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孔夫子說:“繪事後素。”意思是說,先有一個白底子,然後才能在上面畫出五彩的圖案。歷史不就是這繪畫的底色嗎?它也是長養花朵的大樹。

今天這本書適合喜歡歷史和古詩,以及教導孩子的一本書。雖然有些泛泛而談,這些詩也是耳熟能詳,再重新看一下,別有一番風味。

該書分享了先秦的禮樂和征伐;分享了漢朝的豪邁,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分享了唐朝的強盛和宋朝的理性;也分享了元朝的遼闊,明朝的血性和清朝的變革。我們知道了邊塞詩、田園詩、閒適詩、諷喻詩、愛國詩等不同的詩歌型別,也知道了古人熱愛自然、熱愛國家的不朽情懷。

蒙曼老師這本書的精華我也分享給大家,我們一起穿越歷史陪古代大文豪們吟詩作對吧!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1 春秋戰國

夏、商、週三代是中國歷史的開篇,《詩經》是中國古典詩詞的開篇。《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的是從西周初年一直到春秋時代的詩歌。

《詩經》的三百多篇詩歌分成三個部分,分別叫風、雅、頌。古代的詩歌都是配樂演唱的,因此風、雅、頌其實是樂調的劃分。其中,“風”是指十五國風,也就是十五個諸侯國的民間音樂,就好比現在安徽有黃梅戲、陝西有秦腔;“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也就是雅樂正聲,有點兒類似於京劇;而“頌”則是廟堂音樂,相當於國歌一類的國家典禮音樂。這些也都沒有具體的作者。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jū)。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jiǔ)。匪報也,永以為好也。(《詩經·衛風·木瓜》)

所謂“衛風”,其實就是指衛國的民歌。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

你送我木瓜,我還你瓊琚,這可不是為回報,是要和你永相好。

你送我木桃,我還你瓊瑤,這可不是為回報,是要和你永相好。

你送我木李,我還你瓊玖,這可不是為回報,是要和你永相好。

“瓊琚”“瓊瑤”“瓊玖”這三個詞都是斜玉旁,也都是美玉。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jǐ),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秦風·無衣》)

同樣“秦風”對應秦國的民歌,這首詩大致意思是

誰說沒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戰袍。國王興兵要打仗,趕緊修理戈和矛。同仇敵愾(kài)赴戰壕。

誰說沒有衣裳穿?你我一同披汗衫。國王興兵要打仗,趕緊修理矛和戟,並肩攜手在一起。

誰說沒有衣裳穿?你我一同穿戰裙。國王興兵要打仗,趕緊修理甲和兵,同心協力向前行。

我們再看下歷史背景,衛國是周朝滅掉商朝後,為安置商朝遺民而建立的諸侯國。這些居民的視野格外寬,文化品位也格外高。對應的秦國常年戰事,所以更多的就是戰事相關的詩較為突出。

2 秦漢時期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風歌》 劉邦)

漢高祖劉邦這首詩大氣豪邁,當時的背景也是他榮歸故里有感而發,這首詩大致意思是

大風猛吹啊白雲飛揚,我平定了四海啊回到故鄉,到哪裡尋找猛士啊鎮守四方?

說到劉邦不得不說的就是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zhuī)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gāi)下歌》)

楚漢爭霸的兩位風雲人物,都是人中豪傑,關於兩人的爭論,後人也從未中斷過。蒙曼老師也分析了兩首詩,從兩首詩中也能看出兩人的結果也是命中註定。劉邦雖有些潑皮無賴,但想的是“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項羽雖勇猛過人,但是想的是“虞兮虞兮奈若何”。

樂府詩是一種詩歌體裁。所謂“樂府”,其實是秦漢時期設立的一個政府機構,主管音樂。漢朝的時候,主管音樂的機構有兩個:一個是太樂,管理嚴肅音樂;一個是樂府,管理流行音樂。

後來樂府詩的特徵越來越鮮明,人們就不管它是不是樂府採集來的了,只要是這一類詩歌,就都叫樂府詩。於是,樂府詩就變成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因為樂府詩主要流行在西漢、東漢乃至魏晉時期,所以,人們又把樂府詩稱為“漢樂府”。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

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huā)葉衰(cuī)。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漢樂府)

詩的大致意思是

園中的葵菜鬱鬱蔥蔥,等著太陽把露珠曬乾。

溫暖的春天播灑恩澤,讓天下萬物都光輝燦爛。

它們只怕秋天一到,花朵和枝葉都萎黃變幹。

百川奔騰東歸大海,何時見到它掉頭西返!

