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健康一直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話題。然而近幾年“亞健康”的話題被反覆提及,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釋出的資料,目前全世界亞健康人口總佔比高達75%,真正健康的人只有5%。過去十年,我國平均每年新增慢性病例接近了2倍。心臟病和惡性腫瘤病例增加了近1倍!肥胖人口將達到3。25億,未來20年將會增長一倍,可以說,亞健康已成為影響國民健康的重大大隱患。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但亞健康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因此現在醫學並對此未能發展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與現代醫學不同,中醫認為健康是整體上的陰陽平衡狀態,包括機體內部,機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狀態。因此中醫認為在疾病完全形成之前、陰陽失衡初現時,對患者進行積極的干預,包括藥物、理療及生活方式干預等來減痛防病。

亞健康多為肝鬱溼熱之證

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中醫認為健康是整體上的陰陽平衡狀態,包括機體內部,機體與環境(自然與社會)的和諧狀態。而先天不足、年老體衰、勞逸失度、起居失常、飲食不當等生活習慣異常、情志不遂等,能夠引起機體臟腑失常,陰陽不調,進而引起亞健康的發生。

而其中情緒異常、生活習慣紊亂為最常見的致病因素。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情志不暢則身體氣機出現紊亂,阻滯不行,氣血逆亂。而肝主疏洩,掌一身氣機變化,故每當氣機不暢,肝先受之。正如《讀醫隨筆·卷四》雲:“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而肝鬱不舒,又可加重氣機鬱滯,情志不暢,氣血鬱滯,溼聚生熱。至於情緒過極、生活習慣異常皆可耗傷精氣,《素問·上古天真論》雲:“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素問·天元紀大論》訴:“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形為精所化,神為氣所主,五志又為五臟精氣所生,若耗精傷氣,則肺、脾、腎陽氣虧虛;又聞《內經·經脈別論》中雲:“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液運化倚仗肺、脾、腎、三髒推動,否則水液內停,聚溼生痰,日久化熱,而溼與熱結,瀰漫三焦,氣滯肝鬱,疏洩失常。

從而在中醫理論上說明亞健康與肝鬱溼熱密不可分。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肝鬱

肝為風木之髒,主疏洩而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參與情志調節、消化吸收、津液執行等多種生命活動,為一身氣機所繫。而如今又正值春季,春季屬木,木遇春而旺,此時如果情緒起伏過大,則容易導致肝氣鬱結, 《柳州醫話》亦云:“七情之病,必由肝起”。若肝氣鬱滯,失於疏洩,則情志失常,且不易透過自我調節恢復。而情志不遂又會影響機體氣機執行,繼而加重肝鬱,其二者互為因果,彼此觸發。

此外, 水液執行,其依靠肺、脾、腎三髒之氣推動執行,賴三焦水道輸注周身。《素問·上古天真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肝條達氣機,使得肺、脾、腎氣機升降有常,津液輸注條達,水液則不會積聚釀溼;另一方面肝能疏洩三焦水道,水液能執行無阻。《類經·髒象類》雲:“三焦氣治,則脈絡通而水道利。”所以亞健康的發生、發展與肝鬱聯絡密切。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溼熱

我們常講,水停則溼聚,水谷入脾胃運化,其精微者受脾氣行津液於肺,肺居上而朝百脈,疏洩津液於三焦水道至周身,而腎助膀胱氣化,排糟粕於外,往復迴圈,維持體內水液平衡;內生之熱的產生是體內陽氣過盛或相對過盛及氣血聚集不散所生,其性易傷陰、耗氣、走於上。

溼邪久滯則化熱生痰。溼邪與熱邪一陰一陽,看似相剋,實則相容。

《內經》曰:“少火生氣,壯火食氣。”熱邪耗氣,在脾則水液停聚,溼邪內蘊,在肺則釀液為痰,在腎及三焦則水溼泛溢。當二者相生互結,則遊弋三焦,阻滯氣機,耗氣傷陰,極難祛除。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未病養生,防病於先

治未病是中醫防治疾病的理念,貫穿於未病、欲病、已病防治的全過程,是中醫學最高的治養原則,也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髓。中醫“治未病”的核心在於“防”,關鍵是調養體質,助升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因此需做好以下幾點。

1、保持樂觀心態,預防肝鬱氣滯

《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觀點,強調精神的安定和舒暢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體現修身養性、形神共養的思想在養生防病中的應用。因此生活中需保持心情的柔和舒暢,忌過於激動亢奮或低沉抑鬱,使身心處於一種平和的狀態,這對人體的健康是極為有利的。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2、 慎起居調膳食,保持脾胃健旺

治未病”思想還包含謹慎起居,合理膳食,講究飲食起居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過飢與過飽等不健康飲食習慣易損傷脾胃,或致脾胃虛弱,或致內生痰溼,易進入亞健康狀態並誘發各種疾病。日常生活中需注重飲食中葷素的搭配、精糧與粗糧的搭配、飲食偏好與多種食物的搭配、食物性涼與性熱的搭配等,防止飲食偏嗜情況的發生。透過飲食調養可以起到健脾益胃、調養臟腑等作用。

失眠、腰痠背痛、疲乏?皆因溼熱、肝鬱所致,中醫教你養生防病

3、病久鬱深,則應及時調氣機疏肝脾

肝鬱為主者,當主以疏肝順氣,開鬱健脾。《素問》中雲:“木鬱達之,火鬱發之”;《證治匯補》中提到治鬱之法。多以調中為要者,無他,蓋脾胃居中,所以中焦致鬱恆多也。治宜開發運動、鼓舞中州,則三陰三陽之鬱,不攻自解矣。故解肝鬱需要調暢氣機的同時健脾調中,達到“見肝實脾”之用;若病久鬱深,還需注意調暢情志,開鬱順氣。若溼熱偏盛,則以治以清氣化溼,和中補脾,同時疏肝解鬱行氣。《至真要大論》曰:“諸溼腫滿。皆屬於脾。”可知溼熱病,其關鍵在於脾胃對津液的化生、輸注。

中醫強調未病養生,防病於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漸;已病早治,防其傳變;瘥後調攝,防其復發。亞健康的概念則相當於“未病”中的潛病未病態和欲病未病態範疇,但其複雜難治主要在於情志、生活方式與肝鬱、溼熱互因互果的關係,相互雜糅,變化多端,病久鬱結深藏、水道阻滯,故治療肝鬱溼熱相合而治為橫,標本兼顧為縱,立體化治療。

以上相關內容表述望能讓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透過點選我頭像進行私信。

【宣告】:

2、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損失、風險及糾紛,我司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