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導讀

這兩天,“熱依扎事件”強勢刷屏,使本來就從未停歇的

“網路暴力”

話題再次掀起軒然大波。一時間眾說紛紜,坊間支持者有之,質疑者亦有之。事情的是非曲直,相信自有公論,君言@君言君語(期待關注)作為吃瓜群眾,對貴圈瞭解不多,所以在此不作深究。我們還是從“流言”的角度來聊聊從古至今的那些“人言可畏”之事

——傷人之言,甚於刀劍,江湖風波時有,傷人與被傷可能只在倏忽之間。面對愈演愈烈的此種境況,我們看看該如何自處。

01 關於流言的幾種歷史面目

流言這東西,歷史悠久。翻看厚重的歷史卷冊,或者文學典籍,我們在某些犄角旮旯之處,總能看到它若隱若現的影子。

“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朱熹《詩經集傳》

根據現代權威的定義,所謂的流言是指“廣為流傳或無根據來源的說法”。從中提煉一下——就是說,流言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

資訊的不確定性,

一個是

傳播的不規範性。

我是這樣理解的:

流言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來源於大眾對未知現象及未知結果的一種臆測與盲從。

流言在中國古代的歷史和文化中其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面目和功用也隨著時代的發展時常變換,幾經漫濾,我們不妨試著把它的脈絡先來梳理一下吧。

我把它們分成這樣四種形態:

巫卜之言、圖讖之言、反間計和現代網路暴力

。下面依次展開。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① 巫卜之言——先民最初的精神寄託

我們都知道,上古時代的先民對自然的認知比較貧乏,對神明從內心深處有一種自發的需求,極其渴望能夠獲得所謂的“神諭”。

有需求就有市場,於是一種叫做“巫”的職業應運而生。

“巫”的崗位職責開始的時候很明確,其實就是先民與神明的牽線接頭人。他們對鬼神進行交流公關,獲得神明方面的情報(如預測吉凶)、走神明的後門(如祈雨醫病),以此來提升人間公司的績效和福利。

以現在的科學認知看來,這些肯定都是無稽之談,所以巫史巫祝們設壇施法所獲得的“神諭”基本都是子虛烏有。根據現代關於“流言”的定義,我們完全可以認定它們就是流言。

但對當時的歷史狀況來講,流言未必就是有害的。

這樣的流言撫慰了先民的內心,消除了他們的種種恐懼,更重要的是,它們成了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極大地推進了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繁衍。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要知道,巫師們雖然自己知道自己對神明的公關其實是虛幻的,但作為一個內心有追求的群體,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基本功和演技更紮實一些,其實也是在不斷努力探索的。

——有瘟疫了,他們與神溝透過之後就去研究草藥,於是我們中醫的雛形逐步出現;

——要求雨了,他們同樣在做完設壇施法的本職工作後,又去研究天象,於是我們的天文、氣象、曆法也在一步一步完善;

——甚至,他們為了更好地跟先民們解釋“神諭”,還在不斷地精進和完善自己的理論基礎,這樣的舉措也間接地推動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宗教文化的進步。

這樣看來,上古的“流言”似乎也並非一無是處。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② 圖讖之言——野望者最富機心的權謀手段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

當人類的階級開始出現,各種內部的傾軋和鬥爭也開始變得鋒芒畢露。在這個時候,流言不再單純是人們上達天聽的佛系安魂曲,它也可以成為野望者成就大業,或者穩固大業的權謀手段。

各方逐鹿之雄為了體現他們的順應天道,時常需要一些“流言”為自己的行動背書——當然,這樣的流言已經不再需要向神明索求。

漫長的歲月告訴了梟雄們一個最接近真相的樸素道理,那就是神明似乎並不太管用,求人不如求己。

於是“讖言”應運而生。

讖言的第一種情況,是那些意圖染指權柄的野望者,自己為自己製造的一番繁花似錦的預言和徵兆,是一幕大劇面世前的宣傳和路演。

“讖”者,預言,徵兆也。——《辭海》

王莽這樣搞的。有人挖井挖到石頭,上面刻字說“王莽可以做皇帝”,於是王莽的“大新”迅速崛起;

黃巾軍也這樣搞的。“蒼天當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趙匡胤,“出軍之日,點檢做天子”,然後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紅巾軍,“莫道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然後彌勒降生,明王出世……

事例不勝列舉,流言的力量神威初現,那姿態,一語可抵千軍。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第一種情況都是謀國之舉,需要流言造勢,而倘若是治國,流言之威,更是讓人觸目驚心。

謀國者是抱著試一試搏一搏的態度,破罐子破摔,自造“神諭”,沒把神明當回事,可治國者就不同了——這天下終歸是自己的,保險起見,對於神明諭旨和讖語流言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對於一些流言所反饋的不良資訊,他們萬分謹慎、絕不手軟。