少年人若不及時努力,年老後只會涕淚漣漣。

漢朝人很是豪邁,他們是不甘心受命運擺佈的。所以,他們給出了另外一種答案:“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另外平民有自己的姓,就是從漢朝開始的;正月初一過年的習俗,也是從漢朝開始的。(知識點get到了)

3 三國兩晉南北朝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是對曹操最準確的描述。同樣曹操作為一代梟雄,也是一位大詩人,曹家父子在文學上可與“三蘇”媲美。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sǒng zhì)。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裡。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觀滄海》曹操)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

我向東登上碣石山,去看那蒼茫的大海。

大海是多麼浩蕩,山島也巍峨高聳。

山上林木茂密,百草鬱鬱蔥蔥。

秋風吹動著樹木,也讓大海波翻浪湧。

日月交替執行,好像就從大海里出生。

銀河星光璀璨,好像也從大海中升騰。

我是多麼幸運,就用這首歌來表達我的心情。

這首詩寫了壯麗的大海,秋天以及曹操的人生。曹操為什麼有機會觀滄海?因為他北征烏桓,回來的時候路過此地。他為什麼又要北征烏桓呢?那是因為他當時已經打敗了河北的袁紹,緊接著就要進軍江東,謀求統一天下。而烏桓就在河北的北面,而且跟袁紹的殘餘勢力有勾結,如果曹操不管烏桓,直接南下,就有可能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所以,曹操才要先行拿下烏桓。寫這首詩的時候,曹操已經打敗了烏桓,統一的藍圖正在他的心中勾畫。在這種情況下俯視蒼茫大海,他又怎能不壯懷激烈,熱血沸騰!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說到田園詩的代表,東晉詩人陶淵明首當其衝。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

詩的大致意思是

草廬蓋在紅塵裡,卻又並無車馬喧。

問我何以能如此,心超世外地自偏。

手採菊花東籬下,悠然自得見南山。

山間雲氣傍晚好,飛鳥結伴把巢還。

此中自然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南朝初年。那個時候,北方已經成了胡人的天下,東晉政權只是偏安江南。偏安也罷了,這個政權還特別衰弱,世家大族把持權力,權臣內鬥不已,一般讀書人根本找不到出路。這正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大背景,也是陶淵明終日飲酒的大背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個人想發憤努力都沒有空間。怎麼辦呢?陶淵明的詩給了人生另外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返回自然,跟自然融為一體。如果說,一往無前是儒家的思想,那麼,樂退安貧就是道家的境界了。從此之後,儒道互補就成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得志時積極進取,建功立業;失意時寄情山水,採菊東籬。進可攻,退可守,這不僅是詩的新境界,也是人生的新境界。千百年來,它豐富著中國人的選擇,也撫慰著中國人的心靈。

4 隋唐時期

雄漢盛唐,是我們中國人永久的驕傲。唐代的古體詩,主要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一首之中,句數可多可少,篇章可長可短,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嚴:一首詩的句數有限定,即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詩還要求中間四句成為對仗。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所以又叫古風。近體詩有嚴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稱它為格律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知識點來咯

中國有四大名樓的說法。這四大名樓,是指山西永濟的鸛雀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和湖南嶽陽的岳陽樓。

它們成為名樓,不僅因為名勝,更因為名詩。鸛雀樓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滕王閣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黃鶴樓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崔顥《黃鶴樓》),岳陽樓有“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這些詩全都是唐詩,而且是最美的唐詩。

王之渙生活的年代,是從武則天到唐玄宗時期,這個時代在歷史上號稱盛唐。可以說,王之渙自出生以來,看到的就是國家蒸蒸日上,更上一層樓,而這樣生機勃勃的時代也刺激了詩人,讓他產生了千里之志,渴望更上一層樓。這種個人、國家和社會相互呼應的蓬勃精神,正是我們最喜愛的盛唐雄風。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李白)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杜甫)

