,永不滿足,總期待下一把比上一把更好。

就像,期待明天的日子,比今天更好一樣。

這一期,就在這裡結束吧。

如果有對手作器物或者紫砂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留言交流。

下一期,手拙君將會帶來“一捆特殊的泥巴”,

透過這捆泥巴,怎麼做成具有“鈍感”的壺,影片也會同步更新哦。

“我”愛“純”手作器物的理由,及做紫砂仿古壺“了胚”時的感想

新嘗試的泥巴試片

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