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錯了,醫生永遠會有工作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馬雲先生再次語出驚人:

“阿里想幹的是健康和快樂兩個產業,如何讓人更加健康,如何讓人更加快樂?不是建更多的醫院找更多的醫生,更不是建更多的藥。如果我們(投資)做對的話,30年以後應該是醫生找不到工作了,醫院、藥廠越來越少。”

依據為西醫是循證醫學,而循證現在絕大部分都機器化了,治療方案也是標準化的,電腦的準確性更高,以後可能只需要執行醫囑層面的護士、治療師了。

巨頭們總是愛放大人工智慧的可能效應,認為人工智慧可以解決一切;其實90年代俄國的科學家就有這種想法了,如果製造一個軟體,輸入人體的症狀,他就可以自動診斷疾病,進行治療了。其結果當然是失敗的,哲學家分析說其犯了機械唯物主義的錯誤。

人不是簡單的機械組裝,是一個複雜的生命機體。

機器診療就是把所有的可能都儲存在計算機中,然後透過方程式演算法來判斷使用者提出的要求是否有相應的結果或近似的結果。那麼計算機本身思考了嗎?沒有。

任何一個完美的程式,都是一個個程式碼組成的,而如何組成,來自工程師的大腦。

人的生命也是來源於一堆DNA分子,當人類認識到染色體中隱藏大量生命的秘密時,欣喜若狂,以為若能將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約四萬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解秘“生命天書”,便可以對自己的生老病死了若指掌。十多年過去了,人們完成了對全人類的基因組測序,卻無法讀懂其中的真正含義。

人類的現代社會發展很快,從機械化,自動化,再到智慧化,甚至生物化,成績斐然。人類有點自以為是,殊不知人類對生命的認知還處於起點,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還極其地有限。

醫學是一門理論和實踐需嚴密結合的學科。同時人體和疾病具有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的屬性。細菌就一個細胞,可每個細菌都是不一樣的。一個單細胞的生物,人類研究了上百年,還不知其究竟,更何況是極為複雜的人類呢。病毒、細菌都在變異,人的個體差異很多,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一個學醫十年,從醫幾十年的醫生,都不敢拍胸脯說自己可以去認知一種疾病。而馬天王就來斷言醫生將會被取代了。

馬雲做電商,是因為他尊重了千千萬萬小的網店,方便了萬萬千千的網店主和剁手族。而到了醫療領域,他就敢說取代,敢說顛覆。我個人十分崇拜馬天王,但馬天王對醫生的態度實在不敢苟同,這也反應了大多數人對醫療行業認識的不夠深刻。

不尊重這個領域的主體,是不可能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的

沒了醫生,醫院的藥方您真的看得懂?先進的儀器您會操作?無菌手術您真的可以做?

醫生只是寫藥單,藥房只是賣藥那麼簡單嗎?

開了個網路藥店就揚言醫生都要下崗了,搞清楚醫療工作的本質是什麼,是吃藥嗎?

買藥是買菜嗎?把人吃死了這官司找誰打呢?

巨頭對生物科技,如指紋技術,瞳孔辨人,十分著迷,其技術的根本就在於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可到了人體看病,卻可以認為有這麼一種程式,可以批次地,流程地去看病。光靠機器怎麼就能診斷和治療所有的疾病了?

網際網路威力強大,它可以對傳統行業進行重組,進行顛覆,如打車、購物、遊戲,但這些行業都是門檻很低的,模式較輕的行業,對於資源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網際網路能做的不是顛覆,只是改造與提升。以後網路或者虛擬的醫療肯定會對一些疾病的現有治療及診斷的方式產生影響,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替代醫生的角色。

醫生是醫療體系的主體,是生產力;醫院是醫療體系的組織形式,是生產關係;強大的網際網路思維,可能重組醫療體系,可以取代醫院,可以取代藥房,但沒有醫生萬萬不能。馬天王即將啟動的網路醫藥市場會很強大,可以一定程度上衝擊醫療行業中的生產關係,但一個個醫生的個體,是核心生產力的代表,只會變得更重要,而不會被取代。

中國現在醫療模式,大家都在抱怨,但也有它存在的現實合理性。一個社會對待醫生的態度,就代表了它對生命的態度。現實中,人們對這個行業的主體,醫生,缺少的尊重,對生命缺少敬畏。

人們對醫學常識,近乎無知;

人們對治療要求,近乎無理;

人們對醫生態度,近乎苛責;

對醫生盲目的要求,在一點點壓榨醫生做選擇的空間,在消弭這個群體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也在一點點地斷送未來醫療環境改善的根基。

醫療改革的口號一次次地喊響,但醫療環境一天天地變差,原因是多方面的。逮著醫生可勁地罵,不公平也不應該。醫患關係是一種生命健康委託關係,而非簡單的經濟關係或消費關係。只有對醫生的尊重與信任,醫生才能承擔起這一重大的信任委託。這種信任的缺失尤為可怕,如果不能得到改善,我個人非常不看好未來十年之內中國的醫療環境,醫務人員和患者都會是受害者,兩者的損失都會是巨大的。

只不過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醫療環境不是一種商業模式能解決的,醫療行業是個勞動力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資金密集型的一個行業,想要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合理的期待,健康的機制,有力地保障,科技的進步,缺一不可。馬雲能做的是引入一個競爭機制,去撼動這個僵硬的醫療體制,把醫生解放出來,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服務熱情。其他方面還需要這個社會合力去解決。

支付寶可以方便人們付款,但我沒錢怎麼辦?

我有很多錢,但癌症晚期怎麼辦?

人是逃不過生老病死的,在它面前人人平等。

美國總統肯尼迪,能開展登月的阿波羅計劃,也還是因小兒麻痺症下身癱瘓。

尼克松1976年就提出過治癒癌症的計劃,號稱癌症“登月”計劃,現已成笑柄。

是他們能力不足嗎?是他們財富不夠嗎?

奧巴馬傾全國之力都未能成功進行醫改。馬雲也不可能匹敵美國,以一己之力就改變現有中國的醫療模式。

一句話總結,理想化是巨頭們的通病。

遙遠而又遙遠的未來,醫院也許會消亡,藥店也許會消亡,但醫生不會,醫生將會隨著人類的存在而一直存在著。再對不懂醫學的馬暈說一句話:所有醫生沒有工作的時候(或者說沒有醫生的時候)就是人類滅亡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