兩首詩寫作背景都是在“安史之亂”時期,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叛軍從范陽(今北京西南涿州一帶)一路向西殺將過來,唐玄宗帶著愛妃楊貴妃、太子李亨等少數親信倉促西逃。唐朝也開始由盛轉衰。

李白寫下這首詩已經58歲,這也正是讓人欽佩的地方。中國的文化傳統相對保守,很多人都太過少年老成,年紀輕輕就特別沉悶。但李白不一樣,他永遠像個少年。人生最得意的時候,他能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人生最落魄的時候,他仍然能夠“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杜甫為什麼有魅力?因為他的眼裡永遠有國有家。對國家,他是“感時花濺淚”;對家庭,他是“恨別鳥驚心”。對國家,他看到“烽火連三月”;對家庭,他想著“家書抵萬金”。這種感情太深厚了,以至於後來再出現類似的情況,這兩句詩就會立刻湧上心頭。一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熱淚橫流,吟誦過“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泊秦淮》杜牧)

杜牧關心政治,卻又身處晚唐,積弊難返,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喜歡寫懷古詩,借古諷今,這就讓他的詩在雄姿英發的基礎上又有一種深沉的感慨。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暴秦滅亡的根源。當年,這篇文章轟動一時,老詩人吳武陵甚至拿著它去找那一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給杜牧要了一個進士科第五名。這也是唐朝科舉考試的一段佳話。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5 宋朝時期

宋朝的特點,是內盛而外弱。一方面,宋朝的皇帝寬厚,大臣謹慎,所以老百姓的日子相對富足,文化也特別繁榮,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文質彬彬的氣質,這是內盛。但是另一方面,它的戰鬥力很弱,跟少數民族政權打仗很少打贏。北宋的時候跟遼朝和西夏打,金朝崛起之後又跟金朝打,還被金朝趕到了長江以南,所以宋朝又分成了北宋和南宋。最後,南宋又被蒙古政權所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江上漁者》范仲淹)

范仲淹可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政治家,也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同樣是一位父母官。寫這首詩時,范仲淹正擔任蘇州知州,這“出沒風波里”的漁夫,就是他治下的老百姓。作為一任官員,特別是父母官,如果能夠用現實主義而不是浪漫主義的眼光來看自己治下的百姓,那才是一個真正有情懷的好官。范仲淹是一個從平民成長起來的官員,因為自己吃過苦,他更能同情天下吃苦的人,這就叫推己及人,這才是真正的儒家知識分子。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

除了憂國憂民之外,宋朝計程車大夫還有一個特徵,他們特別富於理性思考,寫出了很多哲理詩。

蘇軾本來是少年得志,21歲就考中進士,在當時的文壇和政壇都備受矚目。可是,到了中年,他的人生就開始顛簸不順了。當時,宋朝面臨著兩大問題,一個是積貧,一個是積弱。所謂“積貧”,就是朝廷沒錢,財政總是虧空。所謂“積弱”,就是軍隊不強,總打敗仗。當時的皇帝宋神宗任命王安石大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歷史上稱為“王安石變法”。這些改革措施有些還不錯,有些卻只是“想得美”,實際上行不通。蘇軾是個耿直的人,提出了不少反對意見,結果就被改革派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了。他們在蘇軾的詩文之中挑出了一些字句,羅織罪名,說他對皇帝不忠。把他抓到了御史臺裡,差點兒丟了命。幸好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傳統,他才最終逃過一劫,被貶官黃州了事。王安石這一派新黨也被打壓下去,換上了保守派,按說,蘇軾該苦盡甘來了吧?可是這個時候蘇軾又說,王安石的一些做法並沒有錯,這樣一來他又成了保守派的打擊物件。總之,新黨覺得他舊,舊黨覺得他新,他就在這兩派之間起起落落,先後貶官黃州、惠州、儋(dān)州,真是九死一生。這樣折騰下來,一般人早就心如死灰了。

可是,蘇軾不一樣。他心態特別好,一路走一路吃,在黃州發明東坡肉,在惠州吃荔枝,在儋州吃牡蠣,吃出了好多傳世名菜。同時,他也一路走一路寫,寫出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似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不就是瀟灑走一回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李清照)

李清照是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那是何等的玲瓏俏麗!她怎麼會寫如此壯懷激烈的詩呢?其實,這樣截然相反的詩詞風格,恰恰反映了李清照的文學主張。

