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快要消失的取暖神器,未來可能會在博物館裡看到它

今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冷,不過就算窗外的雪飄的再大,縮在暖氣房裡的我們也從不害怕。那在沒有那麼發達的父輩年代,他們沒有空調也沒有電爐,又是怎麼過冬的呢?

農村裡快要消失的取暖神器,未來可能會在博物館裡看到它

不知道下面介紹的這個暖冬老物件,能不能勾起你兒時的回憶!在上世紀6、70年代,有一種使用廣泛的取暖神器,也就是烘籠。很多農村在80年代也在使用著它。如今喜歡刷手機的我們已經幾乎不知道它了。烘籠的構造也比較複雜,裡面是瓦缸,而外殼則是竹匠用細竹篾編出來的。 “烘”是它的功用,“籠”是它的外型,合在一起就是它的名字:烘籠。

農村裡快要消失的取暖神器,未來可能會在博物館裡看到它

這種冬天必備的神器,我們的父輩們當年上學幾乎人手一個,上課時可以把它放置在課桌下烤腳,下課了大家就提著烘籠聚在一起烤手,為了能經常使用,大家還會在書包裡準備點烘籠需要使用的木炭。一般烘籠放滿了炭可以使用10多個小時,足夠應付一個大白天了!

農村裡快要消失的取暖神器,未來可能會在博物館裡看到它

這也是老人們冬日取暖的神器,她們平時不管是坐在院子裡拉家常還是外出趕集,都喜歡隨身提著烘籠出門。不僅非常方便,還經濟實惠。在外提著它奔波了一天後,到晚飯前再往烘籠里加些木炭,等睡覺後再把它塞進被窩裡,整個冬天都是溫暖的!

農村裡快要消失的取暖神器,未來可能會在博物館裡看到它

而如今,這樣的老物件在市面上越來越少,不僅買的人少,連會這門手藝懂得編制烘籠的手藝人也沒有了。也許在農村還有一些老人們會使用這些物件,但是我們的新一代青年可能聽都沒聽過它。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烘籠會成為一個稀罕之物,博物館到時候可能還會拿來收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