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恆山:把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已經開啟。完成新的偉大使命面對的主要矛盾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最為突出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三農”問題解決不好,鄉村不能振興,國家現代化無法圓滿實現,民族也難以真正復興。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是實現農民富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舉措與必由之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應著力推進體制創新,努力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為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探索路徑、提供示範。

成渝地區是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典型地區,大城市、大農村、大庫區、大山區和民族地區等集於一體,城鄉差別大,脫貧攻堅任務重。自本世紀初以來,重慶、成都都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被國家批准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近些年,成渝兩地結合推動新型城鎮化、促進鄉村振興和實施脫貧攻堅戰,採取了一系列創新性舉措,統籌城鄉發展取得了新進展。今天,包括深度貧困地區在內的全部貧困地區已與全國同步實現脫貧,農村人口轉入城市的數量持續增長、融入城市的程度顯著提升,農村經濟加快發展。但也要看到,這一地區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農村經濟整體薄弱,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緩慢,部分已脫貧地區基礎尚不穩固、存在貧困反彈風險,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任務十分繁重。

國家推動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推動城鄉融合向深層發展,打造城鄉融合產業發展樣板區,要提高認識,明確目標,抓住關鍵。成渝地區應充分運用好先行先試權利,按照國家規劃綱要的部署,加大探索力度,以務實有效和富有開創性的舉措,儘快取得人民滿意、社會認可、可資推廣的新突破與新進展。

“三農”是經濟社會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也是全部工作的主要難點所在。我國農村發展長期處於落後狀態,既與“三農”的性質特點有關,也同長期來所實行的體制與政策相聯。農村人口眾多無法由財政供養、農業類產業科技含量總體較低致使經濟效益不高,農產品關乎國計民生難以完全依市場機制自由定價等是客觀原因;而為了支援工業和城市發展對“三農”採取的不平等做法則是主觀原因,雖然這些做法在一定時期是必要的,也具有戰略上的正確性和大局層面的合理性。時至今日,在有必要有條件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之際,應該基於過去的實踐進行總結反思,並在此基礎上確立如下一些重要的思想認識:其一,單靠農村力量難以解決好“三農”問題。城市是資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在市場經濟發展環境下,產業和人口向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更加顯著。在我國,城市具有遠超於農村的巨大能量,要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使農民過上美好生活,在主體上必須發揮城市的帶動作用。其二,侷限於“一畝三分地”的小農經營模式無法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誠然,小農戶單獨經營是農業生產者積極性創造性的基本來源,而實施小農戶單獨經營也是由國情農情所決定的在一個較長時期需要採取的基本舉措,但它與大生產模式及其配套體系間的阻隔也是明顯的。規模經營是農村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必須採取適宜措施打通家庭承包與規模經營之間的通道。其三,不平等對待“三農”只會不斷拉大城鄉差距。“三農”發展有自身的侷限性,但也蘊藏著巨大的潛力,這種潛力因為體制與政策對之的長時間不平等對待而被湮滅或遮蔽了。“三農”用自身巨大的犧牲成就了工業和城市的快速發展。其四,發展農業必須超越農業。農業並非低端產業,但純粹的農業必然拉低產業的層次和經濟附加值,超越農業而用功發力才能做強做大農業,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當然,還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實現農村農業現代化不能以消滅農村農業為途徑,消滅農村農業不僅扭曲了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本來面目,而且也毀掉了城市發展的基礎與支撐,最終會危及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

基於上述認識,成渝地區雙層經濟圈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應努力在如下一些方面加強探索、實現創新:

(一)全面建立以城帶鄉體制,以強化支撐為導向調整完善城鄉關係。

應全面梳理城市群、都市圈等與農村的關係,透過法制建設和制度阻攔,最大限度的克服城市對鄉村的虹吸效應,而最有效的形成輻射效應。與此同時,應結合行政區劃或屬地關係調整,建立起城鎮、城區對所轄鄉村的結對幫帶關係;應探索形成穩定的幫帶機制,推動政、事、企各單位以靈活有效的形式持續對農村開展幫帶行動;還應全方位建立以城帶鄉的政策支撐體系,把幫帶工作成效作為政績評價的核心內容。

(二)實行公共資源的均衡配置,推動城鄉一體發展

。按照協調佈局、互補互促、共同繁榮的原則,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和安全的需要,一體制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對城鄉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提升等重要領域進行協同部署;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鄉道路體系和公交網路,推進城市電力、通訊、供水、燃氣、汙水收集等管網設施向鄉村拓展延伸;加強城鄉一體治理,以農房改造、村莊整治為重點提升鄉村建設質量,推進精神文明建立、思想道德建設、管理規則創新等的城鄉對接,借鄉村田園之美助推城市品質提升,依城市治理標準促進鄉村投資環境最佳化;進一步消除體制與政策障礙,努力推進標準統一、制度並軌,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協同提升城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大力破除城鄉分割體制障礙,實現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

鄉村要振興、城鄉須平等,要下決心、大力度解決農村與城市、農民與市民權利差異問題。進一步完善法規與政策,賦予農村居民在就業、創業、居住、流動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權利。“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成渝地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農業人口向城鎮轉移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此,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居民戶籍遷移便利化政策措施,包括進一步最佳化農業轉移人口在重慶主城和成都落戶的政策措施。應將農村資源要素全面納入市場化軌道,依照市場規則進行交易。特別應在推進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實施農村集體經營化建設用地入市制度等方面積極探索、走在全國前面。

(四)創新生產經營模式,構建現代化建設的基礎支撐。

立足家庭小農經營又超越家庭小農經營是適應農村推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實現富裕的理性與必然選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應立足於此著力探索創新。在這方面可以三管齊下、協同並進:其一,推進農村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農村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改革,結合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為農村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其二,透過就地培育和城市轉移,形成一批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依託土地租賃、土地託管、耕地股份合作、代耕代種等形式,實現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並以此引入現代化經營模式、先進技術手段和高效能操作平臺,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融合發展;其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拓展經濟發展載體,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為促進現代化生產經營,抵禦各類突發安全風險,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提供堅實支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脫貧地區鄉村全面振興是成渝地區面對的一項艱鉅任務,應藉助生產經營模式創新帶來的各種城市動能的注入,培育和壯大貧困地區產業門類,形成持續發展、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

(五)推進產業融合,構建具有特色和競爭力的現代鄉村產業體系

。依託城市產業轉移和城市企業入村,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和一、二、三產業融合;依託鄉村特色優勢資源,促進農業產業鏈拓展延伸,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和優勢特色產業叢集;依託特色小鎮建設,帶動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民宿經濟等特色產業發展,配套發展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共享平臺等現代服務業。

(六)嚴守行為邊界,維護城鄉協調互補格局。

城鄉功能不可替代、城鄉資源要素互相支撐。城鄉融合、以城帶鄉不是變鄉村為城市,而是使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應把建設美麗宜居、富裕幸福的鄉村作為基本目標。為此,必須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改善村居村貌和人居環境。與此同時,應把維護鄉村特色與功能作為一切行動的底線。應嚴格遏制亂佔耕地的各種違法違規行為,防止耕地“非農化”;應切實保護鄉村傳統文脈和古樸風貌,防止違背自然規律挖湖造景;應嚴格規範房屋建造和村莊撤遷,使必要的建設充分凸顯地域特色、承載村韻鄉愁。總之,美麗的鄉村不應是“城中村”、融合發展的城鄉不能是有城無鄉。

範恆山:把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

(作者系中國區域經濟學會顧問,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名譽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長,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鄉村發現轉自:“老鳳清聲”微信公眾號)

範恆山:把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城鄉融合發展樣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