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幅員廣闊自古存在方言問題,宋朝就有大官因為說方言斷送仕途

歡迎關注紫禁生活館~

提起清朝的第五位皇帝,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廣為人知的是他充滿懸疑的繼位經過,以及他當政以後的政治鐵腕。

殊不知,雍正帝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下令推廣官話(普通話、國語的前身)的帝王,正是這位滿族皇帝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推廣普通話運動”。

中國幅員廣闊自古存在方言問題,宋朝就有大官因為說方言斷送仕途

雍正帝 網路圖片

神州大地幅員遼闊,五湖四海口音眾多。北京城裡的一句“槍掛在牆上”,到了僅僅70公里外的平谷(今北京市平谷區)的方言裡,就走樣變成了“牆掛在槍上”。近處尚且如此,若是出個遠門,從“天子腳下”到了江南乃至嶺南的話,口操各種漢語方言的當地人與一口京腔的北京人之間,就真變成了“雞同鴨講”。

方言分歧,自古亦然。《禮記》就有記載:“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唐代的陸德明在《經典釋文》裡也說:“方言差別,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為巨異。”為了各地中國人口頭交流的需要,從上古時代起,漢語就有著共同語的存在,《論語・述而》篇載:“詩書執禮,孔子皆用雅言,不用齊魯音。”所謂“雅言”其實指的就是在周代比較通行的民族共同語,而“齊魯音”指的就是齊魯一帶的地方方言。

中國幅員廣闊自古存在方言問題,宋朝就有大官因為說方言斷送仕途

《中原音韻》 網路圖片

此後歷代王朝的“中原雅音”,以及明清兩朝的“官話”指的也都是當時漢語的“正音”。但即便如此,不少“處廟堂之上”的朝廷大員,也大都依舊是“鄉音無改鬢毛衰”,更有甚者,有個倒黴蛋居然因為口音問題而斷送了仕途,此人名叫劉昌言,他的不幸“事蹟”見於宋代文豪歐陽修的《歸田錄》。

中國幅員廣闊自古存在方言問題,宋朝就有大官因為說方言斷送仕途

皇太極 網路圖片

劉昌言是福建泉州人,宋代的福建人已經被時人稱為“語頗獠”,意即方言十分難懂。此公一度頗受宋太宗賞識,因此官運亨通,坐火箭般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於國防部副部長)。但身為河北人的宋太宗很快就發現和這位福建籍的樞密副使商量軍國大事有困難,因為劉昌言在“奏對時”說的都是閩南老家的“南音”,致使皇帝抱怨“理會一字不得”,完全聽不懂。於是“聖眷忽解”,劉昌言只得悻悻丟官回家。

中國幅員廣闊自古存在方言問題,宋朝就有大官因為說方言斷送仕途

納蘭性德 網路圖片

到了宋代,雖然漢語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位於今天河南省洛陽一帶的中原大地,一直因為“河洛不南不北,當天地之中,為聲氣之萃”而被視為正音所在。

中國幅員廣闊自古存在方言問題,宋朝就有大官因為說方言斷送仕途

雍正畫像 網路圖片

不過,風水輪流轉,到了“惟我聖朝興之北方”(周德清《中原音韻》序)的元代,隨著帝國統治中心的向北轉移,此前並不起眼的北京話初次登上了“正音”的舞臺。

朱元璋從江南起兵,歷史上首次從南至北統一天下,虎踞龍盤的金陵同北京並稱大明王朝的南北二京。由此,南北二京的言語,便成為有明一代的“官話”。以致到了晚明的天啟、崇禎年間,地處南方邊遠的廣西、貴州諸省的百姓一見騎駿馬、著好衣又說著北京話的人就忙著退避三舍—這色人等十有八九乃是東廠、錦衣衛從京城派出的特務,誰人惹得起?

原文作者:郭曄旻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1年4月刊《雍正王朝的“推廣普通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