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的腳踏車文化 有何借鑑之處

哥本哈根以其腳踏車文化而著名,一半的居民使用腳踏車通勤上班(無論晴天還是下雪)。50%的居民對於歐洲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驚人數字,即便美國使用腳踏車通勤的人數最近有了一個極大的飛躍,也才不到1%。

哥本哈根的腳踏車文化 有何借鑑之處

哥本哈根的腳踏車道及其發達,其中絕大多數都提供一個至關重要的安全措施:隔離帶。但即使是在完全沒有隔離設施的車道,也能達到一種出人意料的和諧平等,好像腳踏車和汽車已經到了某種文化上的理解,是一種不需要語言,也無意識的,徹底的安全。城視窗Citiais認為,事實上這是騎腳踏車的人和汽車司機後天習得的意識,哥本哈根的孩子們早早就開始了騎腳踏車的安全課,這種安全訓練會一直持續到高年級。

哥本哈根的腳踏車文化 有何借鑑之處

這些腳踏車道是歷史性的城市規劃的產物,需要與整體的城市設計方法相結合。因為城市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騎腳踏車,而是為了交通運輸。這在於建立一個有各種選擇的交通運輸網路,其中最重要的目標是創造一個更宜居的城市。這其中的換算不能再簡單了:更多的腳踏車意味著更少的汽車,更少噪音和更少汙染。城視窗Citiais瞭解到,哥本哈根預計會在2025年達到整個城市碳中和。

這種遠見卓識的做法不單單限於交通運輸,所有設施——公園,公共場所,步行街道,腳踏車道,舒適的公共傢俱,舊建築物的適應性的再利用,甚至連種樹——都和一個更遠大的社會目標相關: 建立一個共享的公共空間。哥本哈根這種整個城市的全方位“碳中和”讓人感覺是一個集體的努力成果,而這在世界其他地方難以看到。

哥本哈根的腳踏車文化 有何借鑑之處

城視窗Citiais認為,我們將來迫切需要的,即巨大城市的轉型所需要的是一個系統方法:哥本哈根模式。所有的規劃都必須讓人與人之間加強聯絡,而要達到這一水平的共識,每個人都得有能力買賬——說到底這並不是一個規劃設計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戰。

哥本哈根當然不是一個完美的地方,哥本哈根居民會第一個告訴你它不是。城市正面臨中產階級化和流離失所的問題;它對移民和移民家庭的態度是困惑和矛盾的;它正在變得越來越缺乏經濟多樣化。

城視窗Citiais認為,雖然鼓舞人心,並不是所有的哥本哈根城市的經典案例都能很容易地借鑑。將這個60萬人的城市與紐約,芝加哥或北京上海進行比較,起碼是很困難的,或者乾脆沒可能。但也許有一個規則我們可以運用到自己的區域:哥本哈根仍然堅持著一套關於“個體平等使用城市”的共同認識——這是一個共同的公民價值觀,不僅僅只是街沿高度或腳踏車道,而是哥本哈根成功背後的真正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