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鑑定有哪些方法

在使用文獻資料時,有一個用書真偽的問題。特別是在眾多的古代文獻中,存在著一部分偽書。辨偽的目的,在於恢復書的本來面目,以便更好地利用,而不是對偽書一概排斥,因為有些偽書同樣具有文物考古的價值,如仿宋元本是最為珍貴的古籍版本。對大多數讀書人來說,辨偽是閱讀研究的第一步。在閱讀和研究之前做一些辨偽的工作,比如知道古籍有真偽之分,而閱讀時取審慎態度,撰文時不引用偽書,或對引用偽書的情況加以說明,總之,瞭解古籍辨偽的歷史情況、態度、途徑和方法等,都是必要的。

古籍鑑定有哪些方法

《且居且讀》的作者艾川俊在本書中介紹古籍鑑定有兩條主流路線,對出版資訊不明的古書,可以透過文字考證和直接觀察書本特徵兩種途徑來鑑。

對於沒有任何有助於判斷版本的文字內容,考證無能為力,只能透過對版面直接觀察。即俗稱觀風望氣來嘗試解決,可以透過看字型,看版式,看紙張等來觀。比如《肇論中吳集解》,它的鑑定條件只有兩片殘紙,不知書名、作者,也沒有任何刻板和出版資訊,最後被定為“明刻本”,這是為什麼?作者艾川俊透過經驗推測,國圖學者將其定為明刻本,主要是因其自符合明代版刻的時代風格和特徵。

作者還指出,多數古籍缺少刻書序跋、牌記等文字內容,這些內容往往會交代版本的來龍去脈,很多古書缺少此類內容,想要搞清楚版本關係,這就需要藉助直接觀察。但如果要鑑定的是孤本,那就不得不“觀風望氣”做初步判斷。

古籍鑑定有哪些方法

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更多的是用網路搜尋和資料庫檢索,透過網路閱讀電子圖書、影象,這種手段叫E 考據。E 考據最大的優點就是窮盡一切資訊,聯想無限豐富,只要動一下手指就可以,節省人力,增加見。比如作者提到“金融”一詞的來歷,在中國的來龍去脈一直不得其詳,最終透過線上閱讀早稻田大學藏明治圖書,再加上使用《申報》檢索,利用這兩個工具,考證了“金融”在日本產生、演變的歷史,瞭解到這個詞是在光緒末年傳入中國的,解開了經濟學史上的一個謎團。

可以看出,相比較於傳統考慮,E 考慮的好處十分多,但它也有一定的缺點,如它的資訊龐大到也魚龍混雜,會存在一定的錯誤資訊。因此需要花費一些功夫辨別真偽,作者表示,這不是E 考據和網際網路的錯。如果一個考據者學之深厚,再加上E 考據工具,那真是如虎添翼。

古籍鑑定有哪些方法

作者提到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意思,文獻可算作“文科中的工科”,與“理科類歷史學”最為接近,理科類歷史學是基於原典史料展開精密推論,經得起他人檢驗,也就是說符合理科追求的“重現實驗”的學術著。我認為是非常有道理的,不論是文字考證還是透過觀察本考證,都需要嚴謹的態度,精密的推論得出結論。

《且居且讀》既是一本增加文史知識的趣味讀本,又是一本學習古籍版本鑑定的實用手冊。是艾俊川近年文章結集,內容涉及版本目錄、藏書校勘、文字訓詁、辨偽考據,是為其多年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之整合。喜歡古籍鑑定的人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