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八綱理論之“陰、陽”

古代思想家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構成的,對於這兩個方面就稱為陰陽。在中醫學中,把陰、陽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總綱。是中醫八綱中一對相互對立的概念。

在中醫學中,認為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屬性的一方面,例如,動、剛強、活躍、興奮、積極、光亮、無形的、機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輕的、熱的、增長、生命活動等。陰代表事物的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屬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靜、柔和、不活躍、抑制、消極、晦暗、有形的、物質的、下降的、在內的、重的、冷的、減少、肉體等。

當兩件事物發生一定聯絡時,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陰陽。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男為陽、女為陰;白天為陽,黑夜為陰……。

但如果以人體為例,那麼他的肉體為陰,生命活動為陽;他內在的臟腑為陰,外露的皮毛為陽;它向下的腹為陰、向上背為陽……。

但在中醫理論中,我們常見的則多是指臟腑的陰虛、陽虛、陰盛、陽盛等,但是臟腑的陰陽虛實實質又是什麼呢,我們首先看下中醫理論中的陰虛、陽虛、陰盛、陽盛的表現是什麼 呢?

一、陰證表現為: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氣短懶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脈沉細無力。

二、陽證的表現是:面紅身熱,神煩氣粗,聲大多言,口渴飲冷,尿赤,便幹,苔黃脈數有力。

此外,臨床上還有陰虛和陽虛、亡陰和亡陽等證。這些病證的名稱中雖然都有陰、陽,但實質上都是以虛證為主,應屬陰證。

陰虛由於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所致。主證為低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燥咽乾,尿少而黃,大便秘結,舌紅無苔,脈細而浮,重取無力。

陽虛由於陽氣不足“陽虛則生寒”所致。主證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苔白,舌質淡,脈細無力。

亡陰表現為:汗多而粘,口乾喜冷飲,煩躁,面色潮紅,畏熱,舌紅而幹,脈虛數而無力。多見於大失血或脫水的病人。

亡陽表現為:冷汗出,惡寒,手足厥冷,氣息微弱,喜熱飲,舌淡,脈微欲絕。多見於休克的病人。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

陰虛及亡陰都是人體由於陰液不足所表現出的症候,是人體有形物質缺乏表現出來的症候。

陰證及陽虛則是人體有形物質功能低下,代謝低下所表現出的症候。

陽症則是臟腑功能亢進所表現出的症候。

所以從哲學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認為在人體病理上的“

陰”指的是:形成各個臟腑的物質基礎或各個臟腑組織器官代謝所需要的有形物質,而各個臟腑組織器官所表現出來的功能就是中醫的“陽”。

如腎陰虛就是腎所需要的有形的物質或形成腎的有形物質不足,同樣肝陰虛也是形成肝臟或肝臟代謝所需要的物質不足,其餘臟器可以類推。陽虛就是臟腑功能代謝低下,如心,腎,脾等陽虛就是這些臟器代謝合成功能低下所表現出來的症候。

從哲學角度我們知道,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而物質必然存在能量,而能量則會表現出資訊。所以,根據物質,能量和資訊的關係,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有形的臟腑屬陰,屬於物質,臟腑表現出來的功能屬陽,屬於能量,人體表現出來的狀態,也就是症候,就屬於資訊,因此,在中醫學中,醫生從症候這些資訊則可以推斷出臟腑物質能量的多少,這可能也就是中醫學中陰陽理論的基礎吧。

中醫八綱理論之“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