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

之前呢,咱們先說一下,雍熙三年(986年),

宋太宗

為收復

後晉

兒皇帝

石敬瑭

割讓給

燕雲十六州

,派遣二十萬大軍分兵三路伐

的歷史事件

,史稱

“雍熙北伐”。

宋史:澶淵之盟

雍熙北伐地圖

當時遼國新君剛立,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弟)派出三路大軍北伐,一開始北伐很順利,宋軍也收復了不少的土地。但

隨著西北路軍

米信

部因犯失律之罪,新城會戰失利及東路軍

曹彬

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被遼名將

耶律休哥

擊敗,兩路大軍失敗。宋太祖深知此次北伐已無獲勝的可能,急忙命令宋軍三路大軍撤退,並命

潘美

楊業

統率的西路軍護送百姓內遷。監軍

王侁

和主帥

潘美

指揮失誤,且怯陣先退,致使斷後的

楊業

陷入重圍。

楊業

一部孤軍奮戰,最後負傷被俘,絕食三日,壯烈犧牲。可憐北宋一代名將,間接死於小人之手。至此北伐大軍徹底失敗,失去了攻取幽州的最好機會,從而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甚至以求謀和。

宋史:澶淵之盟

楊業劇照

公元1004年秋,宋真宗時期,蕭太后和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

蕭撻凜

攻破遂城,生俘宋將

王先知

,力攻

定州

,俘虜宋朝雲州觀察使

王繼忠

,宋朝內人心惶惶,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這時當朝宰相寇準力請

宋真宗趙恆

親征。

宋真宗

被迫北上,

遼朝

統軍

蕭撻凜自以為勇猛

,率數十輕騎在

澶州

城下巡視。

宋軍

大將

張環

在澶州前線以八牛床子駑射殺遼南京統軍使蕭撻凜,頭部中箭墜馬,遼軍士氣受挫。

宋史:澶淵之盟

遼軍南下

宋真宗到達澶州後,兵士士氣大振,但遼國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為儘管他們這次出兵進展順利,但是戰線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蕭太后所幸就聽取了降將

王繼忠的名義要跟宋朝議和,宋真宗一聽很是樂意,就同意了。

寇準在聽到訊息後,急忙趕回南城向趙恆苦諫,稱契丹已是強弩之末了,正是打敗他們的大好時機,邊防大將

楊延昭

也派人上書,稱敵軍人困馬乏,我軍士氣高漲,正應該趁此良機,扼守各路要道,對敵圍而殲之,然後再乘勝北上,收復

燕雲十六州

。可惜宋真宗畏敵如虎,只想媾和,朝內大臣也懼怕遼國,議和之事就此促成。史稱

“澶淵之盟”。

宋史:澶淵之盟

楊延昭劇照

盟約很簡單,宋向遼國每年銀

絹三十萬,雙方於邊境設定

榷場

,開展互市貿易。因為啊遼國也不敢獅子大開口,蕭太后知道遼國現在狀況不好,此盟約佔了個大便宜,何不見好就收呢?但是對於宋國而言,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

遼朝

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也因此“忘戰去兵”,禁軍“武備皆廢”,

並且每有外族入侵,宋室都用銀綃來換取和平,直接導致了宋朝積弱積貧的狀態。

“澶淵之盟”

使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也因此“忘戰去兵”,禁軍“武備皆廢”,

並且每有外族入侵,宋室都用銀綃來換取和平,直接導致了宋朝積弱積貧的狀態。

宋史: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