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小杰的孩子5歲,每次到商場總嚷嚷著要買玩具,玩具買了一大堆,可還是對買買買樂此不疲。

小杰自從離婚後,只有週末的時間帶孩子,因為陪孩子的時間較少,所以一般在週末時,孩子一有什麼要求,出於愧疚心理,她就儘量滿足。

但只要有一次,她表現出不買的意思,孩子就會各種哭鬧,各種找麻煩,她思來想去,這也不是個辦法。

她開始對孩子講道理:“寶寶呀,你看你每週都買玩具,咱們已經買了很多玩具了,這一週能不能不買,我們一起玩上週買的玩具?”

孩子很堅持:“不呀,就要買,你給我買。”

她又開始講道理:“為什麼非得買呢?買了不玩不是浪費嗎?媽媽掙的錢不能都買玩具呀,我們是不是還得做別的呢?寶寶,懂事一點哈!”

孩子依然很堅持:“你給我買,我就要,不買我就不走!”

看到孩子還想威脅她,小杰直接被氣炸毛了:“你不走就別走了,直接睡在這裡吧,整天光知道買玩具,這麼大了一點事都不懂,別走了,直接在這睡吧,我走了!”

小杰氣的準備拔腿就走,孩子一看媽媽脾氣上來了,跟在後面也開始嚎啕大哭。

一個吼,一個哭,誰也聽不進去,誰也不想讓步。

小杰就不明白了,怎麼這孩子這樣?

買這麼多玩具了,還要再買?

講道理一點也聽不進去,真搞不懂應該怎麼教育和他溝通。

小杰的困境也是很多家長遇到的困境。

在面對孩子非要玩具的時候,有的家長說:買,想要什麼,就買什麼;有的家長說:不買,沒錢;還有的家長說:要什麼要,整天就知道要玩具,不買!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在孩子非要買玩具的時候,

他到底想要的是什麼?

做為家長,

如果不買,又該如何跟孩子溝通呢

玩具對於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玩具就像子的小夥伴一樣,在他成長的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孩子透過玩具,去認知和探索世界。好的玩具,能夠提升孩子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開發孩子的各種認知能力。

玩具按照功能分類,可以分為:

語言文化類、科學類、動作類、操作類、藝術類、社會類

語音文化類玩具:可讓孩子聽覺更敏銳、學習新字群、促進語言表達與組織能力。

科學類玩具:可吸引孩子觀察、比較、收集、分析,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

動作類玩具:可以鍛鍊孩子的大肌肉及身體各部位的協調能力,

操作類玩具:讓孩子指頭的小肌肉更靈活,促進眼睛與手的協調。

藝術類玩具:能培養創造力和閱讀、書寫以及發現生活中美好事物的能力。

社會類玩具:讓孩子在抒發情緒中體驗大人的生活世界,同時認識自己身邊的環境並吸收相關的生活經驗。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買玩具對於孩子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既然玩具對於孩子來說,如此重要,當然孩子希望擁有越來越多的玩具。

如果父母給孩子買的玩具比較多,孩子就會認為他的父母對他特別好,他是值得被愛的。

而父母拒絕給他買玩具,他體會到的更多的

是挫敗,是不被認可,不被愛

我的一個來訪者成年了,依然還記得當年,當父親給他承諾買一個和小夥伴一樣的玩具的時候,他開心的樣子,也深深的記得,當父親發現這個玩具很貴,轉而給他買了一件別的玩具的時候,他失落的心情。

在孩子的世界中,玩具就是他所有的可以操控的世界,你的拒絕可能對他來說,就是一次難忘的否定。

否定的次數多了,他可能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當他抗爭、哭鬧失敗的時候,被否定的感覺進一步加深。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呵斥和講道理,為什麼孩子不聽

呵斥從語言上,代表了一種控制。當一個人不能很好的掌控局面時,他會試圖在情緒上操控對方。

呵斥孩子,背後是在告訴孩子:

你是不對的,我是你的父母,我才是對的,你不對,你應該聽我的

呵斥者站在一個高高的位置上,沒有將被呵斥者看成是一個平等地位的人。

所以,即便孩子在父母的威嚴呵斥下,他雖然聽從了,但也是表面的聽從,他的內心壓抑了很多不滿,必然在人生的某一個時刻,會爆發。

為什麼講道理也行不通?

