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1973年,袁隆平研製出“南優2號”雜交水稻,自此,中國高產水稻的研究迎來新徵程,袁隆平研製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水稻的產量,解決了困擾中國許久的糧食問題,更未解決世界性飢餓問題做出了突出貢獻。

糧食問題從古至今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如今的中國在雜交水稻的成功研製下,已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困擾,而在此之前的中國和中國人民,又是怎樣的境況呢?

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良田千傾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

人生在世,無論富有貧窮,一日也莫不過是眼睛一睜一閉和三餐,只不過具體的三餐溫飽可能略有差異。

如今當代生活的我們,大多數人已經解決了溫飽這個問題,而是轉向豐富精緻的生活追求。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食物需求的這一命題是始終不變的,如今豐富多樣的飲食,也正是經歷了諸多發展才得來的。

那麼在發展發端最初的古代中國,是怎樣的食物來支撐人們的一天的生活呢?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些什麼呢?

調味料的稀缺使其寡淡無味

一道美味的佳餚除了烹飪手法,當然與調味料也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在物質資源極度稀缺的古代,鹽本來就屬於稀缺物品更是不可多得。

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雖然鹽在很早之前的黃帝時期就產生了,但是由於種種因素,鹽的售賣被官府壟斷,成為了國家經濟和稅收的主要來源,價格也是居高不下。

這也使中國古代的窮人家庭買不起鹽,而他們對於飯菜食物的處理也是極為原始,粗略的水煮或是熟食就可食用,是十分寡淡的。

要知道,人的身體長期缺乏鹽的攝入極易導致身體浮腫,乃至甲亢,危及健康。

可是即便如此,長期形成的這種局面,也讓人們心中產生了“缺鹽也可”的意識狀態。

人們也漸漸習慣了這種少鹽無味的飲食,這樣的飲食習慣在雖然如今的生活中怕是很多人都難以接受。

並非都是“山珍海味”,單一食物才是常態

可能受電視劇的影響,人們潛意識裡形成的觀念便是古時候窮人家庭的飯菜也是十分豐富的。

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可事實並非如此,古代中國,即便是達官顯貴,也因為食物種類的單一,不可能是什麼都能吃到的,更別說普通家庭了。

古代的農作物種類有限,土豆是在三百多年前傳入中國,可適應多樣生產環境的紅薯在明朝傳入中國至清朝才在全國全面推廣。

在高產水稻出現之前,中國一直以普通的稻、黍、稷、麥、菽等農作物為主食。

那時的窮人家庭整日以此類粗糧為主食,蔬菜也多是野菜,更別提水果零食,這些是根本不可能的。

可能,有人會問了,這樣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去抓魚、蝦和其它野味來吃呢?

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要知道,即便費勁兒抓到了,調味品稀缺,不能很好烹飪的肉類食物是極其無味甚至腥臭難以下嚥的。

靠“老天爺賞飯”的不穩定產量

古代生產技術落後,再加上低產的糧食種類,古代的窮人家庭,一年來除了豐收之際可能都不怎麼吃得上自家糧食。偶爾碰上自然災害,更是收成甚微。

除去每年上交給國家糧食外,窮人家庭內所存糧食更是少得可憐。

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在普通家庭內,人們一年可能都吃不上幾次白米飯,更多時候都是以山野菜和雜糧飯充飢。

如果再碰上暴虐的統治管理者,剝削壓迫更是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在這樣的條件下,普通家庭的生存都成了問題,又怎麼會去苛求吃的品質呢,吃東西在那是隻是作為生存之本,勉強吃飽對他們而言都是幸事。

中國古代的窮人都吃什麼?我們也許一天都堅持不下去,生活太苦了

小結

民以食為天,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現在我們的一日三餐與古時候中國的窮人相比,可謂是天壤之別,這三餐標準也是得到了質的飛躍與提升。

古代窮人的飲食在今天,若換作我們,可能一天都堅持不了,而如今身處幸福生活的我們,卻仍會有浪費糧食的不當行為出現,這應值得我們的反思。

我們如今的幸福生活,實屬來之不易。是在經歷前人無數發展乃至犧牲換來的,且行且珍惜。

參考文獻:《清史稿》《中國野生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