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在抗美援朝戰爭當中,志願軍大量裝備的波波沙衝鋒槍(國產版本為50式衝鋒槍),最多的時候,1個步兵師都會裝備2000把衝鋒槍。那麼為什麼,我國仿造的波波沙衝鋒槍,直接取消了71發的彈鼓,而採用35發彈匣供彈方式呢?

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在戰鬥當中,71發的大彈鼓,火力強勁,而且火力持續力非常好。一場戰鬥下來,幾乎不需要換彈。蘇聯人對武器的理解是:“武器必須被儘可能地接近前線,以保證可以在一瞬間發揮出最大火力。”而且,蘇聯人不需要一支藝術品,他們需要一支可以快速生產,廉價且可靠的武器。

波波沙衝鋒槍則滿足了這2個條件,但是彈鼓式衝鋒槍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比如,重量大、設計複雜、不方便攜帶。志願軍還發現,彈鼓式衝鋒槍在射擊的時候,不方便進行持握。而且,太重,射手容易手部和胳膊疲勞。同時,還不方便進行攜帶,特別是備用彈鼓不好裝。

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同時,彈鼓故障率比較多,沒有彈匣供彈順暢。至於,彈鼓可以裝71發子彈,彈匣只能安裝35發子彈,其實,可以透過換彈匣解決。不是什麼很大的問題,而且彈匣方便攜帶,在具體戰鬥當中,一個人可以很方便的帶9個彈匣備用。一般來說在消耗掉6個彈匣或2至3個彈鼓後就應停止射擊以暫時冷卻,並潤滑槍機。最後按住扳機,前後運動槍機以排出凝膠的潤滑油和殘餘的火藥。

在戰鬥當中,突擊隊其實可以攜帶更多彈藥,而且在戰鬥當中,志願軍突擊隊基本上都是,互相掩護,交替前進。為了保持火力持續性,志願軍主力突擊隊員在衝鋒槍發射過熱的時候,會從後面的突擊隊員哪裡換槍。

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在山地戰當中,美韓軍主要使用的是M-1卡賓槍,一般美韓步兵通常攜帶約90至120發的卡賓槍彈藥,或是兩個子彈帶的M1半自動步槍彈藥,以及0至2顆手榴彈。

根據美軍記錄,在山頭的戰鬥中,當志願軍逼近後,美軍的自動武器對付志願軍散兵幾乎沒有什麼效果。志願軍士兵會利用岩石和突出的巖架做掩護,這個時候美軍在側翼的勃朗寧自動步槍就成為有防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志願軍逼近並採取掩護後,手榴彈成為美軍近接防禦戰鬥和志願軍近距離山地進攻戰鬥中最有價值的武器。雙方會爆發手榴彈戰。

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在這種激烈戰鬥當中,可以插在腰間彈帶裡面的彈匣,在換彈速度上就明顯超過了必須裝在專用書包裡的彈鼓。特別是這種生死以秒計算的山地近戰當中。同時也對武器的可靠性要求很高,容易發生故障的彈鼓就被淘汰了。

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由於衝鋒槍的巨大威力,在1952年9月24日,為了加強志願軍步兵部隊的火力,規定在朝鮮的志願軍16個軍,每個步槍班增配衝鋒槍3支,每個步兵連增配輕機槍3挺,60毫米迫擊炮1門,機炮連增配82毫米迫擊炮1門。1952年全年共向志願軍補充衝鋒槍104002支。

為何志願軍喜歡彈匣衝鋒槍,放棄蘇軍71發彈鼓衝鋒槍?有四個原因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志願軍使用衝鋒槍與蘇軍在戰術上是有區別的。志願軍更多的是山地戰和輕步兵戰術,不依靠彈鼓的大彈量,而是依靠多帶彈匣。蘇軍不同,蘇聯步兵的主要任務不是打德軍步兵,而是打德軍反坦克手掩護和保護坦克。特別是,那些德軍鐵拳火箭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