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城,塑優美形態

山水人城,塑優美形態

山水人城,塑優美形態

生態興則文明興。

從李白的一句“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到去年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點贊:坐在成都的家裡在窗戶邊拍的西嶺雪山,清清楚楚——綠水青山,這是世代成都人對生態文明樸素真摯的思考與探索。

日前正式釋出的《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總體方案》提出,著眼構建城市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最佳化城市空間佈局、公園體系、生態系統、環境品質、風貌形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從“首提地”到“示範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穿城市發展全過程,突出公園城市特質,加強頂層設計、夯實生態本底、營造多元場景,把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建設探索實踐,轉化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會認同和現實感知,加快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

+ + + +

#1

厚植綠色生態本底

描繪“綠滿蓉城、水潤天府”美好圖景

建立萬園相連、佈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齡友好的全域公園體系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網頁搜尋“成都 追雪山”,超過400萬條資料,成為成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這一城市名片最有力的詮釋。

成立於2012年的“在成都遙望雪山”群,從最初的幾人已經發展為逾5000人的大群。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觀山的角度也更加豐富,拍攝地點幾乎涵蓋了大成都全域範圍:從龍泉驛到溫江,從邛崍到蒲江,還有中心城區……處處可見“追雪山人”的身影。

下到海拔1600米的青城山,上到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貢嘎山,生活在成都平原上的人其實已有著超過5000年的雪山觀山史。杜甫的那句“窗含西嶺千秋雪”的千古絕句更是生動描繪了成都的空間特質,一千多年後,雪山依舊定格在成都的城市風光中。

在成都遙望雪山已經逐漸融入成都人生活的日常,從2016年的35次增加到2021年的63次——這與成都逐年上升的“好天氣”數量呈現出正相關。據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釋出的一組資料,

2021年成都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99天,優良天數比例達81.9%,創下自2013年以來最好成績

感受到環境明顯變化的還有另外一群攝影愛好者——“打鳥人”。因為拍攝鳥類多用連拍,“咔咔咔”的快門聲就像機關槍一樣——拍鳥人也被戲稱為“打鳥人”。“不僅赤嘴潛鴨,白頰噪眉、白頭鵯、棕臉鶲鶯、棕背田雞等過去從未在成都見過的珍稀鳥類,都慢慢出現在我的鏡頭裡。”對“打鳥人”杜川而言,以前要拍到諸多珍稀鳥類,必須驅車到幾百公里外的山野之地,“而如今,在城市裡、在錦江畔,就可以拍到了。”

根據記錄,

目前成都市鳥類已達到了511種,較5年前新增了45個種類

。其中稀有、易危、瀕危鳥類就達30餘種。無論是公園、溼地或是河岸邊,它們的身影越來越常見,成為成都推動錦江治理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也成為成都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裡一道靈動的音符。

可以看見雪山的陽臺,能夠拍攝到珍稀鳥兒展翅的水岸……正成為這座城市持續厚植生態本底的最好例證。近年來,成都著力構建以大熊貓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實施全域增綠專案2888個,全市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3%、年固碳量超過200萬噸

未來,成都將描繪“綠滿蓉城、水潤天府”圖景,建立萬園相連、佈局均衡、功能完善、全齡友好的全域公園體系。

山水人城,塑優美形態

#2

最佳化城市空間和功能佈局

構建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融合格局

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今年2月底,中科院成都分院已搬遷至四川天府新區新址辦公,這個擁有32個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科研機構,將成為天府新區推動創新策源轉化的中堅力量之一。

有序疏解中心城區非核心功能

,“面向未來,天府新區將努力構建形成核心功能各展其長、基本功能優質均衡的公園城市建設發展新格局。”四川天府新區相關負責人接受表示,天府新區將加快培塑新的動力源,聚焦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著力構建科技創新“蓄能—釋能—賦能”的引力場域。

