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女心理師》電視劇熱播,有職場受氣的老實人,有患上暴食症的優秀學霸,有產後不受重視的抑鬱媽媽。這些故事直擊當代人的痛點,引起一輪又一輪的熱議。

其中最受關注的一條熱搜閱讀量高達1。5億——

#看完女心理師我媽道歉了#。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人們常說,父母在等孩子的一聲謝謝,而孩子在等父母的一聲道歉。

但無論是謝謝還是道歉,有人終其一生,都未能等到。

這個“千古難題”,沒能在每天朝夕相對的親子間解決,竟然被一個電視劇解決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中國的許多家庭只是維持著一種

假性親密關係,沒有直達內心的交流。

表面和諧的母慈子孝背後,隱藏著隔閡與陰影,自然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感恩與愧疚。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真正的親密,不只是噓寒問暖

《女心理師》中有一位來訪者蔣靜,

是一個被母親“囚禁”了30年的女孩。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被丈夫拋棄的單身母親獨自撫養女兒長大,不僅事業成功,女兒也是彈琴、學習樣樣優秀的學霸。

然而在這樣的母親身邊成長的蔣靜卻並不幸福,甚至非常痛苦。

因為母親的要強,她一天要練10小時的鋼琴,就算手指流血,母親也不讓她停下來。

她也沒有自由,母親將她牢牢地捆在身邊,囚禁在自己希望的“好女孩”模樣裡。

不許交朋友,不許穿短褲,不許做一切超出母親控制範圍的事情。

在外人看來,蔣靜和媽媽的關係甚至比一般母女更親密。

母女相依為命,母親幾乎形影不離地照顧著蔣靜,事無鉅細地陪伴、指導著女兒。

但在蔣靜心中,母親卻從未真的瞭解過她。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母親對她內心的苦悶和真正的渴望一無所知,也不想知道。

母親“親密”地照顧在她看來是一種控制,這種年復一年的壓抑生活讓她患上了暴食症。

同樣的,媽媽因為年輕時被丈夫拋棄,所以對女兒的未來極度缺乏安全感,妄想透過控制來保護女兒。

這種極端的愛,也沒有被女兒所接受和理解過。

這對母女從未真正走入過彼此的內心,她們表面的照顧與順從下,是疏離與迴避。

直到蔣靜決定自殺,才第一次向母親敞開心扉,直白地訴說:

“我不想活成你想要的樣子,即使我成長,也不代表我會離開。”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正是這番話,讓媽媽意識到自己究竟錯在哪裡,也讓母女倆穿過彼此之間的牆,徹底和解。

這樣真實又觸目驚心的劇情讓無數觀眾高呼“破防了”,許多人第一次在螢幕中直視了自己的家庭關係。

父母和孩子親密地生活在同一間房子裡,日日相對,但很多父母卻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陌生。

很多時候,孩子關上門對著日記本、對著網路中的陌生人,都可以說說心裡話,但對著一牆之隔的父母,卻無話可說。

這種親子間假性的親密關係,讓一家人看起來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謂假性親密關係,即雙方看似親密,但溝通交流卻總停留在表層,沒法涉及到核心。

在內心深處,彼此之間總隔著一臂的距離。

慢慢地,家人間失去了對彼此的信任與安全,關係止步於小心翼翼和心照不宣。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再是彼此的支援,更缺乏心靈的共鳴與互通。

因此,電視劇的一個片段能輕易地讓觀眾“破防”,但真正的親子之間,卻很難破除心靈之間那堵看不見的牆。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親子間的“交易”阻斷了深度連結的橋樑

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對父母都是無條件的敞開與依賴。

雖然臍帶被剪斷,但親子之間情感的臍帶卻緊緊連線,親密無間。

然而隨著孩子逐漸成長,

親子間慢慢形成的一種“交易”關係可能會破壞這種親密,形成假性的親密關係。

父母對孩子成長中的焦慮,或者父母之間的緊張關係,都可能轉變成壓力,傳遞給孩子。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假性親密關係》一書中談到,每一個從壓抑家庭氛圍裡掙扎著走出來的孩子,會無意識地透過取悅父母或他人,來緩和關係。

於是,親子間變成了一種微妙的

交易關係,

孩子認為“我聽話,遵守你制定的規則,就能換取到你的愛”。

我有一個男性朋友,從小學習優異、自理能力強,妥妥地“別人家孩子”。

然而他從小有一個心結,就是他的父親卻從未開口表揚過他。他一路拼命努力,直至考入重點大學,都沒有等來父親的認可。

直到大學報到前一天,他父親找他談話。

他期待能聽到父親的鼓勵與肯定,沒想到聽到的卻是“你別以為考上大學就能放鬆了,畢業的時候別指望我能給你找工作”。

這番話對從小要強的他來說,

意味著來自父親的輕視和不認可。

這份失望,他壓在心底,怨了父親好幾年。

直到他研究生畢業拿到大廠offer,才聽父親的朋友說,“你爸一直很擔心你未來的路,所以嚴厲了些,現在他總算放心了。”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理解了父親的初衷,但這份“別樣”的激勵還是讓我這位朋友哭笑不得,

