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千年茶話之紫砂陶刻藝術

紫砂陶刻在類別上有著很多的不同,有的在紫砂花盆上刻繪,有的在陶板上,還有的在紫砂花瓶上裝飾刻繪,各有特色,手法的運用上,也有所不同,以在紫砂壺上刻繪,最為文人墨客的喜愛。

古陽羨是宜興的舊稱,宜興紫砂馳名中外,而陶刻是紫砂其專一名詞。陶刻也就是在紫砂器皿上刻繪裝飾再續的過程。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紫砂也不例外。在紫砂上刻字繪畫,描金添彩,更提高藝術價值。裝飾的方法有許多,如:陶刻、浮雕、泥繪、彩繪、墨繪……裝飾作為一種手段,最終傳遞的是一種整體更加完美、更加得體、更加賞心悅目。

淺談千年茶話之紫砂陶刻藝術

陶刻——刀的藝術

陶都宜興的紫砂陶刻,它不僅是筆穎間的翰墨揚輝,而且是融文學、書法、繪畫、篆刻等諸多藝術為一體的“刀”的藝術,是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紫砂陶刻,即要保持書畫原有的“筆味”,更要發揮刀刻的“刀味”,我是一名紫砂陶刻的工作者,深知其奧妙之處在於陶刻的過程中,以刀代筆,使用筆的輕重、虛實、粗細、頓挫與快慢、浮沉、寬窄、利鈍要和諧地統一起來,以能夠達到字外傳神的格調。我們紫砂陶刻的傳統刀法有“雙刀直入法”、“單刀側入法”、“刻刀五分法”、“衝刀法”以及“琢沙地”等多種用刀手法。古色古香的紫砂陶刻便成了一種實用與陳設兼優的精品,故被稱譽為“陶都奇葩”。

淺談千年茶話之紫砂陶刻藝術

陶刻——文人的詮釋

紫砂陶刻在類別上有著很多的不同,有的在紫砂花盆上刻繪,有的在陶板上,還有的在紫砂花瓶上裝飾刻繪,各有特色,手法的運用上,也有所不同,以在紫砂壺上刻繪,最為文人墨客的喜愛。

當今,宜興紫砂發展呈現了百品競爭的景象,不斷髮展的市場為從藝者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紫砂工藝的陶藝工作者,我認為裝飾陶藝並不是人們簡單意義上的一種坯體上寫寫、畫畫,或者刻些什麼。嚴格地說從醞釀構思開始,在熟練自己手中作品開始,就已體現了作者作為創作主題的美的塑造與表現能力,一把茶壺、一隻花盆、一件物飾,它的任何新增,就是作者認識美、表達美的開始。陶藝作為作者表達情感的載體,應當說是不會影響作者在探索的領域內作各種有益的嘗試與比較,無論是爐火純青、駕輕就熟,還是初出茅廬、眼高手低,這樣的嘗試與反覆終將延續下去,直到一種樣式淺入深、由表入裡,直到作品較為完整的體現出來。

淺談千年茶話之紫砂陶刻藝術

陶刻——與書法的融合

中國書法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藝術,是對漢字的書寫物件,進行藝術的創造,從而達到了形象美與內在美和諧融合在一起的一種意象藝術。中國書法藝術和紫砂陶刻藝術二者是結合體,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悠久的歷史上,從明清以來,隨著書法、繪畫藝術在紫砂器上的運用,所製作品名噪一時,曾多次在百年一度的芝加哥博覽會、倫敦國際博覽會以及法國巴黎、美國等國際上榮獲金質獎章和獎狀。

淺談千年茶話之紫砂陶刻藝術

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宜興陶瓷蓬勃興起,紫砂茗壺便吸引了眾多的著名書畫家來宜興專門定製紫砂壺,以及其他雅玩器具,他們或親自揮筆兼刻,或與藝人合作鐫刻,成為“字依壺傳,壺隨字貴”的欣賞雅玩。在當時,身為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鄭板橋也特地趕到宜興,在紫砂壺上題詩刻字:“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飢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兩三寸水起波濤”。寫的非常精彩,既形象又生動。這裡不能不提及的另一位大家,他對紫砂的陶刻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他便是清嘉道年間,著名書畫家,金石篆刻家陳曼生,他在溧陽任縣令時,設計了十八種茶壺款式,與制壺名手楊彭年依式精心製作,並在坯體上與他的一些好友,如江聽香、郭頻迦等人聯手撰刻,可謂珠聯璧合,世稱“曼生十八式”,在當時名噪一時。

紫砂陶刻與中國書畫,二者是有機的結合,也是完美的結合,“刻刀作筆走龍蛇,千姿百態名陶間”,這是人們對我們宜興紫砂陶刻書畫藝術的讚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