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今賞3」讀元曲,看古代文人對待功名的態度

「元曲今賞3」讀元曲,看古代文人對待功名的態度

「元曲今賞3」讀元曲,看古代文人對待功名的態度

最近閒讀元曲,發現文字中凡出現“功名”兩字,作者的態度似乎都不大友好,隨手錄幾例:

馬致遠:咸陽百二山河,兩字功名,幾陣干戈

喬吉:富貴三更枕上蝶,功名兩字酒中蛇

薛昂夫:功名萬里忙如燕,斯文一脈微如線

張可久:半紙功名,風月關山

張可久:兩字功名頻看鏡,不饒人白髮星星

呂止庵:功名覽鏡看,悲歌把劍彈

……

讀到這樣的句子,總感覺那個時代的不同作者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發洩著大體相同的情緒,那就是對功名二字的“看淡”“勘破”。此外,還有更多散曲作品,雖沒有直接在文中點“功名”二字卻透過託物、予景、借喻等形式,表達著對功名二字更復雜的情緒:悲涼,憤懣,失望,嘆息……

唉,人生不如意,全因功名累。

這是什麼原因呢?說實話,我對於元朝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認知水平僅僅停留在初中歷史課程的程度,後來在川師所學的一點文學評論知識也早就還給老師了。要想從這個現象中得出關於元朝文人士大夫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什麼的論斷來,委實是扯淡。我只是覺得奇怪而已。

中國曆朝歷代,對功名視如糞土的文人多了去。最有代表性的,無非有兩類,一類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型,一類是李白的詩酒山水型。前者有隱逸之美,後者有豪放之氣。他們都代表著中國文人超凡脫俗的風骨和獨立的人格特徵,對後世文人精神發育的涵養有很大的影響。

在人一生的不同階段,尤其在年輕時候,做做桃源隱居夢,做做江湖遊俠夢,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但作為生活在當代的年輕人,切勿食古不化。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自己既沒有陶淵明的文采,也沒有可以歸隱安身的一片田園;如果自己既沒有李太白的詩仙之才,也沒有暢遊天下名山的足夠銀子,我們還敢奢談什麼避世呢?

何況,歷史上那些“糞土功名”的人,大多身處“有國報不得,有家歸不得,有才用不得”的社會環境,憤怒出詩人麼,他不拿功名開涮才怪。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學習中國古典文化,如果被古代文人對功名二字的唾棄所迷惑,自己又理解不了“淡泊名利”的真正含義,而給追求進步、積極向上一律貼上“追名逐利”的標籤,這些人純粹是給自己找躺平的理由。

我個人的價值觀更趨同於歷史上那些為了功名而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風流人物:蘇秦,張儀,商鞅,屈原,司馬遷,霍去病,曹操,文天祥、譚嗣同……每一個名字都給人以激勵和提振。他們留下的那些傳世詩句,如屈原的“雖九死猶未悔”,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霍去病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更是如星辰在天,閃耀至今。

今天的年輕人應當如何看待“功名”兩字?

每個人都希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往大了說完全可以與報效祖國、為民造福相關聯。每個人能力固然有大小,即便能力再小,但你往祖國建設大廈裡添的一塊磚加的一匹瓦,都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建設祖國。追逐這樣的功名,我們完全可以堂堂正正。

往小了說,“成家立業”是我國普通百姓千百年來恆定的價值觀,是每個人的基本責任和基本權利。相對於今天的躺平族和坐等國家福利保障陽光普照的人,那些風雨中送外賣的小哥,那些天未亮出門清掃街道的清潔工,那些早出晚歸的各行各業的普通工作者,對於他們小小的家而言,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功名”。

元曲中出現的“功名”二字以及其傳匯出的文人情緒,從文學作品本身的角度看,其實不僅有著其特殊的審美價值,而且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寶貴遺產。我上面所聊及的內容,明顯有把話題往偏裡帶的傾向,有借題發揮之意,但這也屬於文學欣賞的範疇。

面對優秀的、豐富的元曲,各美其美,各取所需,不亦樂乎。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