因為道理代表了一種隔離。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懂得了那麼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對於孩子來說,我懂你說的也好,不懂你說的也好,但我就是想買,你不買,我就會很難受,難受我就要鬧,鬧了,你可能就會買。

孩子更多的表現的是本能,缺了就會要,不夠也會要,不爽也得要。

所有的要,背後都是慾望和需求的不被滿足。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一味的要玩具,如何更好的安撫和溝通

01認可他所有的需要

張怡筠說,很多孩子們肆無忌憚在公共場合哭鬧,尤其是2~6歲的孩子,正處在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他們過度關注自身,而不是外界、他人,所以難以顧忌外人感受。

要玩具是孩子的一種本能,我們可以選擇給他買或者不給他買,但是首先要認可他想買玩具的需求。

他想買,是對的。

然後看到他想買背後的東西,是真正的渴望玩具,還是渴望這樣的一個父母對他表達愛的方式。

小杰平時不和孩子在一起,她週末見孩子的時候,經常做的事情也是給孩子買玩具,孩子也從媽媽給自己買玩具的過程中,收穫了媽媽的認可和關愛,他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到了

愛的連結

小杰除了給孩子買點玩具,剩下的時間基本都是讓孩子自己玩,她不太會跟孩子一起玩耍。

孩子買玩具的背後,是對媽媽深深的愛和渴望。而如果此時媽媽看不到這種渴望,還對這種渴望加以指責和呵斥,孩子就會受到二次傷害。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02安撫他需求不被滿足產生的情緒

需要不被滿足,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即便我們能給孩子買很多玩具,但我們仍然給他買不了這個世界上所有的玩具。他總有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而這個時候,

他如何被我們對待,才是比買不買這個結果更重要的事情。

他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從我們如何對待他,習得對待需求不被滿足的經驗。

如果此刻能夠被很好的對待,他將來也會善意的對待他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

如果此刻他被粗暴的對待,將來他也會粗暴的對待周圍的人和整個世界。

所以,每當你要拒絕孩子的時候,記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幫助他成長的機會。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共情”。

共情(Empathy),也叫同理心。心理學將之定義為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也就是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做法,站在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

心理學家發現,無論在人際交往中發現什麼問題,只要你堅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儘量瞭解並重視他人的想法,就比較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小杰在我的諮詢幫助下,慢慢地和內在那個暴怒的孩子漸漸的和解了。

她在再次面對孩子買玩具時,會首先共情孩子,然後堅定的拒絕孩子,但是也會溫柔的表達她對他深深的愛。

她說:“寶寶,雖然你已經有了很多玩具,但是你依然非常喜歡這個玩具,媽媽知道,你想要買下他。但媽媽今天不買,因為之前你還有很多玩具沒有好好的玩,這個媽媽給你記下來了,等到以後我們需要時再買。媽媽雖然今天不買,但媽媽依然用心愛你,喜歡你。”

說完,她緊緊的抱住了孩子,然後,她聽到了孩子輕輕的抽泣聲。

她知道,那一刻,她真正懂得和理解了孩子。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03平等的與孩子溝通

孩子雖然小,但是他能聽懂我們的語言,能夠接納到我們的情緒,要想溝通,必須首先要和孩子在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因為你是孩子的父母,就有權利決定孩子的一切。

在演員胡可與兩個兒子相處的過程中,她很少對孩子使用訓斥、懲罰,正如她很早前在微博分享的:平等,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體驗吧,給他們最多可能的嘗試,自由吧,自由是最好的紀律。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04找到別的愛的連結方式

以前的小杰最怕孩子哭和鬧了,孩子哭了,她見不得孩子難受和委屈,孩子鬧了,她就會非常煩氣,討厭孩子無理取鬧,不懂事。

其實她是接納不了她自己內心那個委屈的孩子,也不能允許她內心的孩子撒嬌哭鬧。

所以,她在孩子身上有很多的投射,當孩子表現出自己不能接納的部分的時候,她就控制不住當下的場了。

《小王子》中有一句很經典的話:

“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他們後來都忘記了。”

父母表達愛的方式,不止買玩具這一種。

當孩子能夠在更多的場合,有了和孩子專注的互動,孩子對玩具的需求也不會那麼高了。

小杰發現,有時候,沒有玩具,只是簡單的在小區的廣場上,她和孩子追趕一會,孩子都會開心好久。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孩子需要玩具,更需要父母的關注和愛。

好的教育,不單單是給孩子多少物質的東西,更多的是

精神方面的財富。

與其給他講那麼多道理,

不如理解他,共情他,在乎他的感受。

當他要玩具的時候,試著先控制自己的情緒,給他認可、抱持和肯定;

當他受到挫折的時候,你能陪伴他,鼓勵他,支援他;

當他要努力的時候,你能引領他、讚許他、肯定他;

好的父母始終就像

一個容器

一樣,可以接納一個孩子的所有,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

孩子總要買玩具,作為家長,除了呵斥講道理,還可以怎麼做?

END

文|愉心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