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原創:張垠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人文武漢志願者袁厚翔先生在論壇發了一張1931年漢口六渡橋遭水災的照片

引起較大反響。據袁先生稱,這幅老照片系剛從國外迴流,被一專門從事收集並銷售老照片的朋友購得。袁先生知道筆者對六渡橋一帶老照片有特殊興趣,便在其帖中稱,掛出這幅老照片的目的主要是欲讓筆者來點評。

讀罷頓時令我感到,不為該片作一番考證,似有負於袁先生的美意。當年武漢水災深重,損失及影響巨大,品芳、真光等照相館及在漢的老外拍攝了大量照片,現今能看到的有近百幅之多,然這幅照片以其拍攝角度高、範圍廣,且清晰度好而吸人眼球,其蘊含的大量歷史資訊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拍攝時間、點位和所攝路段

該片題頭稱:“民權路一帶水淹狀況二0。八。 華景攝”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明明拍攝的是以三民路為軸線的全景圖,為啥稱“民權路一帶”呢?

據瞭解,當初三民路建成後並未命名,大約兩年後才將六渡橋這一段定名為三民路,而此時民權路剛建成或接近竣工,故攝影者在照片上標明為民權路一帶淹水。所謂“二0。八。 華景攝”,應為民國二十年八月,即1931年8月,而“華景”是一家照相館的店名。

拍攝時間和所攝路段已然清楚,再來探究拍攝點位,筆者以為攝影師當時在位於漢口中山路(今中山大道)與府東一路(今前進一路)交會處的漢南春茶樓樓頂平臺所攝,故其左前方的中南旅社佔了較大畫面。該茶樓為3層混合結構,經營面積為500平方米。內設茶桌100餘張,雅座80個。夏天開放露天平臺,供茶客乘涼,為著名的“清水”茶樓。攝影師在這個點位拍攝,顯然經過精心挑選,一是露天平臺開敞,好架設並轉動相機,拍攝接片;二是點位較高,平臺位於茶樓三樓之上,相當於四樓,那時四層樓的房屋極少,可謂高點。在此拍攝,景象自然開敞大氣。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漢南春茶樓(右),在今前進一路中山大道口,後為湖北省新生公司,樓還在,只是立面改了、加了層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1958年,漢南春(新生公司)還保持著原樣

三民路興建前的歷史狀況

三民路興建前,這裡便有一條簡陋的路,名為“六渡橋馬路”(或稱“六渡橋橫馬路”),簡稱“六渡橋”,這從1920年刊行的《漢口商號名錄》和1926年刊行的《漢口商業一覽》中的店址名稱上即可得到印證。六渡橋最初為六度橋,其緣得名於六度庵。所稱範圍為橋址周邊一帶,即銅人像至中山大道,後來又擴充套件至中山大道兩端。

上世紀六十年代,關於六渡橋的具體方位,有種流行的說法:認為這座橋位於現在三民路的德華酒樓與老會賓酒樓之間。近日,李喜東先生根據1890年《武漢城鎮合圖》和實地勘測,認定該橋位於今三民路同濟堂藥房門前。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該橋位於今三民路西側的六渡橋街,1926年《武漢三鎮詳圖》顯示,六渡橋在今六渡橋街的位置,我以為這種觀點更接近歷史真相。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1926年《武漢三鎮詳圖》 田聯申製圖

明崇禎八年(1635年),因苦於水患,漢陽通判袁焻主持在漢口築了一道長約10公里的半月形長堤,上起礄口,東至堤口直抵長江,人稱為“袁公堤”。為了修堤取土,當時環繞堤外(北邊)曾挖掘一道深溝,由礄口連線襄河引進漢水,曰玉帶河。《夏口縣誌》稱:“由堤街至堤外,每為玉帶河港水渟潦阻隔,故曩時於此等處多建木橋,以通往來”,河兩岸先後修建大小橋31座,六渡橋即為其中之一。1864年,清府在袁公堤外築城開壕,袁公堤即失去防洪作用,護城河取代了玉帶河,六渡橋等橋均被廢毀。

二十世紀初,中山大道至六渡橋一帶尚是一片荒蕪之地,三民路往滿春路及清芬路方向為大片湖淌,人煙稀少,是長堤外的一片荒郊。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20世紀初的六渡橋一帶

據有武漢“活字典”之稱的武漢文史館館員徐明庭老先生稱﹕“清末的六渡橋一帶,一邊是東倒西歪的幾戶竹籬茅舍,一邊是棺木暫厝其間的肖家垸義冢”,有竹枝詞雲:“小橋盡處臨荒冢,月冷黃昏淡淡風。”。

據瞭解,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起,六渡橋一帶開始築屋住人。由於毗鄰商業繁盛的長堤街,經商者沿街建店,其商號為二三層樓房,多以青磚砌牆,青石或木料為門框,樓板、門窗、頂架均為木結構,屋面布青瓦。朝街一面只開一扇大門,入門後即是店堂,兩側或正面設木製櫃檯,櫃檯之後置山架,以存放和展示商品。大門門楣上方懸掛木製匾額,多請書法家或名人題寫店名;或置鋸齒邊的旗幡,挑於店外,以招徠顧客。商號多經營疋頭、綢緞、服裝、鞋帽、文具及雜貨(副食菸酒糕點),酒樓、茶館、照相館、理髮店雜糅其間,組成繁華的商肆。

三民路建成後成為漢口商業中心

至1930年,繼民生路完工後,巿政部門開始修建三民路,該路南接民族路、民權路,北至中山大道。該路長度雖只有286米,但路的寬度設計卻以30米為限,成為當時武漢市最寬敞平坦的柏油大馬路。路的西側人行道下埋設了武漢市第一條市內電話線纜,所有設施均達到當時最先進水準。為何如此不計成本,因為設計者預先充分認識到該路段的重要性,它是通往中山大道、六渡橋鬧市中心的主幹道,將成為漢口商業中心。

