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成年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書評

《童年之謎》這本書,是非常專業的心理學讀本,值得每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尤其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工作者)精讀、細讀,但是,對於非專業人士而言,內容過於晦澀難懂。

《童年之謎》的作者索蘭博士出生於以色列,在瑞士求學取得了兒童心理學博士學位,並且接受過精神分析培訓,後來,回到以色列,成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並在特拉維夫大學及以色列精神分析學會任教多年。

所以,本書的著就,不僅參考了多種精神分析的經典著作,也吸收了目前兒童實驗發展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進展,更融了了索蘭博士的多年臨床實踐經驗。

正如作者本人在書中所說:

《童年之謎》是我的理論創新與臨床實踐的結晶。這本書有助於澄清個體早期的心理經驗,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嬰兒的正常或病理發展路徑的演化。它還關注童年體驗如何在成年、伴侶和父母身份中得到體現。我的理論來源於我多年來對公認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文獻以及我對臨床工作的理解,兩者相互借鑑,相輔相成。

每一個成年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書評

本書聚焦於口欲期和肛欲期,提出了關於自戀、自體和客體關係的理論假設,試圖闡釋正常客體關係的本質特徵。

作者透過多年的觀察發現,人類自生命之初,就擁有一個功能,即:受熟悉感所吸引,對陌生感會抵抗。

這樣的一個現象不僅出現在生理層面,即免疫系統對人類的運作機制,還出現在情緒層面,即自戀功能對人類應對精神刺激的運作機制。

自戀對於兒童情緒發展的作用,與生理免疫系統的運作原理非常相似。人類存在自戀免疫活動來保護和維持自體熟悉感,以抵禦外來刺激。這一自戀免疫活動將源自內在和外在的類熟悉感刺激吸收到自體熟悉感中。

索蘭博士撰寫的《童年之謎》作為一部創新之作,最大的亮點是將免疫學的概念引入到對自戀現象及病理的理論中,提出了“自戀免疫系統”理論,並且將之細分為自戀有益圖式、自戀傷害圖式、自戀破壞圖式,用來解釋各種正常及異常的發展現象。

這一重大發現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它不僅補充了佛洛依德關於刺激屏障的概念,還有助於我們調整和建立新的關係,例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閨蜜關係等等,各種形式的關係。

因為我們每個人在與他人打交道的時候,都帶著不同發展階段的各種客體關係的記憶,這些隱藏的客體關係記憶就像是一個隱藏的孩童,在我們的內心深處迴盪,影響著我們在當下情境中、對當前人的身體感覺和情緒反應。

而自戀的發展對健康客體關係的形成至關重要,因為沒有自戀的發展,我們就不會擁有足夠的自體感來將自己與他人進行區分。

一個健康的自戀發展程序會創造一個情緒平衡系統,這樣的一個情緒平衡系統會讓一個人與熟悉的人(事、物)保持友好,同時保持對陌生感的警惕。

而一個受損的自戀程序會造成警覺和友好之間的不平衡,還可能導致對陌生感、猜疑感和陌生感-毀滅焦慮的過分警覺,還會同時伴隨著交感神經系統的過度啟用。

本書闡述了嬰兒從出生到口欲期和肛欲期的正常情緒發展,強調了可以預期的嬰兒與父母關係的本質,追溯了新生兒在依賴於子宮中的熟悉感知而在巨大變化中生存下來的能力的奧秘。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非常多的例子來說明嬰兒的發展、熟悉和適應的情緒路徑,其對外來物的抵抗、對焦慮的防禦,以及其在客體關係中需要協商並最終克服的障礙。

每一個成年人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孩子——《童年之謎》書評

總之,我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感覺很驚豔,我的家裡有一個一歲多的寶寶,每天我和寶寶都在經歷著各種各樣的分離與融合,書中所列舉的嬰兒與父母之間的糾葛,我有深刻的體驗。

例如書中講到的哺乳與斷奶,我特別享受與寶寶的哺乳時刻,這對於我和寶寶而言都是非常甜蜜的特殊時刻。

但是隨著寶寶的長大,我不得不承認,寶寶已經沒有那麼需要我的母乳,而這一發現讓我的自戀受損。

但是我需要迅速調整我的狀態,因為我的狀態對寶寶是有影響的,當寶寶發現,我不願意與她分離,給她斷奶的時候,她會不敢表達分離-個體化的需求。

但同時,我又很清楚,斷奶是寶寶個體化的一個必經之路,所以,我必須要重新與寶寶調整相處模式。

所以,你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這麼複雜又有趣,有感興趣的朋友或者家中有三歲以內寶寶的朋友可以購買本書看一看哦。#今天看了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