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把明朝帶到了何方?有些事可謂是細思極恐……

劉伯溫堪稱近古以來最為神化的人物了。但真實情況卻跟大多數傳言不太一樣。比如他臨終時,告誡長子劉璉不要讓後人學習的書,實際上叫做《天文書》,並非所謂百戰奇謀。要了解這個人物,還要回到明朝的歷史背景之中。

劉伯溫把明朝帶到了何方?有些事可謂是細思極恐……

明祖陵

明朝如何立國:必彷彿於殷商

明朝創業之時和立國之初,君臣之間都很有一種漢初風格,後人都比擬為劉邦。但實際上,明朝的政治風格很不穩定。實錄中,明太祖滿口都是元末江淮俚語,“你每兒”之類的詞隨處可見;他的帝王心術、殺伐決斷也與歷代帝王都不相同。在明祖陵的《御製皇陵碑》中,朱元璋自稱“必彷彿於殷商”,好像殷商才更符合他對自己王朝的定位。

……於是祀事之禮已定,每精潔乎蒸嘗,惟劬勞罔極之恩難報,勒石銘於皇堂,世世承運而務德,

必彷佛於殷商

。淚筆以述,難諭嗣以撫昌,稽首再拜,願時時而來饗 。

這是不難理解的。荀子王制說道“

道不過三代,法不二后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二後 王謂之不雅

”。這個原則告訴後人:一個應命王朝的政治文化怎麼才能定位準確?那就只有在精神上師法前兩個王朝,在制度上師法最近的一個王朝。

對朱元璋而言,“道”最多隻能追溯到宋朝(元為后王、宋為前王),制度則只能師法元朝。但是,正如劉伯溫所說“宋元皆以寬縱失天下”,力主立國之初要嚴刑峻法。朱元璋採納之,搞了一套《大誥》(如上古的尚書風格),事無鉅細,都由他一個人來定下規矩。

劉伯溫把明朝帶到了何方?有些事可謂是細思極恐……

朱元璋、馬皇后、徐達、劉伯溫、常遇春

也就是是說,朱元璋實際上把自己的王朝追溯到了上古的商朝了,森嚴的禮法和殘酷的刑罰同時存在。在這個意義上說,明朝是一個完全沒有傳統政治文化支撐的朝代。中間相隔太遠了,以往的每個朝代都有點像,但本身又是完全孤立的。

那麼,明朝真正繼承的立國精神又來自哪裡呢?作為“吾之子房”的劉伯溫,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巫政:劉伯溫和朱元璋的立國

劉伯溫出生的浙江青田,跟長三角的港口地帶不一樣,當地多山,跟外界的交通並不發達。劉伯溫本人“

虯髯,貌修偉

”,也並非後世傳說的清瘦文人形象。他的曾祖劉濠曾仕南宋。劉伯溫早年跟隨鄭復初讀書,中了元朝進士。鄭復初據《玉山縣誌》,平生治“伊洛之學”(即二程)。

他之取信於朱元璋,一方面是戰略水平極高,與朱元璋不謀而合,即先滅陳友諒、再平張士誠,最後北伐。另一方面就很特殊。《明史·劉基傳》反覆提到“天象”問題,朱元璋非常依賴他對天象的理解,在京時反覆密談,離京時也“手書”詢問。而朱元璋真正對劉伯溫發怒的一次記錄,也是因為求雨失靈。他最後被胡惟庸所害,理由也跟天象有關(葬王氣之地)。這就很說明問題了。

《明史·劉基》:會以旱求言,基奏:“士卒物故者,其妻悉處別營,凡數萬人,陰氣鬱結。工匠死,胔骸暴露,吳將吏降者皆編軍戶,足乾和氣。”帝納其言,

旬日仍不雨,帝怒

。會基有妻喪,遂請告歸。

《明史·劉基》: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

《明史·劉基》: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挾前憾,使吏訐基,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帝雖不罪基,

然頗為所動

,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

劉伯溫把明朝帶到了何方?有些事可謂是細思極恐……

元朝 郭守敬觀星臺

劉伯溫的戰略自然是非常高的,詩文也相當好,但他的學問呢?從明史來看,劉基的學問很特殊,他最感興趣的主要是“天文”“地理”、“命理”這些巫術一類的東西。明史說,吳元年的《大統歷》頒佈之日,忽然發生“熒惑守心”,劉伯溫還勸朱元璋下一次“罪己詔”。

