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公元757年

安祿山之死:叛首也鬧家庭糾紛

公元757年,在洛陽僭稱大燕皇帝的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與謀士嚴莊合謀殺害。

安慶緒是安祿山寵愛的兒子,嚴莊是追隨安祿山起兵的重要謀士,但二人為何會做出如此悖逆的舉動,合謀把身為叛軍領袖的安祿山殺掉呢?故事要從安史之亂開始說起。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以驚人的速度擊破唐朝佈置在河北、河南的防禦,並攻陷了東都洛陽。攻克洛陽後,安祿山在此稱帝,建國“大燕”,正式樹立起與唐王朝爭奪天下的旗幟。

建國稱帝本來是好事,可安祿山建立新政權後,卻越發“胡作非為”,他根據自己的好惡任意侮辱武將和謀臣,儘管燕政權在和唐朝的對峙中佔據優勢,但內部矛盾開始越演越烈。為了儘快消滅唐朝的抵抗力量,他對前線戰鬥的督促更加嚴格,這對武將來說尚算習以為常的事,但對其部下文臣謀士來說,則未必如此。嚴莊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嚴莊是安祿山最為信賴的謀士,長期以來一直用自己的韜略為安祿山服務。但稱帝后的安祿山志得意滿,不但脾氣秉性越發狂暴,對於往常十分尊重的文臣謀士,也動輒加以打罵。安祿山態度的轉變,讓嚴莊對其日漸失望。嚴莊原以為安祿山是禮賢下士的明主,但見安祿山日益暴虐,覺得再繼續擁護安祿山,大燕政權可能也隨之覆滅,於是開始尋找新出路。

不久後,嚴莊就找到了一個機會,居住在洛陽的安祿山病體加重,身體情況急轉直下。安祿山本人患有肥胖導致的疽瘡,到了晚年,視力也日漸變差,幾乎快要失明。新年正月初一這天,洛陽宮傳來訊息說,大燕皇帝安祿山疽瘡發作,朝會不在舉行。嚴莊經常出入宮禁和安祿山商討軍國大事,他知道安祿山此時病體沉重,如果想要改換明主,現在就是最佳時機。可殺了安祿山,誰來繼承皇位,嚴莊想到了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安慶緒是安祿山的次子,由安祿山原配夫人康氏所生。安慶緒的大哥安慶宗在長安被楊國忠殺害後,安慶緒就成了安祿山事業順理成章的接班人。

安慶緒擅長弓馬,勇武過人,深受安祿山的喜愛。不過現在,安慶緒和嚴莊面臨的局面相似,由於安祿山喜怒無常,對安慶緒隨意打罵,安慶緒也擔心自己說不定哪天就被父親殺了。嚴莊找到安慶緒說,如今主上昏聵,我願意擁立殿下稱帝。安慶緒是一介武夫,也沒什麼主意,聽說嚴莊願意幫助自己早登皇位,答應了和嚴莊誅殺安祿山的計劃。

找到了新皇帝的人選,嚴莊開始實行謀殺計劃。嚴莊同時聯絡到了對安祿山素有不滿的親信宦官李豬兒,準備在安祿山獨處時痛下殺手。李豬兒熟知安祿山的起居習慣。安祿山睡覺時,喜歡在床頭放一把防身刀,李豬兒事先把這把床頭刀偷偷地拿走了。起事這天,安祿山正在熟睡,嚴莊和安慶緒率兵殺進宮廷,李豬兒也隨軍一起走進安祿山居所,揮刀砍向安祿山。安祿山見狀不妙,伸手去摸床頭上的刀,卻發現刀不見了。安祿山就這樣被殺死了,嚴莊等人在床下挖了個洞,把安祿山的屍體埋了。嚴莊隨即向外朝大臣宣告說,陛下安祿山已經傳位給晉王安慶緒,自己當了太上皇。就這樣,安祿山被兒子、近臣合謀殺害,安慶緒執掌了大燕政權。