依託龍門山、龍泉山“兩山”和岷江、沱江“兩水”生態骨架,

推動龍泉山東翼加快發展,完善“一山連兩翼”空間總體佈局

,使城市成為“大公園”。成都東部新區自啟動建設以來,就一直備受關注。“錨定成都城市副中心定位。”成都東部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偉表示,成都東部新區將遵循不單純追求數的增長,更注重實現質的提升,做強產業集聚、創新轉化、門戶樞紐、宜居生活、區域協同五大功能。

以城市功能為導向最佳化城市空間佈局,推動行政區與經濟區的適度分離

。成都提出,加快構建集約高效的空間體系、策源牽引的動力體系、高階要素的運籌體系和美好生活的供給體系,塑造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的新型功能承載,推動中心城區做優做強高階要素運籌、國際交流交往、現代服務發展等核心功能,城市新區做優做強創新策源轉化、國際門戶樞紐、新興產業集聚等核心功能,郊區新城做優做強生態價值轉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等核心功能,深入推進“兩項改革”後半篇文章,構建基本功能就近滿足、核心功能互相支撐、特色功能優勢彰顯的多中心網路化組團式發展格局。

構建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融合格局

。成都將完善城市內部空間佈局,調整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比例,促進工業區、商務區、文教區、生活區及交通樞紐銜接巢狀,推動城市內部綠地水系與外圍生態用地及耕地有機連線,適度增加戰略留白,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山水人城,塑優美形態

#3

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時值春暖花開。

到九眼橋東門碼頭,尋一艘木質畫舫,於婉轉古樂縈繞下,順水而行,一邊感受水流悠悠,享得一番“身外都無事,舟中只有琴”的淡然閒適;一邊覽盡兩岸眾生百態,從不同視角品味這座城市的市井煙火氣,一側望江樓公園的紅梅爭春,燦爛了眾多市民遊客的臉龐——泛舟“母親河”,在燈影槳聲裡,領略屬於成都的幸福生活。

乘著春風,市民還可以在江灘公園肆意暢玩;在王者榮耀創意跑道上跑步,踏上鋼琴步道“踩”出優美旋律……透過強化創意植入,採取功能複合、場景營造、產業融合的“公園+”模式,重新解構傳統公園,讓各個年齡段人群都能在園內尋找到讓身心放鬆下來的休憩場景。

在公園城市建設的城市畫圖裡,環城生態公園的錦城湖、桂溪生態公園、江家藝苑等多個特色主題隨時向市民和遊客開放,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生態湖泊、休閒綠地,也帶來了世頂級展覽、親子馬術、皮划艇、低空滑翔等新消費場景。

推動生態價值創造性轉化

,成都把營造新消費場景作為其中關鍵抓手,創新以城市品質提升平衡建設投入、以消費場景營造平衡管護費用的“雙平衡”機制,打造天府錦城、錦江公園等10個國家級生態價值轉化示範區,建成23個公園城市示範片區,培育夜遊錦江、沸騰小鎮等生態價值轉化場景品牌380個。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地規劃研究中心主任吳承照對此表示,成都塑公園城市之形,興公園城市之業,從形態上重點突出最貼近居民生活的場景體系和綠道體系建設,在業態上以高新科技與文化休閒產業為抓手,效果明顯。特別是舊城有機更新與新城建設中的場景理念及創新成為全國很多城市學習的榜樣,也成為相關學科理論研究的重要基地。

挖掘釋放生態產品價值

,建立健全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深入實施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專案……成都,更多可閱讀可感知可參與的生態價值轉化的物化載體,正加速呈現。

未來,成都將繼續推進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開展生態產品資訊普查、形成目錄清單

。構建行政區域單元生態產品總值和特定地域單元生態產品價值評價體系,建立反映保護開發成本的價值核算方法、體現市場供需關係的價格形成機制。推進生態產品供給方與需求方、資源方與投資方高效對接,引入市場主體發展生態產品精深加工、生態旅遊開發、環境敏感型產業,探索用能權、用水權等權益交易機制。

山水人城,塑優美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