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造就大眾重新認識企業家與資本家的區別

司馬南手撕聯想事件,引發了大家對企業經營問題的很多種關切,比如國有資產流水,比如高負債依然高薪酬甚至高退休金,再比如“組裝”和高科技之間的關係…

實際上這裡面最值得我們去關注的是社會對什麼是好企業家標準的變化!改開時,能賺錢就是好的企業家,沒有大的原則性違法簡直就聖人了,鑽空子享受政策紅利MBO國有資產當時是司空見慣了;一直髮展到後來能拉來錢能搞來流量甚至能免費發紅包好像都是企業家了;一直到現在內卷時代網友的覺醒樹立了新的企業家標準:比如是不是做實業(像曹德旺),再譬如是不是高科技搞研發突破國家被卡脖子(像任正非)…

總之我們要記住是時代造就企業家,而不是企業家造就時代,那麼時代是誰造就的呢?就是大多數人的想法與願景造就的,改開初期大家都想改善生活,所以崇拜能抓到老鼠的貓就行;後來覺得生活要更便宜和便利所以崇拜網購及發紅包的人,比如馬雲的淘寶、滴滴和美團等等,所以好企業家的標準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寫時代而發展。就像今天我們可能就覺得哪些先免費壟斷後提價的人,我們大機率會稱之為壟斷資本家,而不是企業家一樣。

那麼今天應該怎麼去區分企業家與資本家的標準呢?

要搞清楚這一點必須從經濟發展的最終理想出發,人們發展經濟最終都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縮小貧富差距。很早中國就有了經世濟民天下為公的概念,國外也有追求每個人的平等的經濟追求,還用了一個經濟學指標基尼基數來專門衡量每個國家的貧富差距狀況。那麼在縮小貧富差距方面全世界有那幾種做的好的模式呢?不同模式下對應的好企業家標準是不一樣的。

世界縮小貧富差距的國家模式大約就兩種:一種叫美國模式,一種叫北歐模式,當然還有中東些石油國家比較粗放的模式沒什麼影響和可複製性就暫且不提。

第一種美國模式比較有名大家都比較清楚,就是造就更多的中產階級所謂橄欖型社會,主要透過什麼實現呢?就是透過把社會中的主要企業都變成大眾持股的上市公司,透過股票市場讓廣大中小股民都能享受到企業發展帶來的紅利,比如喬布斯發明蘋果發表演講,只要買了蘋果股票的美國人都能隨蘋果行銷全球而得到分紅,蘋果實質上不屬於喬布斯,而屬於大眾持股,從而可以縮小大眾與富豪之間的差距,也就是富豪的誕生不是以更多人變貧困為代價!這種模式下的好企業家標準就是:新技術創新最終上市的人就是好企業家,因為只有絕對的技術創新才能快速創造財富。

【題外話】然而這種模式現在玩不下去了!由於過份只抓技術,把低利潤高風險的生產線都轉移到國外,美國本土的普通勞動者反而失業變多了,搞的今天美國經濟最在乎的就是失業率多少。

第二種模式就北歐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高稅收高福利,對高收入人群徵收高稅收,然後用高稅收來發展國民福利,尤其是教育福利。比如北歐很多國家都是從幼兒園到大學都不要什麼學費,當國民的受教育水平差不多的時候,貧富差距不會大到哪裡去!對大多數人來說人和人就是腦袋的區別,也就是受教育區別,當教育無區別的時候,自然收入也區別不大了。這種模式下,願意納稅的企業家就是好企業家,就是大家推崇的。跟美國不一樣,美國是鼓勵少稅收來促進創業來增加財富。

北歐縮小貧富差距的弊端也特別明顯,就是國家偏小人偏少,這樣政府好被大眾監督,清廉度比較高。但大國家往往因為行政體系太大而無法實現。

那麼中國適合那種經濟發展模式呢?對應的企業家標準又是什麼呢?客觀的說幾十年的改開實踐,我們幾乎都學過了,北歐的高稅收高福利模式不適應,美國的透過創業帶動股票市場的模式也依然不適應,都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貧富差距太大的問題,甚至有時候出現了反作用。直到中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三種模式的企業,類似於華為這樣的企業,員工全員持股,發展到最後創始人佔股非常少,任正非在華為就1。4%的股份,但他已經是華為最大的股東了,也就是剩下九成多股份分的是非常均勻了。所以現在中國社會燃起來了一股推崇“華為”的現象,但這不是憑空產生的,是試錯試出來的第三種經濟發展模式。就跟當年中國人在大變局中試過了君主立憲和資本主義革命,最終選擇了第三種社會主義革命一樣。

今天的中國人正在試驗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什麼是好的企業家呢?就是能帶領大家共同富裕的人就是好企業家如任正非,能堅持實業製造業創造就業崗位的是標準企業家如曹德旺,而以各種套路搞壟斷然後收割韭菜的人不是企業家,而是壟斷資本家。話已說完,最後祝大家家庭和諧,身體健康,事業有成!

“聯想”造就大眾重新認識企業家與資本家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