覺得父親根本不明白他的努力與要強。

現在,他和父親之間也總像隔著一層,談話的時候更像朋友間的寒暄。

或許父親的嚴厲,是出自“為你好”的初衷,但一味地傳遞壓力卻讓父子間失去了坦誠相待的能力,內心漸行漸遠。

當孩子不敢再對父母敞開心扉,曾經撫慰靈魂的港灣變成了討好的物件,或憤怒的出口。

親子間不再是愛的流動,而是一種交換關係時,孩子要麼變得虛假,要麼變得不馴。

直至孩子成年,雙方也沒有學會如何真正地去愛,只能以形式上的親密迴應對方,獲得所謂的融洽與和諧。

微博曾經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做“每個人的朋友圈裡,都有一個分組叫爸媽”。

在這個分組裡,沒有加班的疲憊,沒有房貸的壓力,只有報喜不報憂的日常。

其實,這就是孩童時代親子間“交易”的延續。

終其一生,親子間的關係也只能遺憾地止步於“熟悉的陌生人”。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平等、有愛、真實,建立真正的深度親密關係

最近對於親子關係,有一個很棒的新詮釋,

叫“生命合夥人”。

作為合夥人,孩子既是父母生命的延續,更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父母與孩子之間,並非單方面的控制或指導,而是有著精神層面的深度聯結,彼此支援,共同成長。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深度的溝通、情感的聯結和全然的信任。

父母給予孩子照顧與幫助,而孩子同樣也能提供能量,讓父母感到溫暖與成長。

因此任何深度關係的養成,都有賴於理解、包容和接納。

想達成生命合夥人的狀態,需要建立平等、有愛、真實的家庭環境。

第一,走下父母的神壇。

《假性親密關係》中指出,父母的身份固然重要,但每一段關係都會進化,因為每一個個體都在不斷成長。

如果父母一直不從“父母”的神壇上走下來,就不可能俯下身來,與成長中的孩子完成真正的溝通。

前面提到的蔣靜已經30歲了,但她的母親仍然以她的照顧者、甚至監護人的身份自居,這無疑讓子女感到窒息和束縛。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中提到人有三種自我狀態,分別是

父母狀態、兒童狀態和成人狀態。

無論任何一種關係,心靈間的溝通與連結都需要以平等和獨立為前提,即雙方都需要處於成人狀態上。

從青春期起,父母就可以與孩子建立“大人間的對話”,放下權威,彼此看到對方的煩惱、錯誤和優點,也給予雙方支援、包容和欣賞。

在安全的環境中,孩子才敢於把自己的情感重新交託給父母,讓親子關係承載寄託。

第二,父母間要避免假性親密關係。

榮格說:

“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黃執中也在《再見愛人》中說過,

一個人如何被愛,未來就會如何去愛別人。

應採兒和陳小春正是這樣一對夫妻。

Jasper從小懂事開朗,乖巧有理,除了應採兒教導有方,也離不開有愛的家庭環境。

陳小春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安全感,非常自我。

但遇到應採兒後,應採兒毫不吝嗇地向他表達愛,而且教他如何愛自己,慢慢把陳小愛變成了一個懂得愛的溫暖伴侶。

這種深度的連結和愛,給Jasper提供了絕佳的“教材”,

讓他也敢於與父母建立更深的交流與連結。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第三,一切深度關係都源自真實。

假性的親密關係會禁閉我們的情感,讓雙方進入

“你不問,我不說”

的狀態,不再接收彼此的情緒與需求。

然而,每個人都渴望真實的內心可以被接納和保護,有一個人可以成為面對風雨時的後盾。

伸出心靈連結觸手的第一步,就是真實。

真正的包容與理解,不需要討好與取悅。

相反,只有最真實的情感,才可能得到真正的信任與連結。當你釋放真實的自己時,在關係中也會更自在。

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親密關係,未來才不會被偽裝所破壞,才會圓滿。

梁寧曾說:

“兩個人能否建立深刻的關係還是取決於,她是否能懂他的痛苦,兩個人交換了多少能量,交換了多少靈魂。

論獲得能量,我們的生命都是父母給的,父母的愛是一生最大的能量。

可是,當父母不能理解子女的快樂,不能理解子女的痛苦,只會向子女提出一些角色化的要

求,那種生生疏離的痛苦,其實並不是一起吃一頓年夜飯可以慰藉的。”

願我們家庭中的能量都能流動起來,達成真正的親密聯結。

被媽媽“囚禁”30年,她患上暴食症:大部分親子關係,毀於這件事

策劃 | 餓魚

編輯 | 魚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