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放映廳|《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

如果說美國電影常與感官刺激與商業化掛鉤,那麼法國電影則常與文藝範兒和優雅牽線。那麼當好萊塢與戛納對撞所造就的又是什麼樣的光影盛宴?答案便是由呂克·貝松執導的《殺手萊昂》。

冷與暖

偏藍綠的冷色調,貧民窟的斑駁光影,都市的繁忙塵囂。喧鬧是冷清的外殼,繁忙是空洞的面紗,噪音是寂寥的聲音。宏闊的畫幅與景深似乎在告誡人們,他們只是這座城市中的一個小小齒輪,雖說正在整體中運作,卻也無足輕重。

正是在這樣一個淡漠的社會背景下,故事開始於一場謀殺。男主角“萊昂”是來自義大利的頂尖殺手,而女主角瑪蒂爾達的家庭因著丟失毒品而慘遭惡警屠殺。血色在這片藍綠色下顯得如此冷酷。但幸而他們能夠遇到彼此——從此他們的生活中不再被例行公事的機械行為以及濃烈的仇恨所填滿。愛像是一行清澈明亮的液體,緩緩流動著注入兩顆麻木生鏽的心,讓它們重新運作。一點點小小的歡笑讓我們沉浸於二人世界中,卻不覺得孤獨。這也令最後的死亡蒙上一層悲劇色彩,溫情與柔和是死亡的面紗,壓抑卻放大了悲傷。影片最末沒有葬禮,我們不知道萊昂最後留在了什麼地方,但我們注視著瑪蒂爾達將那株她與萊昂共同養育的植物種入廣場,鏡頭緩緩盤旋,陽光把青翠割做不規整的幾何塊,留下溫暖的惆悵與一點點向前走的希望。

冷與不冷,是社會與人心,是恨與愛,微妙的近景將情感無限放大,也用柔情塗抹了這個屬於成年人的童話。

海底放映廳|《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

快與慢

拍攝技法方面,本片的一大特點大量運用了中景,鏡框將人物拘囿於銀幕,加之攝影機位的移動通常相對緩慢,二者營造出一種壓抑感。這與影片基調是相符的,也使快鏡頭的對比更加明顯。

第二個特點是含蓄與真實並重。幾場槍戰與殺人的戲都用了快鏡頭,大量搖動為整個場景營造了混亂不堪但可信的效果,令人觸目驚心。但其重點卻並不在動作,而是氣氛的營造。由此我們足以看見導演功力之深。

海底放映廳|《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

長與少

在演員上,讓·雷諾與娜塔莉·波特曼無疑是最佳選擇。其中讓·雷諾作為老戲骨的功力自不必說,而飾演叛逆少女瑪蒂爾達的娜塔莉·波特曼嶄露頭角,令人驚喜的表演為電影增色不少。人物並沒有大段大段的臺詞,語句精煉甚至有部分破碎,這也對演員的情感表達功力提出較高的要求。但在短暫精煉的臺詞中卻不乏精品。其中最經典的對話便是:

生活是隻有童年如此痛苦,還是總是如此?

總是如此。

這不僅是影片的主題之一,更將人生的艱辛娓娓道來。

海底放映廳|《殺手萊昂》:這個殺手不太冷

就像那株縱貫整部影片的綠色植物,在最後它迴歸了泥土,逃離了花盆的牢籠。一榮一枯,被束縛的最終解脫,飛向自由。瑪蒂爾達後面的生活會是怎樣,我們也不妨抱有希望。悵然的結尾緩緩收束故事,也為觀眾留下如同咖啡回甘的餘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