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與農業的關係

農業是人類栽培和充分利用植物的生產過程,是涉及人類、動物和植物之間相互作用的系列技術。傳統農業科學主要分為植物生產類和動物生產類,前者,主要研究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生長潛能,獲得植物產品;而後者則主要依賴植物產品的生產,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動物生產日的產品的潛能。從這種意義上說,沒有植物也就沒有農業,植物學是農業科學最密切的基礎學科。

植物學與農業的關係

農業生產始於10000至15000年前,主要有東南亞、中東、中南美和非洲等四大起源中心,中國是東南亞中心的主要代表,產生了水稻、大豆等主要農作物。迄今人類利用過的植物大約有50 000種,而栽培過的有10 000~ 20000種。其中,具有重要經濟意義的植物1000~2 000種,僅有100~ 200種在世界貿易中具重要意義。作為世界最主要的食物的為25種,其中玉米、小麥、水稻和馬鈴薯等4種最重要。在人們對世界範圍內的植物進行廣泛的收集和種植的過程中,同時也相應地形成了重要栽培植物的農業格局,形成了糧食作物、藥用植物、果樹、蔬菜、花卉和各種經濟作物的栽培,以及林業經營和牧場管理等生產體系。

植物學與農業的關係

在進入實驗植物學時期後,植物科學基礎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引起農業生產技術產生巨大變革。19 世紀植物礦質營養理論的闡明,導致化肥的應用和化肥工業的興起。光合生產率理論的研究結果,促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中矮化密植措施的建立,以及與之相配合的品種改良,以農藥化學防治等為主體的植物保護措施的革新,使糧食在20世紀中葉大幅度增產,被譽為農業的“綠色革命”。

植物資源、植物區系和植被的調查,為農、林、牧及原料工業發掘出許多可供利用的野生植物資源,特別是種質資源。

植物學與農業的關係

植物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展,促進了現代作物育種的發展,育成雜交玉米、雜交水稻等品種,大大促進了作物產量的提高。超級稻的選、育種,依賴於對植物形態和解剖結構的瞭解。植物生命現象的瞭解,也依賴於對植物結構的認識。植物抗性育種如抗蟲、抗病、抗除草劑。抗鹽等,都要依賴於對植物基因庫的認識和發現。未來生物技術的發展,將主要不是取決於技術裝置,而是取決於對可利用基因資源的掌握。生物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正在給農業帶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