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隕落,竊發於高光時刻——一部全景式展現的羅馬史

帝國隕落,竊發於高光時刻——一部全景式展現的羅馬史

一直以來,歷史學界對古羅馬的研究從未停止過。之所以研究古羅馬,不是為了片面追求歷史研究內容的完整性、豐富性,而是由羅馬在西方歷史乃至世界史上的地位作用及其影響力所決定的。以體系思維重新編撰羅馬史,為世人呈現一段內容完整、脈絡清晰、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鮮活的羅馬歷史十分必要。有鑑於此,M國國家地理學會編著了這套《羅馬史》。

這套《羅馬史》共6冊,講述了羅馬從一個城邦小國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中不斷擴大疆域,在社會變革中轉變政治模式,在經濟政治軍事異常繁榮之際走向高光時刻,又在內憂外困中逐漸隕落的歷史。

每一冊講述一個階段的歷史,有崛起,有攀升,有輝煌,也有衰敗,前後銜接、一氣呵成,讓我們在歷史的曲折中感受一代帝國遠去的落寞。

作為一部歷史學專著,立體式全景式呈現羅馬興亡是本書的主旨。

這套叢書大體上按照編年體的模式進行撰寫,從《羅馬:從王政到共和》到《羅馬帝國:羅馬的陷落》,貫穿羅馬歷史始終。透過編者的精彩講述,我們既見識了羅馬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輝煌歷史,也目睹了羅馬帝國輝煌之後的日薄西山、盛極而衰,直至最終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在這場規模宏大的歷史敘事中,重要人物悉數出場,重大事件被詳盡描述。

比如羅馬在崛起之路上與迦太基之間爆發的三次布匿戰爭。在領土擴充套件、利益爭奪背後,是兩個政治和經濟強國的生死存亡之戰。考慮到羅馬是最終的勝利者,而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往往要採用懷疑的眼光加以運用,所以編者在回顧這段長曠日持久的爭奪戰時,以相對客觀的態度重溫了三次戰爭的前因後果,而不是不加辨別地採用羅馬人編寫的史料。這也是歷史研究應有的態度。

帝國隕落,竊發於高光時刻——一部全景式展現的羅馬史

編者在描寫歷史事件的同時,還著重刻畫了引發歷史事件的人。從現在看來,他們或是歷史發展的推動者,或是逆潮流而動的阻礙者;而從當時來看,他們都是本國出類拔萃的領導者。他們參與了一些大事要事,經歷了歷史轉折時的風雨,在歷史的前進中,他們創造了自己,也創造了歷史。像我們熟悉的漢尼拔,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影視創作,都有漢尼拔率領大軍與羅馬軍隊浴血奮戰的場景。他僅用兩年時間就危及到了羅馬的存在,他翻越阿爾卑斯山的壯舉,廣結盟友對抗羅馬的戰略思維,以及在形勢不利情況下依然冷靜展開談判,不光為部屬崇拜,甚至贏得了對手的認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歷史,不是為了從故紙堆中發掘歷史八卦的樂趣,而是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聯想中外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帝國興亡史,我們不能不敬佩羅馬崛起之路上的輝煌勝利,不能不讚嘆羅馬帝國強盛時期的燦爛繁榮,但也不能不為羅馬帝國走向分裂滅亡而扼腕嘆息。

“永恆之城”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從一個城邦小國一步步發展壯大,最終走向輝煌的。而在到達歷史的頂點之後,緣何又走上了下坡路,最終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是外部環境的影響,自身制度的制約,還是統治階層的腐化墮落?從實際情況看,羅馬人並沒有及時準確找到問題的癥結,也沒有采取果斷措施制止頹敗的趨勢。

帝國隕落,竊發於高光時刻——一部全景式展現的羅馬史

正如黑格爾所言:“人類從歷史上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羅馬人或許陶醉在戰場的肆意馳騁中,陶醉在無邊無際的疆域中,陶醉在八方來賀的虛榮中。一個膨脹了的帝國,一個失去了開疆拓土時充滿銳氣與決心的民族,必然會走向衰弱。賽維魯王朝時期,羅馬陷入軍事混亂,皇帝接連被殺,一眾篡位者前赴後繼、粉墨登場,直至戴克裡先確立了“四帝公治”制度,才恢復了羅馬的政治秩序。

