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代裁剪 一襲華裳

六代裁剪 一襲華裳

白鴿服裝公司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五代傳承人蘆變鮮和第六代傳承人梁明建正在裁剪布料。 徐浩軒 攝

選料、量體、製版、剪裁、縫製、鎖釘、整燙、盤扣……一件中式成衣就這樣誕生。蘆變鮮說,一件中式成衣的誕生要經過數道工序,僅僅量體,就要採集20多個部位的60餘個製衣資料。

太原“白鴿服裝”的歷史跨越百年,今年70歲的蘆變鮮是第五代裁剪師傅,也是中式服裝裁剪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剪一尺“的確良”,量身定做一件新衣裳,是讓人羨慕的事情。1966年,蘆變鮮進入“白鴿服裝”的前身太原縫紉廠,開始了學徒生涯。技藝的歷史靠人書寫,第一代師傅,瑞忠祥服裝店王瑞德;第二代師傅,瑞忠祥服裝店王萬豐;第三代師傅,瑞忠祥服裝店王魁選;第四代師傅,太原縫紉廠任乙亥;第五代師傅,太原縫紉廠蘆變鮮;第六代師傅,國營太原服裝廠梁明建、秦玲。

新中國成立以後,鐘樓街的大中服裝店、華興茂服裝店與位於柳巷的瑞忠祥服裝店,合併組建為太原縫紉廠。由最初的3家老服裝店傳承下來的中式服裝裁剪手藝,靠著一把剪刀、一卷皮尺打天下,難掩光芒,歷久彌新。

  手起剪落真功夫

展開布料,剪刀直下,嚓……一卷皮尺、一包劃粉片,線條紛至沓來,針針線線縫綴,之後有請熨斗,蒸汽氤氳,每一個稜角服服帖帖……過程勞心費力,蘆變鮮說:“量體裁衣,關鍵的技術是量和裁。”

機器技術不斷革新,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一件件服裝在生產線上被批次生產。“白鴿服裝”的董事長秦敏堅持認為,手工裁剪成衣的市場非但不會小,前景還會更加光明。

1916年,山西平遙人王瑞德與文水人韓文中合夥在柳巷開了一家名為瑞忠祥的服裝店,前店後廠製作各類中式服裝,尤以禮服出名。選料講究、做工精細、服務周到,因此生意興隆、聲名鵲起。新中國成立後,瑞忠祥服裝店與鐘樓街的大中服裝店、華興茂服裝店合併組建為太原縫紉廠,成為當時山西規模最大的服裝生產企業。1982年,太原縫紉廠更名為國營太原服裝廠。1997年,國營太原服裝廠整體改製為股份制企業,即現在的太原白鴿服裝有限責任公司。

今年70歲的蘆變鮮,在15歲時跟隨師傅任乙亥學習中式服裝裁剪製作技藝。50餘年過去了,從小學徒到老師傅,蘆變鮮一直恪守老規矩,誠信為本、精益求精。她經常對徒弟說:“咱們的這個裁縫手藝已經傳了六代,一定要耐心、專注、堅持、嚴謹,把它繼續傳承下去。”

  私人定製粉絲多

物質匱乏的年代,有手藝的裁縫師傅很吃香。時光流轉,現在手機可線上購物,線下服裝店遍佈大街小巷,而手工“私人定製”裁剪服裝依然有著相當數量的忠實粉絲。

72歲的劉愛珍家住南肖牆,1983年隨丈夫從江蘇常州移居到太原。多年以來,劉愛珍保持著每年農曆春節定製新衣的習慣。她一直在“白鴿服裝”選料做衣服,“我和老伴都喜歡手工裁剪的中式服裝,很傳統,很純粹,穿在身上又精神又舒服。”

第六代傳承人梁明建,是白鴿服裝公司的總工藝師,也是負責生產的副總。他說,講究的定製中式服裝,用料考究、量體準確、裁剪得當、縫製細緻、穿著合體。要做到這些,需要測算採集肩、胸、臂等20餘處的尺寸資料。“一個老字號能傳承發展到今天,一定有它的道理。”

中式服裝多為連肩連袖對襟立領上衣,主要有婚服、中式上衣、青年裝、旗袍、唐裝、絲棉襖等。經過幾代人的傳承創新,如今已形成標誌性的特徵:立領、連肩連袖、大襟、貼邊、直扣,兼具鑲、嵌、緄、宕、盤、釘、勾、繡等裝飾工藝。梁明建說,行家講究內外兼修、手到心到,一件成衣才能成為神品。

  渴望回到鐘樓街

大建領、平駁領、戧駁領、青果領、之字領……上百種領型,千餘種面料,超過一萬種的法式、中式紐扣,在“白鴿服裝”的私人定製店,各種服裝配料讓人眼花繚亂。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們就有了特體服裝部,那就是私人定製的雛形。”董事長秦敏說,純手工的中式定製服裝能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性化需求。“老字號不能只理解它的‘老’,一定要關注它的‘新’。一直保持‘新’,才能變得‘老’,才能生髮出中式服裝的特殊美感。”目前,“白鴿”系列服裝有100多個品種行銷國內,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地。

太原白鴿服裝有限責任公司現在位於幷州南路西一巷,從大中服裝店、華興茂服裝店到“白鴿服裝”,一門老手藝串起了太原服裝品牌與鐘樓街的淵源。“白鴿服裝”一直計劃迴歸鐘樓街。

秦敏說:“隨著鐘樓街的歸來 那些太原老記憶將重新浮現,希望太原中式服裝裁剪製作技藝在這條老街上佔有一席之地。”記者 梁丹 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