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發展簡史

精益智造之家專欄內容: 精益話題第一期(No。1)

專欄內容:精益理念的發展簡史,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及重要事蹟。

(獨家內容,侵權摘抄必究,首發頭條號,轉發請註明出處)

精益發展簡史

精益發展時間軸 (圖片來源:網路)

作為開篇,想談一談精益這個概念的由來。其作為製造業內的重要思想,當然也有其發展的歷史。

精益製造的早期發展,可以追溯到

18世紀。這一階段的重要人物是

伊萊. 惠特尼(Eli Whitney),

他是互換技術的創始人。惠特尼在1799年第一次提出互換技術,是實行標準化生產的創始者。最初在制鎖中採用標準化零件,保證零件可互換,後推廣到槍械生產中。由於實現產品標準化,大大提高生產效率,方便了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維修,是工業走向成批生產的重要一步。當時他和美國軍方簽訂了一項供貨合同,生產毛瑟槍10,000支, 每枝單價在當時低得不可思議,僅為13。4美金。

在隨後的100年中,製造商關注的重心始終是一些單項的製造技術。在這一階段中,工程製圖、現代化的機器開始逐步推廣開來,具有標誌性的技術是以英國工程師

貝西墨(Bessemer)

命名的貝西墨酸性轉爐鍊鋼技術。而對於生產過程中,工件從一個離散流程流轉到下一個離散流程等一些物流的問題,多個生產流程在工廠中如何合理安排的問題,每個員工工作量的問題,在那時並沒有什麼人關心。

直到1890年,

弗雷德裡克﹒泰勒

(Frederick W。 Taylor,1856-1915,美國)的出現才改變了這種狀況。泰勒是第一個關注員工個人工作狀態和方法的人,這體現在他首先提出的時間研究和標準化作業。基於

30多 年的生產現場勞動和管理經驗,指出工人和管理者都憑經驗來工作是很不科學的,應該對工人的工作進行研究,將高效率的、先進的工作方法變成標準,並透過培訓 使工人能夠按照標準工作方式去勞動。而管理者的責任就是專門進行工作研究,透過制定工作條例、標準、定額和計劃等使科學的工作方式文字化、制度化。

同時代的

吉爾佈雷斯夫婦

(Frank Gilbreth,1868-1924, Lilian Gilbreth,1878-1972,美國)在許多行業進行了廣泛細緻的動作研究,提出了各種工作作業的標準方法。泰勒科學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推廣應用,帶來了企業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高利潤的新局面,使物質生產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並使美國的經濟實力超過英國。在當時,泰勒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觀點引起了各方面不同的反應,尤其是工會,認為他在幫助資本家榨取工人的血汗。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泰勒的成就是偉大的,開創了製造業科學管理的先河。當然他的理論中缺少了對人的行為科學方面的考慮。

之後,受“泰勒主義”影響的,在精益發展歷史上具代表性的人物-

亨利福特

,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輛屬於普通百姓的汽車-T型車,世界汽車工業革命就此開始。1913年,福特汽車公司又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條流水線,這一創舉使T型車一共達到了1,500萬輛,締造了一個至今仍未被打破的世界記錄。這種新的生產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眾產品,它不但革命了工業生產方式,而且對現代社會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有一些社會理論學家將這一段經濟和社會歷史稱為“福特主義”。

20世紀50年代,日本面臨經濟蕭條、缺少資金、生產效率低下的局面,當時日本製造業的生產效率只有美國製造業的1/9-1/8。日本要發展汽車產業,但又不可能全面引進美國成套裝置,因此 也就無法照搬美國的大量生產方式。為發展本國的汽車工業,日本豐田公司對比研究了日本和美國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國民特質。他們發現:日本的家族觀念、服從紀律和團隊精神是美國人所沒有的,美國企業外籍工人多,日本企業則少,且日本員工身上也不存在美國員工特有的因美式生活而形成的自由散漫和個人主義氾濫問題。

基於此,豐田人開始了汽車生產製造的探索和實踐,並逐步形成了新的生產方式,初期被稱為大野式管理,在1962 年才被正式命名為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1974年豐田汽車公司向外正式公佈了豐田生產方式,引起製造業人士的廣泛關注。自此,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完善和不斷改進,終於形成了如今世界著名的豐田生產方式。

豐田生產方式的發展主要歸功於豐田佐吉、豐田喜一郎和大野耐一三個主要人物。

豐田佐吉

,豐田公司的奠基者。19世紀,豐田公司生產織布機。1902年,豐田佐吉發明了自動紡織機,這一發明開啟了自動紡織業的大門,實現了一名工人同時看管多臺機器的工作方式,並可使裝置在發生故障時自動報警停機,這就是TPS自働化的前身。

豐田喜一郎

,豐田佐吉的長子。20世紀30年代,豐田公司開始建立汽車製造廠。喜一郎赴美學習福特公司的生產製造系統。他把福特的傳送帶技術在日本的小規模汽車生產中加以改造應用,提出了在生產線的各個工序中,只在下道工序需要時上道工序才進行生產,從而奠定了準時制生產的基礎。

大野耐一

在豐田英二(喜一郎的侄子)領導時期,把豐田生產方式形成完整框架。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超級市場給了大野耐一很大的啟迪,他 據此發明了拉動式生產系統,並開發了一系列工具來實現他的生產模式,其中,最著名的工具就是看板。

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豐田生產方式在日本汽車工業企業中得到迅速普及,並體現出巨大的優越性。1980年,日本以1100萬輛的汽車產量全面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汽車製造第一大國。不僅是在汽車行業,在家用電器、數控機床等 細分市場的競爭中也遭受嚴重打擊的美國,終於 意識到致使其市場競爭失敗的關鍵是美國製造業的生產水平已落後於日本,而落後的關鍵又在於日本採用了全新的生產方式——豐田生產方式。

為此,1985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籌資500萬美元, 確立了“國際汽車計劃”(IMVP)的研究專案。研究團隊在丹尼爾·魯斯教授的領導下,歷時五年,對 14個國家的近90個汽車裝配廠進行實地考察,查閱了幾百份公開的簡報和資料,對西方的大量生產方式與日本的豐田生產方式進行對比分析,最後於1990年出版了《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第一次把豐田生產方式定名為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LP)。

自此,精益作為一種理念,開始不斷被完善、發展,已經開始被應用在各行各業當中。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轉發和關注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