但瞭解中國古代分封制的人都知道,這種制度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國家長治久安,用不好就會出現個別地區尾大不掉的現象。這種東部與西部行省的疆域和行政劃分,為帝國分裂埋下了隱患。隨著羅馬帝國深層危機的集中爆發,神聖羅馬最終踏上了不歸路。

關於羅馬帝國隕落的原因,編者採取了一種文獻綜述式的方法,列舉了學術界的研究成果。理性派認為“這不過是皇帝更替的中斷”,系統派則認為“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古典文明的崩潰”;有的人認為是外因佔據主導,“道德墮落、基督教的擴張和文化多樣性的可信度最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深入,人們對羅馬的消亡又有了新的理解與認識,最為著名的莫過於英國學者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他提出了一種名為“歷史有機論”的概念,認為“重要的文明和活的有機體一樣,會經歷出現、發展、主導、衰退、死亡的過程,而且以迴圈的方式不斷更替。”這種研究成果有其產生的客觀環境,但新中國成立後的歷史充分證明,這種“歷史有機論”總是相對的。《左傳·莊公十一年》有言:“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這句話對我們分析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也許會有所啟發。

如果說僅僅是描寫一個國家的興亡史,還不足以說明這部《羅馬史》的獨特價值。

本套叢書雖然是一本歷史學書籍,但編者並沒有將創作重點侷限在歷史事實的陳述與評論上。

翻開本書,介紹羅馬地理建築、武器裝備、宗教信仰、平民教育、文學藝術以及科學技術的知識比比皆是、隨處可見,這是本書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歷史並不是人和事的簡單相加與延續,而是一切社會因素的總和。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既客觀又全面、既注重具體又具有宏大視野的歷史觀,在本書中得到了鮮明體現。

比如羅馬的合同與訴訟。當時的羅馬已經萌發了“普遍權利”的概念,租賃合同、社會合同、委託合同、寄存合同等諸如此類合同的存在,顯示了羅馬人民關於權利的深刻認識,在新的法律中,“立法人不再以神的名義發言,而是以他所代表的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這對我們瞭解羅馬的民主與權利的起源不無啟發。

還有象徵權力的君士坦丁凱旋門。編者不厭其煩地講解了這座著名建築的施工過程,所用材料及其來源,以及規模結構。而最讓人讚歎的無過於凱旋門上的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浮雕,這些浮雕有狩獵的場景,有獻祭的儀式,有戰場的廝殺,有插上翅膀的勝利女神,內容豐富、線條逼真。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既是一棟美輪美奐的建築,還是一座反映歷史片段的“浮雕長廊”,歷史被雕刻在石頭上面永恆地記載下來。

當然,除了羅馬的天文地理、人文常識,同時期他國的著名人物及成就也被列在本書之中,我們熟知的希臘數學家和發明家阿基米德在文中也有介紹。得益於他發明的機器,錫拉庫薩得以抵抗羅馬圍城一年多。阿基米德發明了什麼武器?除了我們玩過的彈弓,還有“阿基米德的鐵腕”,阿基米德把他發現的槓桿原理在製造武器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這種處於歷史與科學交叉地帶的知識介紹,在擴充套件視野的同時,也為閱讀增添了一些樂趣。

歷史敘述詳略有當,內容涵蓋包羅永珍,行文編排也獨樹一幟。翻開本書,極具視覺衝擊效果的圖片立馬映入眼簾。5000幅珍貴四色歷史圖片,包括各種建築、雕塑、文物、油畫等幾乎每頁都有。

如果單從排版設計上看,說這是一套歷史“連環畫也毫不誇張。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圖片並不是編者的隨意塗鴉,也不是單純追求所謂的美感而不加遴選照單全收,而是與歷史緊密相連的才會出現在本書中相對合適的地方。

在欣賞這些圖畫的同時並被它們包圍,相信你會沉浸於一種深沉的歷史感。

歷史是一幅畫卷,畫卷也承載、再現了一段歷史。M國國家地理學會基於公正理性的態度忠實地記錄了羅馬的前世今生,這既有助於我們瞭解古老的羅馬歷史,也為我們瞭解今日之歐洲提供了啟發。“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是閱讀歷史的一般目的,正如

“歷史本身沒有意義,是歷史賦予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