這說明他們君臣都十分迷信天象。其中原因已如上述:明朝失去了傳統,道過了三代、法二了后王。他們也不知道這個王朝的天命到底在哪裡?於是,劉基的天象學,就對朱元璋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明史劉基傳可以看出,他主要是靠天象學而得到朱元璋賞識的。

《明史·劉基》:吳元年以基為太史令,上《戊申大統歷》。熒惑守心,請下詔罪己。大旱,請決滯獄。即命基平反,雨隨注。因請立法定製 ,以止濫殺。太祖方欲刑人,基請其故,太祖語之以夢。基曰:“此得土得眾之象,宜停刑以待。”後三日,海寧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縱之。尋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但劉伯溫精通的“天文”,並不是元朝發達的科學天文學,而是他自己參悟而來的玄學巫政。因此他的大統歷上呈後,朱元璋又召回了元朝的官方天文學家反覆修改,最終以郭守敬的《授時歷》為藍本,象徵性地把洪武甲子作為元年(洪武十七年為甲子年),而實際使用時,仍用授時歷的演算法。也就是說,批了一層“應命”的皮,實際上是沿用元朝的科學成果。

《明史·曆法志》:吳元年十一月乙未冬至,太史院使劉基率其屬高翼上戊申《大統歷》。太祖諭曰:“古者季冬頒歷,太遲。今於冬至,亦未善。宜以十月朔,著為令。”洪武元年改院為司天監,又置回回司天監。詔徵元太史院使張佑、回回司天太監黑的兒等共十四人,尋召回回司天臺官鄭阿里等十一有至京,議曆法。……

自是《大統歷》元以洪武甲子,而推算仍依《授時》法

。三十一年在罷回回欽天監,其《回回曆》科仍舊。

劉伯溫把明朝帶到了何方?有些事可謂是細思極恐……

八股文

科舉上也是很有意思的。劉伯溫和朱元璋既不認可元朝為“后王”,也不認可“前王”宋朝的開放精神,就只能陷入困境之中。他們搞科舉,發明了八股文,也設立五經博士,但只能學習一點宋朝理學,又強迫使用古人語氣。最終像一個山寨版的西漢。

《明史·選舉志》: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 ,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

明史藝文志還羅列了可考的劉伯溫著作,其中多數也都是玄學,極少量的是儒學,如對皇極經世的解釋,也是邵雍一脈的象數派玄學;《多能鄙事》這種書實際上是一本農家百科全書。著作中還漏了一本,就是他臨終時交給長子劉璉,讓他呈交給朝廷,且後代決不能學的《天文書》,這本書應該才是劉伯溫巫政思想的淵源,今已不傳。

《明史·藝文志》:劉基《禮賢錄》一卷,《翊運錄》二卷;劉基《多能鄙事》十二卷;劉基《天文秘略》一卷 ;《觀象玩佔》十卷不知撰人,或雲劉基輯;劉基《玉洞金書》一卷,《注靈棋經》二卷,《解皇極經世稽覽圖》十八卷;劉基《三命奇談》、《滴天髓》一卷;劉基《金彈子》三卷,《披肝露膽》一卷,《一粒粟》一卷,《地理漫興》三卷;劉基《覆瓿集》二十四卷,《拾遺》二卷、皆元時作。《犁眉公集》四卷,《文成集》二十卷、彙編諸集及《郁離子》、《春秋明經》諸書。詞四卷

劉伯溫的後代基本上還是好的,朱家對這一家人特別好,朱棣沒有連坐次子劉璟(參加建文帝集團),後世的弘治、正德、嘉靖都對劉家有特殊恩典。他的子孫一直到南明,還擔任了水軍將領,最後遠赴海外、不知所終。

綜上可知,劉伯溫是個鄉野之中自學成才的人,他的主要學問是自己參悟的玄學巫術,其導師鄭復初的二程之學,在他身上已經淡薄得看不見一絲痕跡。他更像一個非主流的巫術家,而不是張良、荀彧這種理性的政治家。

這個人對元朝的科學成果並不瞭解,甚至對宋朝的理學也不是很在意,他沒有長三角港口地帶的開放精神,也沒有元朝的多元包容,主張嚴刑峻法與巫風統治並重,對知識層次比較低的朱元璋構成了致命吸引,兩人合力塑造了明朝的立國精神。

如果要追溯劉伯溫的思想源頭,很可能是南宋時期吳越地區復興的一些非常遠古的思想,類似越王勾踐、傳說中的成鳩氏人皇等等(《鶡冠子》)。總之,劉伯溫是華夏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種人,身上的巫師色彩非常濃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