結論:安祿山被殺,安史叛軍內部的矛盾開始激化,安慶緒為穩定局勢,誅殺大量武將、自身實力開始削弱,也為安慶緒敗走相州埋下了伏筆。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安祿山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收復洛陽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安慶緒弒父篡位難服眾,史思明心狠點子多

公元758年

鄴城之戰:一場本應勝利的潰敗

公元758年,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與燕帝安慶緒、燕軍將領史思明交戰於鄴城(今河南安陽),史稱鄴城之戰。

前一年,唐朝在收復兩京之戰中獲勝,安慶緒戰敗逃到了鄴城。當時,唐肅宗把心思都放在返還長安,沒有繼續追擊安慶緒。於是安慶緒得以藉機集齊六萬軍力,準備再戰。唐肅宗在長安安頓好後,開始回過頭來對付安慶緒。

唐肅宗對此戰勢在必得,他命郭子儀、李光弼等組成節度史聯軍,命寵臣魚朝恩作監軍,率領二十萬兵力,向鄴城進發。另一邊,安慶緒得知唐軍進攻,派人送信給遠在范陽(今北京)的史思明,請求史思明出兵救援。史思明原本不想答應,因為此前與安慶緒內訌,差點被安慶緒殺害,所以史思明對安慶緒並不信任。但安慶緒承諾史思明,若此戰勝利,可將燕帝之位讓給史思明。於是史思明出兵,率十三萬大軍,分別駐軍在滏陽(今河北磁縣)與魏州(今河北大名縣),與守在鄴城的安慶緒三方包圍唐軍。

相比之下,唐軍整體的兵力遠遠強於敵軍,勝算非常大,只是被安慶緒與史思明包圍,一時不能動彈。於是唐軍將領們便一同商議此刻的進攻策略。李光弼認為,史思明強於安慶緒,應該先派部隊攻擊史思明,再攻打鄴城。但是魚朝恩不這麼認為,魚朝恩覺得史思明是有備而來,無法輕易攻下,若與史思明開戰,反而讓安慶緒爭取到脫逃的時間,此次戰役必將功虧一簣。於是,魚朝恩拒絕李光弼的計劃,下令直接攻打鄴城。

唐軍決定攻打鄴城的這一刻,便已決定了此戰的輸贏。鄴城經過安慶緒一年的部署,固若金湯,唐軍一時無法攻陷。唐軍見無法攻城,便引漳河水灌進鄴城,想逼出安慶緒,但安慶緒仍堅持死守,不願開城,戰況陷入了膠著。唐朝將領李嗣業想領兵殺入城內,被燕軍用弓箭射中,當場斃命,唐軍因此失去了士氣。

另一方面,史思明一直等待解救鄴城的時機,不斷地用戰術迷惑唐軍。史思明先是讓所有部將往四方散開,拼命擊鼓,以此威嚇唐軍。之後再選五百精兵,跑去騷擾唐軍,等到唐軍反擊,馬上回營,以此拖累唐軍。不僅如此,史思明還派遣部隊,偽裝唐軍,截獲唐軍糧草,以此斷絕唐軍糧源。唐軍心態幾乎崩潰,也不知該出兵攻擊,還是按兵不動。

後來,唐軍將領李光弼、王思禮,決定與史思明開戰。史思明派出五萬軍力,個個驍勇善戰,唐軍一時無法將其擊潰,向郭子儀求援,郭子儀便率領部隊,加入對戰。就在兩軍交戰時,暴風忽至,兩軍同時後退。唐軍因無力再戰,此次後退,竟一路奔逃,不再回歸戰場。史思明部隊見狀,決定回頭追擊唐軍,同時,安慶緒也開城,率兵傾巢而出,兩邊夾擊唐軍,唐軍於是全軍崩潰,退回洛陽,除郭子儀與李光弼全隊歸還,其他節度使部隊幾乎支離破碎。

結論:鄴城之戰暴露了唐朝中央政府的缺陷,排兵佈陣的嚴重失誤,導致安史之亂原已平息的戰火再次燃起,唐朝亦陷入久戰的困境之中。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中國古代史(隋唐)(五十一:安祿山之死、鄴城之戰)

李光弼:唐朝中興名將卻沒能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