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晶片壟斷更可悲,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越來越多的讀者認識到,中國企業在晶片被壟斷情況下處處受制的局面有多可悲。

但中國被壟斷的並非只有晶片,還有一類軟體的現狀比晶片被壟斷更可悲,這種軟體當屬工業軟體。

工業軟體是製造業的基礎,也是智慧製造領域最為關鍵的技術。在這方面的短板或者說弱勢,隨時都有可能成為中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邁進過程中的攔路虎。

遺憾的是,放眼整個中國工業軟體市場,外國資本長期掌握著絕對的主導權。

比晶片壟斷更可悲,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

例如積體電路設計領域的核心工具EDA,全球主要供應者是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

這三大國際企業在全球市場中的佔有率超過60%,且均來自歐洲和美國。

至於整個工業軟體市場,全球超70%的份額同樣被歐美國家牢牢掌控,亞太地區的大部分市場則是日韓企業稱霸。

比晶片壟斷更可悲,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反觀我國僅擁有近6%的市場份額,而且,我國拿到的這部分市場只侷限於中低端。在高階以及重要工業軟體上仍然高度依賴進口。

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在高階工業軟體方面,中國企業可以說是毫無話語權。至於其中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點,壁壘高、攻關難度大。

工業軟體並不是單純的IT產品,它的本質是工業品。

不同於微信、抖音等軟體,工業軟體的開發不僅要求設計團隊需要具備出色的計算機技術,而且還要涉及到這一工業領域的關鍵學科知識儲備。

同時,設計團隊還要熟悉工業製造設計流程,總而言之,工業軟體對開發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極高。

而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缺口較大,行業基礎薄弱,很難打破海外的技術壁壘。

比晶片壟斷更可悲,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第二點,起步晚,研發環境差。

20世紀80年代初,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大規模應用網際網路的同時,我國計算機還沒有普及,所以中國人對工業軟體的認知幾乎為零,重視程度之低可想而知。

而且,海外產品賣價昂貴,在那個年代,能夠引進CAD、EDA等工具的基本都是有實力的研究所或者高校。

這導致中國工業軟體產業在技術研發和攻關上存在一定的侷限性。

比晶片壟斷更可悲,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第三點,戰略性失誤延誤了國產裝置的進階時機。

雖然起步晚,但在早期,其實國家已經制定過“CAD攻關專案”等,而且之後還將其列入了863專案。

得益於政府的大力支援,當年不少企業和“國家隊”都積極投入對CAD、CAE等工業軟體的開發,並先後推出了中科院飛箭、中航APOLANS等實力出色的國產工業軟體。

但在近三十年,主管機構的變更使得國產CAD等工業軟體的研發被忽視,許多有所進展的專案都被迫半途而廢。

不過,原因再多,難度再大,中國也必須要掌握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工業軟體。那麼,嚴峻形勢下中國企業應該怎麼做?

比晶片壟斷更可悲,工業軟體被外資掌控,國產毫無還手之力

中國如何破局?

筆者認為,工業軟體領域與晶片產業的攻關方式其實有些類似。

因為都是基礎薄弱的產業,海外對中國市場高度壟斷,所以在筆者看來,我國的相關企業或者官方組織可以從經驗借鑑、人才引進以及產業鏈建設這三大方面著手。

充分發揮我國的後發優勢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直接切入正確的研發思路。

在人才方面,單純依靠從海外引進不可取,還需要同時培養起中國的本土人才。既有利於後續的產業進階,又有助於現階段產業鏈的本土化。

此外,工業軟體再重要,仍然無法脫離工業硬體或者說整個行業獨立存在。所以,在進行技術攻關的同時建設起配套產業,推動國產工業軟體快速崛起。

筆者相信,隨著全球及國內工業軟體市場規模的迅速擴張,中國工業軟體產業在政府的支援以及全國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實現進口替代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