果如設計者所期,三民路建成後,迅速成為漢口的主要商街,老會賓酒樓、中南旅社、北洋飯店和永大布店等或新建、或改建、或整飾。道路周邊建築頂部,或山花別緻;或塔樓聳立。中西並恃,美不勝收。道路兩旁店鋪毗連,人車如梭。商貿的興盛將三民路的繁華推到一個新的高度,但能夠進一步提升六渡橋品位和知名度的,則歸功於三民路南端與民權路、民族路交叉路口興建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市民俗稱其為“銅人像”。時人稱:沒逛過銅人像、六渡橋,就沒到過漢口。

中南旅社、北洋飯店和湖南米麵館

從1931年漢口六渡橋遭水災的照片可以看到,最左側建築為中南旅社,該建築系黃岡人方本仁所建,由肖良辰設計,永茂隆·袁瑞泰營造廠施工,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於1924年建成。1925年《武漢電話局使用者號薄》和1926年《漢口商業一覽》均記載有中南旅社,後者標明地點在“清芬二馬路”(即今清芬路),電話號碼均為2075。2014年建地鐵6號線六渡橋站時,將這座有近百年曆史的建築拆除。

中南旅社前面則是北洋飯店。該飯店資料匱乏,查1992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建築總覽武漢卷》,發現其編號為432010的建築,圖為北洋飯店,而建築名稱和解說文字均為中南旅社,北洋飯店為三層樓,其說明為“地上4層”,系明顯錯誤。

北洋飯店是三民路最具特色的建築,建設年代與中南旅社相近。其臨街的南北拐角頂層各有一座圓頂塔樓,為拜占庭式風格,很是吸人眼球。需要解讀的是,當時這棟拜占庭式建築並不叫北洋飯店。該建築上共有3條廣告,左側塔樓下的二樓處有“新新”兩個小字,中間的幌子上印有“北平提明堂藥酒”廣告,右側塔樓下有“九洲……”招牌(後面字被遮)。筆者在另一幅相近時間拍攝該建築被水淹的照片下見到如此說明:“六渡橋之橫馬路(可見當時並無“三民路”路名)、新新旅館、九洲大旅館、前採園前水正深之時”。

筆者不由思忖:莫非1931年北洋飯店分租給新新旅館和九州大旅館?查1926年《漢口商業一覽》和1933年《武漢指南》,前者“客寓”欄中,“新新”的地點在“清芬二馬路”,後者“新新”的地點則在“清芬一路”(其廣告處正位於今清芬一路)。再査《武漢地名志》,稱該“路成於民國初。由清芬路派生得名清芬一橫路。40年代改稱清芬一路”。1933年《武漢指南》已有“清芬一路”,此說明顯錯謬。在“指南”中同時査到“九洲”,地點則在“三民路四二號,負責人江雲程”,

表明1933年已出現“三民路”路名

據瞭解,該樓緊鄰清芬一路轉角處一至二樓,最先租於“提明堂藥酒”,其老闆姓孫,系陝西人,世代行醫,在北京創辦“提明堂”,釀製虎骨酒,主治風溼和跌打損傷;三樓和該樓中間的部分一、二樓房間租租予新新旅館;該樓靠近清芬二路一至三樓租予九洲大旅館。

該建築稱為北洋飯店,很有可能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筆者曾釆訪95歲的老黃包車伕劉松青老人,他介紹說,北洋飯店為賭場,當時漢口的著名賭場有兩個:一為法租界永貴裡賭場,另一個即北洋飯店,均為取得營業執照的正規賭場。兩賭場老闆均為鄧堂,其原名鄧海山,家住六合路誠昌裡。鄧在日偽時期是武漢有名的大流氓,共在三鎮開有5家賭場。他先前出行時,坐黃包車,後賭場發財,坐小轎車。僱兩保鏢持手槍,分立於車兩邊踏板上,很是威風。筆者近日曾費盡功夫找到出資建北洋飯店老闆的後人陳煥生,據悉其祖父系開發商,但他及親屬連祖父的名字及所開公司名均不知道,殊為遺憾。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中南旅社 田聯申製圖

中南旅社和北洋飯店均為面積達數千平方米的大旅店,另從上述文獻中見到,這一帶旅店甚多,可見當年外地人來此處經商者居多,是“貨到漢口活”的生動註腳。

北洋飯店的前面應為老會賓酒樓,可照片中這個位置是凹進去的,沒有建築。資料表明,老會賓酒樓1932年才在三民路開店(估計規模較小),1935年才遷至現址。也就是說,拍攝這幅照片時,老會賓酒樓老闆朱榮臣還在沙家巷創業,與人合夥辦了個小餐館,名曰“維新酒樓”。還需說明的是,當年德華酒樓在民眾樂園對面的楚寶巷地域,1960年才遷入三民路。筆者曾見多篇談三民路的文章,均稱德華酒樓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即入駐三民路,顯然是一種想當然。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1931年大水前的照片,“福慶和”已在中山路營業

這幅照片右側的房屋上,可見“湖南米麵館”的招牌,有兩位研究者指出其可能系“福慶和”米粉館前身。經查資料,“福慶和”曾先後在郭家巷、民權路、民生路和中山大道(中山路)開店,但從未在三民路經營。從外觀上看,“湖南米麵館”規模較大,但未見之於文獻。

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下回分解

打撈江城記憶 鉤沉三鎮往事

老照片 | 風雨滄桑六渡橋 解讀1931年老照片(上)

左為新生公司 (漢南春)、右為中南旅社

編輯: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