於是,圖讖之言的第二種情況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桑弧箕服,實亡周國”,聽到這樣的民謠,周宣王大開殺戒,先封鎖訊息,然後看到賣桑木弓箭的人,就統統抓來砍頭,一時之間,血流成河,伏屍遍野;

“亡秦者,胡也”,聽到大神的預判,始皇帝防患於未然,先下手為強,一邊讓蒙恬北擊匈奴胡人,一邊徵民夫修築萬里長城,一時之間,狼煙四起,民不聊生;

“女主昌”,聽到這樣的秘紀,唐太宗本是一笑置之,可架不住三人成虎,聽得多了竟然也就相信了,可憐李君羨,只因小名“五娘”,全家人頭落地,至死不明所以。

這樣的事例也是不勝列舉。

流言讖語,在這樣的歷史片段中,已經開始泛出隱隱的血光來。

如果說先民的“巫卜之言”是一種內心對神明的自發需求,那“圖讖之言”無疑就成了別有用心者主動支配的權力工具了。

其實不管是謀國者,還是上位者,面對這些流言,其實都像在手持一把雙刃劍

流言可為謀國者造勢助力,卻也可能兵敗身死——王莽、黃巾軍、紅巾軍莫不如是。

讖語可為治國者提供預判,卻也難免誤人誤事——始皇帝能卻胡人與長城之外,大秦卻還是二世亡於胡亥;唐太宗能誅滅李君羨一族,大唐卻還是被武后易旗。

這堪堪印證了我們一開始說的:

傷人之言,甚於刀劍。江湖風波時有,傷人與被傷,可能只在倏忽之間。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③ 反間計——政治鬥爭中最“傻瓜式”的拔釘利器

其實反間計完全可以歸於上文的“圖讖之言”的第二種情況,之所以把它單列出來,是因為它比較特殊。

流言的受眾本來是芸芸眾生,所以剛開始時,它的編造還需要考慮它的邏輯性與合理性。

反間計也是以流言為主要工具,但它的特殊卻在於它可以忽略流言背後的邏輯。它需要謀劃的不是流言本身,而是事態的程序。

簡單來說,反間計才不管那些流言工具完善不完善,它要的只是在你的心裡楔上一根釘子而已。當釘子釘到目標的心間,施計者就算大功告成了。

因為只要有釘子在,施計者就可以開心地唱起:我知道,所有夢想會開花。

因為他們知道,種上的這顆流言的“釘子”,最後肯定會有人幫他們拔掉他們眼中的“釘子”。

這是陰謀家在千百年的政治鬥爭中所形成的對人性的一種深刻洞察,是對流言運用的一種高段位騷操作。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例子很多,最有名的兩個——

岳飛的“莫須有”,袁崇煥的“喪於讒間”

,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不做贅述。

我之所以說反間計是政治鬥爭中最“傻瓜式”的拔釘利器,是因為它的操作實在太過簡陋,但它的收益卻是殊為巨大,結果也屢試不爽。

甚至,它僅僅憑藉口舌之利,就強勢躋身於赫赫大名的《三十六計》。

流言至反間計,完成了它最具藝術意味的完美一躍。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④ 網路暴力——鍵盤俠有意識或無意識的毒刺蜂針

我們把時間軸移到近現代吧。

其實綜合上文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在沒有所謂的“網路”之前,流言的“暴力”已經表現的淋漓盡致。

不說古代,近代的流言之殤,最具代表的無疑是阮玲玉的自戕。

當時也沒有網路,但群情攘攘的輿論,夾槍帶棒的刀筆,終於使一代名伶喪身於流言之中——

“人言可畏”這話,自此觸目驚心。

現代呢?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傳播越來越便利快捷。

紙媒時代尚有門檻,舞文弄墨者的文章和見解有甄選,有署名,顧及影響,總算還有節操。

如今卻是人人皆可表達,意意皆可傳播。況且在虛擬空間,表達者的膽子變的越來越大,為了博眼球、引流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於是,一時之間妖風乍起。五毛水軍、職業黑粉、網路噴子、憤世青年……於方寸之間,各展風流。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鍵盤俠;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叫做沒節操。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鍵盤俠的惡語傷人,分成兩種情況。

一種是有意識、有預謀,有明確目標,甚至有團隊、有利益的集體作戰模式;