當時面對“靖康恥”的國仇,金攻破了北宋的都城汴(biàn)梁(今河南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把後宮、宗室、大臣、工匠、普通百姓等十幾萬人押解到了北方。

同時面對家恨,李清照丈夫趙明誠駐守江寧時,有武官發動叛亂,趙明誠不僅沒有指揮平叛,反倒連夜用繩子縋下城牆逃跑了。這種臨陣脫逃的行為,讓李清照非常失望,李清照隨趙明誠到湖州赴任。從建康到湖州要經過烏江,也就是當年項羽自刎的地方,李清照身臨其境,感慨萬千,這才寫下這首著名的懷古詩。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的狀元,然後做了宰相。當時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揮師南下,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俘虜了南宋的皇帝。後來文天祥本人也被俘虜了。元朝人把他押到船上,經過零丁洋,送到崖山去。元朝人把文天祥押到崖山,是希望他能夠招降堅持抵抗的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文天祥是怎麼回覆元朝人的呢?他拿出來的,就是這首《過零丁洋》。

這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風骨。一個人有了風骨,才會受人尊重;一個民族有了風骨,才有資格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6 元明清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風沙似雪,家家行帳下氈簾。(《上京即事五首》(其三)薩都剌)

少數民族詩人薩都剌能夠進入中國詩人的行列,寫下這首詩,本身就跟元朝的時代特點密不可分。這個時代特點,就是民族的大遷徙、大融合。元朝幹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滅亡了南宋的老對頭金朝,第二件事是進行了三次西征。這三次西征,橫掃中亞、西亞和東歐,最遠一直打到多瑙河畔。而且,隨著這三次西征,他們也帶回來一大批各種民族、人種都非常複雜。

元朝是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政權,這個政權不僅僅擴大了中國的領土,也豐富了中國的精神,是我們國家形成的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石灰吟》于謙)

石灰的歷練就是詩人于謙的歷練,石灰的性格就是詩人的性格。詩人和石灰融為一體,這就叫託物言志,雖然沒有一個字寫人,但是又讓讀者一下子就看到了物背後的人,這才是好的詠物詩。

事實上,這首詩的作者于謙,就和詩裡所說的石灰一樣,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而且品格清白,毫無私心。于謙一生清廉,並且作為一介書生,贏下“北京保衛戰”,最後被佞臣誣陷,于謙作為一品大員,太子少保,抄家的結果是家徒四壁,只有皇帝賞賜的蟒袍和寶劍端端正正地供奉在正堂上,除此之外,一無所有。這就是是“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龔自珍)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這個王朝非常特別,它跨越了古代和近代兩個時代。1840年之前,它屬於古代,領土面積僅次於元朝,還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要多輝煌有多輝煌。

龔自珍生在乾隆末期,第一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之後去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太平盛世中度過。但是,龔自珍沒有被太平盛世衝昏頭腦,他很早就覺得,清朝已經進入了衰世,外強中乾而已。要想振作,就必須“更法”,也就是變法。這不是烏鴉嘴嗎?當然不討人喜歡。所以他屢屢遭到當朝權貴的排擠,到1839年,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終於在北京待不下去了。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他說,現在的中國,太像一潭死水了。要想讓國家有生氣,是真的需要有風雷激盪!就讓風雷打破這種大家都不敢說話,也不願說話的消極狀態吧,這種死氣沉沉的局面,是多麼令人悲哀啊!這是不是在祈禱神靈?既是,又不是。說它是,是因為龔自珍確實是在呼喚風雷;說它不是,是因為這風雷並不是大自然的風雷,而是社會、人心的巨大變革。

龔自珍辭官回鄉,就是想要辦學的。他在《己亥雜詩》的第五首裡還寫道: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花兒落了,不是無情,它是要變成春泥,培養新的花朵。從這兩首詩就能看出來,龔自珍這315首《己亥雜詩》其實並不雜,而是有一條清晰的線索,他就是要救國,就是要培養人才。

《順著歷史學古詩》---看歷史品古詩

End

古詩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雜詩十二首》其一)未來都從今天起步,希望我們一起珍惜時間,珍重自己,也像先賢和前輩那樣,“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蒙曼老師這本書還是很值得大家再品讀一下,回味一下古詩帶來的美。

喜歡的小夥伴點個贊,後面繼續分享好書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