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秋分稻秀齊

鄉情散文||秋分稻秀齊

蠶鄉有句諺語,叫“白露白披披,秋分稻透齊”。這句諺語的正確說法是“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據清·顧祿《清嘉錄》(八)記載:“八月,秋興:白露前後霧,主稻穗易實。諺雲: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到秋分節氣,稻穗齊刷刷冒出禾苗之間,清秀而又靈氣。穀穗待等灌漿,便逐漸飽滿起來,沉甸甸起來,一直到金燦燦一片。

鄉情散文||秋分稻秀齊

秋分,是中國農民的豐收節。自2018開設以來,今年是第四個豐收節了。農民,終於也有了自己的節日。蠶鄉的農民,自古以來,年年歲歲都會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好收成,好結果,好生活,好日子。這是農民內心深處最純樸的情感。

杭嘉湖平原,這天堂中央的福地,原來是種兩季稻的。除了種稻,還有養蠶。主要的蠶事活動是春蠶和中秋蠶。所以,我們這蠶鄉,田和地分得很清楚。田裡種稻,地上栽桑。不像我國其它地方的平原,田和地分不清。你往北到江蘇到山東再到華北平原,那真的是一馬平川,田野沒有高低起伏之曲線美。蠶鄉的這種美,是嫵媚的,優雅的,似乎又很古典的,像一位穿著藍色花底的青色大襟或對襟衣裳的妙齡女郎。

鄉情散文||秋分稻秀齊

蠶鄉,有著幾千年的農耕歷史。種田,養蠶,繅絲,織布。演繹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編織著一幅幅美麗的畫卷;繁衍著一代又一代善良的,勤勞質樸的,聰慧靈動的人。新石器時代的良渚、錢山漾,或許還有含山塘兩岸的田地裡,用石作刀,磨石作犁作鐮。在肥沃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種子,收穫金色的成果。不是嗎?四五千年前的先民,馴化了豬,馴化了羊,馴化了牛;雞鴨鵝不再飛翔藍天,它們徘徊在房前屋後,穿行於田間地頭。雄雞報曉,鴨嬉河灘。廣袤的田野上,春天,桑綠苗青;夏日,小麥覆壟黃,揮鐮割稻忙;金秋,晚稻泛金浪,原野稻花香;隆冬,盡享豐碩之果,人人喜氣洋洋。

從錢山漾而來的一粒谷,一顆豆,一片絹,一根絲,一段麻,給現代的人幾許幻想。其實不是幻想,那是真真切切存在過的,只不過在慎微之的不經意間,踹開了遠古文明的一扇門。遠古時代,就有秈米和粳米,就有絲麻織品。人,是群居的動物,是有思維的動物,會創造的動物,是喜歡打扮的愛美的動物,更是會害羞的動物。在生存為第一需要的遠古,人們除了從大自然索取,更多的是人類自己的創造。我們現在享用的,是遠古人類的勞動成果。

刀耕火種,是農耕時代比較原始的耕作方式。千百年來,這蠶鄉福地,是最典型的農耕社會。直到我們這輩的小時候,耕田用的是牛,一種水牛。牛拉犁,犁耕田。犁尖深深插入土中,翻起一塊塊泥土。而翻墾土地,則是人力,用一把把鐵耙,上下翻飛。鐵耙翻起一塊又一塊泥土,敲碎,推平,雖地裡沒有金元寶,但心裡藏著金元寶。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勤勞的人,熱愛土地的人,不怕揮汗如雨,不怕電閃雷鳴,不怕炎熱酷暑,也不怕天寒地凍。蠶鄉人的心中,總有一種期盼,總又一種希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的好日子。

鄉情散文||秋分稻秀齊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期,一隻老牛站在田埂上發呆。它看見一把犁,雙頭的犁,不用它拉,卻能在田裡前後穿梭,耕起田來又深又快。這傢伙,電耕犁呀!不久,一個大的鐵傢伙在田裡轟鳴著,還冒著煙。兩個鐵輪子向前滾著,而那滾刀似的銀犁把泥土打得粉碎。老牛真的看呆了,老牛想,這不吃食物的傢伙,怎麼比我厲害呢?從此,老牛下崗了,也再也沒牛棚了。

現如今,農民,不用做秧田。直播,不是現在的網路直播,也就不用移栽時的拔秧種田。不用拔草,又除草劑呀。不用收割脫粒,有收割機呀!思想解放,生產力也解放。

社會,不斷地變化著;時代,不斷地進步著;而文化與文明,總是會跟著時代步伐前進。

秋分時節,農民節日。笑看田野,豐收在望。這南太湖廣袤秀氣的田野,夢裡,也有泥土的芳香。好日子,就在我們身旁。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侵權可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