一種是無意識、無明確目的,只是從眾、獵奇、或者僅僅憤世的單兵作戰模式。

前者是“

倚得東風勢更狂

”,他們巧舌如簧,搬弄是非,添油加醋,把白染黑。

後者是“

且自逍遙沒人管

”,他們深處陰暗,惡意懷疑,談笑無忌,從眾獵奇。

不管哪一種情況,鍵盤之上,都充斥的是

無真相,無顧慮,無底線。

鍵盤俠以傳播流言為己任,流言之威加上鍵盤俠之瘋狂,於是,一敲鍵盤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鍵盤壞了還可以再換,可節操碎了,卻再也撿不起來,而那些碎片卻鋒利異常,如蜂針毒刺、飛花摘葉,可傷人於無形。

我們管這種情況叫做——

“網路暴力”。

下面我們來看看它到底有多傷人,有多暴力。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02 那些“

流言傷人”事件——網路暴力面面觀

透過梳理,我們都看到了流言的可怕。可流言到底有多可怕呢?我們不妨看幾個例子。

至聖先師孔夫子有位學生叫做曾參,是個賢人。一天一個人跑過來告訴他媽媽說:“你兒子殺人了!”,媽媽知道自己孩子的為人,沒當回事。過了一會又有個人跑過來再次跟她說這個訊息,媽媽還是選擇相信自己兒子。當第三個人又來說時,媽媽終於慌了,嚇得翻牆逃而。

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戰國策·秦策二》

這個例子足以說明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當然,也有人說,不是說“流言止於智者”嗎?

是的,

流言止於智者,這話沒毛病。可你卻未曾想到,智者也常常是死於流言的。

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是個活生生的死於流言的例子。蘇格拉底為了切磋和精進自己的觀點,經常找人談論,是謂之“蘇格拉底式談話”。就像孔夫子看到的小兒辯日一樣,觀點的碰撞肯定需要詰問和反駁,於是最佳辯手蘇格拉底先生徹徹底底地得罪了一幫人,這些人聯合起來說他毒害青年,叛國投敵。流言之下,哲學大師直接被處死。

所以智者並不牛逼,名人也不牛逼,牛逼的是輿論,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流言。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現代訊息傳播的渠道眾多,便捷發達,處於聚光燈下的名人們更是成為流言襲擊的首選目標。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自帶流量,因為他們背後的隱私讓大眾充滿了窺探欲。

於是,他們原本一個可能是言者無心的話語,或者平淡無奇的舉動,都有可能會被無限放大,會被別有用心者煽風點火,捲起軒然大波。

有目的的攻擊還算是有需求、有動機。可怕的是一些吃瓜群眾也時常推波助瀾,以自己的一己好惡,或者當時心情去做毫無目的地從眾臆測,謾罵詆譭。

前者可恨,後者可悲,而後者之中,可能就有你我——只是我們當時不自知而已,我們太喜歡自嗨了,時常不去思考。

我們不知道已經傷害到別人,還以為只是在娛樂自己。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熱依扎

前一段時間的雪莉自殺事件是這樣。當小姑娘可憐巴巴地哀求:“求求觀眾朋友心疼一下我吧,求求記者朋友心疼一下我吧……”,沒人能感同身受,噩耗傳來,多方震驚。

這兩天的熱依扎事件也是如此。所幸的是,小姐姐很剛,我佩服這樣直接開懟的勇氣。

喬任梁、宋茜、那英、金星…………

太多了。網路暴力,流言種種,在我們這個時代何止只是傷人,殺人也數見不鮮。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崔雪莉

03

為什麼我們熱衷於流言的傳播和窺探

開篇時我總結說,

流言從根本上來講,還是來源於大眾對未知現象及未知結果的一種臆測與盲從。

流言之所以那麼易於傳播,無非有下面幾個原因:

第一,大眾對未知事物的獵奇心理。

好奇害死貓,好奇也會助長添油加醋的奇聞異事的傳播。

第二,每個人的認知偏差。

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喜歡錶達自我,卻時常又會以訛傳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無意識地助長了流言對別人的傷害。

第三,這是一個流量為王的時代

,為搏眼球,不惜編造歪曲事實。這個比較有意思,鍵盤俠固然可以在背後攪起一灘明星的渾水,而明星們又何嘗沒有過蹭熱度,造話題,買熱搜?人就是江湖,局中局,好精彩。

從古代的讖語、反間,到現代的網路暴力——流言到底有多可怕?

04

面對流言,我們如何自處?

流言之害,甚於猛虎,網路暴力,還似刀兵。

倘若你是流言暴力的受害者,願你能夠自我開解,或者勇於直面。“譭譽從來不可聽,是非終究自分明”。

嘴在別人身上,命是你自己的,你若自己內心風光霽月,他強任他強,能奈你何?

倘若你是流言暴力的實施者,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我都勸你善良。

其實坐地吃瓜,無傷大雅,看看就好了。只是吃完瓜之後不要再亂丟瓜皮了,以免傷到他人——就算砸到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好的。

就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