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鯨”喜成為常駐風景

如何讓“鯨”喜成為常駐風景

近期,深圳大鵬灣海域連續多日發現鯨魚身影。幾天來,深圳漁政部門和科研人員記錄到鯨魚捕食行為逾百次。根據影片、圖片以及現場觀測,專家判斷其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布氏鯨。該布氏鯨體長8米左右,專家判斷傾向於亞成體。據估算,它每天要吃掉180公斤魚。

為給“小布”營造宜居環境,深圳相關部門動員多方力量,管控船隻、勸退圍觀遊客、清理海洋垃圾、檢測水質,同時協調香港、惠州等地建立鯨豚救護聯動機制……整個護鯨行動多方聯動、迅速響應。

“鯨”喜降臨深圳,這讓當地人大飽眼福。網友調侃,這下不用去斯里蘭卡看鯨魚了。其實,鯨魚出沒,曾是深圳乃至中國不少近海地區的常見一景,但由於人類活動範圍的拓展,海洋生態惡化,以及濫捕濫殺等原因,鯨魚等大型海洋生物的身影,才離我們越來越遠。

如今鯨魚又回來了,這絕非偶然。近年來,深圳全面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大力補齊環境短板,對整個東部海域的生態環境進行了大力保護修復,鯨魚的出現其實是必然結果。

不光是鯨魚,近年來,深圳大鵬灣、大亞灣周邊的居民,還越來越頻繁觀測到海豚在海域內嬉戲捕食。這些年,中國嚴格執行休漁禁漁,劃分海洋生態保護區,大力開展海洋治汙,近海生態正在慢慢恢復元氣,這為許多珍稀水生動物的迴歸,創造了條件。

此次,“鯨”喜降臨後,深圳相關部門及時啟動了護鯨行動,進一步有效避免了鯨魚活動遭到人為干擾,為鯨魚消除了種種隱患和威脅。不過,要想真正把鯨魚留下來,讓“鯨”喜成為常駐風景,除了短期措施外,還做好長期規劃。

正如專家所說,“想相處好,先得規劃好。”水生動物棲息地的保護,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包括減少人類活動、嚴控工程建設、治理海洋汙染等工作,都需要未雨綢繆的規劃。而且,生態是一個高度複雜且充滿各種有機聯絡的系統,這就決定了,對於鯨魚等野生動物的保護,不單單是對某個單一物種的保護,更應是一種整體性保護。

值得一提的是,緊隨“鯨”喜降臨深圳的另一則訊息,多少讓人揪心:“12頭領航鯨擱淺浙江頭門港海域,其中3頭無生命體徵”。要澄清的是,鯨魚擱淺更多屬於偶發事件,不能就此認為海洋生態保護不力。目前,浙江多部門已迅速展開緊急救援。

前不久,一群野生亞洲象從雲南西雙版納北移的新聞,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野生動物頻頻靠近甚至闖入了我們的生活,固然是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的訊號,但同時,這也給生態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與“它們”和諧相處。

毫無疑問,保護野生動物,不僅僅意味著不打擾、不傷害,做好相關的救助,更要對加快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保護和修復,透過適度控制人類活動的擴張,給野生動物創造更為充裕的生存空間。如此,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野生動物與人類的衝突,讓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